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子
相親是組建家庭過程的其中一環(huán),被家長們視為頭等大事,反復敦促子女進行的同時又擼起袖子親歷親為,不禁讓子女們困惑:“究竟是誰在相親呢?”眾說紛紜,紛繁復雜的相親表象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又反映折射出什么樣的問題來呢?
新上檔的電視節(jié)目怎樣最快地實現叫好賣座?—當然是壓縮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讓人物制造爭議話題,集中爆發(fā)矛盾。引起熱議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式相親》顯然深諳此道,在節(jié)目規(guī)則設置和家庭選取上有所考量,尤其是在男方版節(jié)目中,亮相的幾個家庭都話題不斷,讓《中國式相親》“刷新三觀”,制造爭議,節(jié)目火爆,吸睛無數。雖然出場的幾個家庭只是個例,但是舞臺是濃縮的人生,人生是廣闊的舞臺,生活總是比戲劇還戲劇,現實比節(jié)目還殘酷。
中國式相親
說到中國式相親,人們不會忘記各大城市的相親“圣地”:北京中山公園的格言亭、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廣州天河公園的愛轉角,此外還有武漢的中山公園、深圳的蓮花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南寧的人民公園九曲橋涼亭廣場……在這里,父母比找結婚對象的子女多,談條件的比談感情的多,父母代兒女相親、父母陪兒女相親的比比皆是,不管愛不愛,先看配不配。子女的外貌、年齡、職業(yè)、收入、戶口、住房、婚史、屬相、父母的社會地位仿佛商品陳列般一一排開。父母們受到市場般環(huán)境的刺激,禁不住左右攀比,仿佛口袋里揣著兩面鏡,一面是放大鏡,介紹自己子女的時候就拿出來,不自覺地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優(yōu)勢;另一面是照妖鏡,打量對方的條件時亮出來,以估價師般的精明仔細盤算,以訴訟律師的理性考慮匹配。讓人不禁想起沙皇時代俄羅斯媒人開門見山的一句話:“你們有貨物,我們有買主。”
以至于有人說,如果要最快地了解一個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就去那兒的相親角,從那里亮相的個人資料中用大數據的推演方法,就可以推算出這個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住房狀況和中產劃分收入線,以及適婚男女比例和年齡段分布等等。
2016年6月,在上海電影節(jié)紀念莎士比亞誕辰四百周年的活動之余,《指環(huán)王》中飾演灰袍巫師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也到人民公園體驗了一把“中國式相親”,還掛了塊牌:“伊恩,77歲,劍橋大學畢業(yè),倫敦有房,still active”,可謂深得中國式相親的精髓。
年輕人也有不帶父母的相親,相對于父母一輩們強調的“條件對”,他們更強調“合眼緣”、“有感覺”、“談得攏”。但是帶著前提條件的“看對眼”不在少數,而且還是雙重標準,就像網友總結的那樣:“人丑卻顏控,家貧還追星,友少偏愛宅,女漢發(fā)神經,體胖還多吃,單身總矯情?!迸郊纫髮Ψ絾渭兩屏?,又要對方成熟體貼;既要求對方事業(yè)成功,又要求天天陪在身邊。男的要求老婆既上得廳堂又下得廚房,除了漂亮溫柔、能干賺錢,還要掃地洗碗、做飯看娃,就連自信獨立的天才女作家蔣方舟也有相親被嫌棄長得丑的經歷。以前的相親是先走心再走腎,現在的相親也是先走心再走腎,不同的是,以前是發(fā)自情感的心動,現在是因為外在條件而心動。相親是找同舟共濟的愛人,婚姻是一艘共同抵御人世風雨的諾亞方舟。不同的是,以前是先求“共濟”的同心人,有沒有“舟”另說,沒有就一起“造舟”;而現在是先要求“有舟”,再考慮“共濟”—所以婚后覺得“上了賊船”的不在少數,據2016年初公布的統(tǒng)計數字,北上廣的離婚率都超過了35%。
有人說,這些都與巨嬰心理有關。有專家認為中國許多父母都是巨嬰,共生心理且全能自戀,對孩子控制欲強,在婚姻中代際影響巨大,所以才有這么奇葩的“中國式相親”。不可否認,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國式相親都是如此這般,如果僅僅從人的心理來考慮,似乎忽略了隱藏在背后的社會和時代因素。
中國式焦慮
由于人口政策和GDP發(fā)展模式的變化,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家庭普遍存在著焦慮:一是個人發(fā)展的焦慮,面對階層固化,擔心錯過機遇被社會淘汰的恐慌感;二是家庭養(yǎng)老的焦慮,面對社會保障滯后,擔心今后老人生活質量的恐懼感;三是社會發(fā)展的焦慮,面對全球市場化和國家經濟轉型,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在現實生活中,未必每一個家庭能如此條分縷析地羅列原因,而家庭作為個人活動與社會保障的核心單位,越來越成為了個體抵御風險、解決問題、化解焦慮的避風港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在組成家庭的婚姻這件事情上,父母緊密地和子女綁在了一起,考慮的就不僅僅是愛情的因素,而是如此沉重的負擔,“中國式相親”背后隱藏著“中國式焦慮”。在市場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下,這種焦慮集聚的壓力,使得物質條件順其自然成為父母和子女共同認可的保障,這一點也可以從相親對象的選定上可以看出:在“相親角”,父母們幫助已經非常優(yōu)秀的子女不斷尋求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對象,至少也是不低于原來的社會階層和經濟水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當戶對”,或者稱為“階層內婚”。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在中國社會轉型期,階層壁壘正在強化,社會結構也在固化。而父母之間相互關注對方的工作單位、福利待遇、住房等個人經濟狀況這一現象的背后,也隱含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擔心。以至于本來以情感交流為基礎的相親活動,反而越來越有成為一種變相的商品交易活動的趨勢。英國作家倪高斯說:“婚姻是一本書,它的第一章是詩歌,其余都是散文?!倍F在,人們正在把婚姻的第一章變成賬本。
只是,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真的愿意在婚姻面前,被當作商品一樣沒有尊嚴的對待嗎?
相親不是結婚的救命稻草,結婚也不是幸福的救命稻草
在當前人口政策下,我國男女出生性別比居高不下,導致男女比例失衡,3000萬光棍的說法更加容易造成大齡男女的婚姻恐慌。那些希望通過婚姻改變命運的人應該明白,相親不是結婚的救命稻草,結婚也不是幸福的救命稻草。一個人過不好,兩個人更不好過;婚前存在的問題,婚后也不會自動消失。單身也好,戀愛也好,結婚也罷,都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定義,不是別人下的,只能自己賦予,不要活在父母指定的或者別人認為的幸福里。就像伊恩·麥克萊恩在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掛出的牌子上還有一句:“愛不是用眼睛看見,而是用心感受?!?/p>
在向愛情和婚姻要求之前,我們應該先要求自己,不管是男還是女,要學會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就算沒有說出“面包我自己有,你給我愛情就好”的底氣,也要有“自己更好,才會值得更好的愛”的覺悟,有勇氣去選擇,更要有能力去承擔。愛自己所愛的,選自己所選的。畢竟,就算是結婚了,日子還得小兩口過。
愿你的婚姻,既有愛情,又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