高珊珊
摘要: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網絡博物館、掌上博物館、新媒體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尤其是以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為特征的數字博物館的發(fā)展,將“物”轉化“數字”,極人地增強了博物館展示的表現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了博物館展示時間和空間。
關鍵詞:數字博物館
一、數字博物館發(fā)展歷史
一般認為,最早的數字博物館實踐是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的“美國記憶”計劃。該計劃預期將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數百萬件有關美國歷史和文化的手稿、書籍、印刷文本、影像及錄音等資源數字化,建立數據庫,通過網絡手段,讓所有的學校、圖書館和家庭用戶都能像那些公共閱覽室的長期讀者一樣,便捷地接觸到這些數字資源。受此計劃影響,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世界記憶”計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不同水準上,將全世界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永久性的數字化存儲和記憶,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
1998年1月31日,時任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在《數字地球—理解21世紀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中,首次提出數字地球概念,通過用數字化手段來處理整個地球的自然和社會活動諸方面的問題,將地球、地球上的活動及整個地球環(huán)境的時空變化信息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的三維描述,以不同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的多種分辨率進行多維顯示、并通過網絡供給需要的人們,為人類的生存、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服務。此后,以數字地球理念為基礎的數字國家、數字城市、數字校園、數字醫(yī)院、數字社區(qū)等概念開始大量涌現。
二、數字博物館的發(fā)展理念
數字地球的發(fā)展理念給數字博物館發(fā)展和實踐帶來了重要啟示。數字博物館不應僅局限于館藏資源的數字化,數字博物館應該是對實體博物館及其相關現象統(tǒng)一的數字化再現和認知。這一認識實際上形成了數字博物館發(fā)展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數字博物館發(fā)展理念開始逐漸回歸到對博物館收藏的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物證的深入認知上來,但對如何完成這一轉變仍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日標。目前,國內數字博物館的應用實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數字資源采集開發(fā),通過藏品基本信息數字化、數字影像采集、三維建模等方式,獲取藏品本體結構信息、功能性信息、環(huán)境聯系信息以及時間記錄信息等,構建以海員數據存儲、非結構化
影像數據處理、多維影像數據表現方式等為基本特征的數字博物館信息資源平臺。
2、數字資源展示利用,綜合利用Web頁面、三維展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大屏與環(huán)幕顯示、觸摸交互多煤體等技術,以及個人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建立線上虛擬博物館和線卜數字展廳,提供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的藏品信息展示和體驗服務。
3、博物館管理信息化、針對博物館藏品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和機構、人員、經費、設施管理實際需要,建立各類博物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tǒng),為博物館工作人員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三、智慧博物館概念與特征
1、智慧博物館是以數字博物館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的以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新型博物館形態(tài)。從技術角度看,智慧博物館等于數字博物館、物聯網加云計算。
2、智慧博物館系統(tǒng)應該具備三方面的特征:(1)更透徹的感知,即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任何可以隨時隨地感知、測量、捕獲和傳遞信息的設備、系統(tǒng)或流程。與數字系統(tǒng)具有明顯區(qū)別的是:智慧系統(tǒng)的信息獲取不再是以通過規(guī)?;呐啃畔⒉杉底仲Y源庫為根本目的,而是更加強調對信息的實時采集、自動采集、按需采集,以及對某些專項數據的深入采集為主要出發(fā)點。(2)更全面的互聯,即指智慧的系統(tǒng)可按新的網絡連接方式協同工作。“全面的互通”一詞中的“全面”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網絡聯通對象的廣泛性,不僅包括藏品、設備設施、展廳庫房建筑等,也包括觀眾、博物館工作者和相關機構等,二是網絡聯通方式的多樣性,不僅包括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移動網、衛(wèi)星網絡,也包括WIFI、藍牙等各類無線局域網等。(3)更深入的智能化,即能夠利用先進技術更智能的洞察世界,提供決策管理依據,進而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通過前文提及的感知和互聯互通搜集來的海量數據,構成了大數據,要真正使這些大數據發(fā)揮作用,需要云計算提供大數據分析能力,進而實現各類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能化應用。
四、結語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更成為科技發(fā)達國家制定本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點。自2009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紛紛推出本國的物聯網、云計算相關發(fā)展戰(zhàn)略。智慧地球的概念,同樣被快速應用到智慧城市、智慧校園、智慧社區(qū)等。簡而言之,智慧系統(tǒng)不再是以數字資源建設與展示利用為核心內容,而是強調“物”與“物”的信息交互,“人”與“物”的信息交互,以及如何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智能化的信息處理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遇,王超《智慧博物館,我的博物館—基于移動應用的博物館觀眾體驗系統(tǒng)》,《中國博物館》,2012.1.
[2] 張小朋《智慧博物館—總說》、南京博物院網站專家博客blog.njmuseum.com 2012.4.10.
[3] 《智慧地球,IBM商業(yè)價值研究》,東方出版社,2009.
[4] 吳勝武、閆國慶《智慧城市:技術推動和諧》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