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一種互動模式,作為人與人之間一種存在方式,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是與“人”共同存在的。而從我國藝術源頭開始便伴隨著文學、音樂、繪畫的結合,其文學與音樂姊妹藝術的結合滲透著各時代藝術文化的精華與美,傳承著藝術的價值與藝術的美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藝術起源;文學與音樂融合;藝術價值與美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8-0087-02
一、從藝術的源頭來看文學與音樂的起源
1說到藝術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對于它的源頭的追溯,有著各種看法與觀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它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作為人與自然間一種互動模式,作為人與人之間一種相互關系,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它應該是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分類與人物種族,它就像哲學觀點中的存在與意識,哲學上的無限、萬物、萬有、不只在思想中才有的東西,而史學家們有的認為哲學、道德、藝術、宗教均由原始意識分化而來。我們從古資料中探尋“精神之所以為精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根據(jù)所在而得,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在“人”本身,即藝術由 “人”本身存在而存在。藝術的起源有著以下幾種說法,模仿說、勞動說、巫術起源說、鳥鳴說等等。我們知道,人類在對整個自然界的認識與改造利用中,從蒙昧時期,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極為有限,因而對自然現(xiàn)象與災害等會產(chǎn)生恐懼與疑惑等心理反應。原始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情感交流及對大自然各種聲響的模仿,通過這種宗教祭祀活動及勞動中的歌謠,為溝通需要而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和表情手勢動作等,用簡單質樸的本能性的韻語來表達自己的認識,通過神秘而原始的思維來想象世間萬物的變化。在此同時,產(chǎn)生了神話,中國的文學也從此通過口頭流傳的歌謠故事流傳下來。而神話則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綜合了認識的邏輯形式與情感的混合,之后主要意識開始分流,邏輯形式成為以后宗教的源頭,與巫術起源說直接相連。其情感形式則是審美形式的起源,而審美形式得以具體化,人類審美能力得以集中體現(xiàn)的方式便是“藝術”,藝術不是刻意求異的,它不是一種求同的機械行為,同樣音樂也是與時俱進的有著鮮明個性和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因而它們都有著不同的內在。
2從音樂來看,它源于古希臘神話,由掌管文藝的女神繆斯演化而來,一般指人聲或器樂聲音在時間的流動中創(chuàng)造審美情境,直接抒發(fā)感情,反映生活的表情藝術,它比別的藝術更有強烈的表情性,由情而生,以情動人,如原始人類在追捕獵物時,要一種口哨以告知對方正在追捕的是何獵物等等,這也反映出音樂藝術是與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影響密切相關的。而從古代文學的產(chǎn)生,我們又可追溯至文字產(chǎn)生標志文明時代到來之前,它的產(chǎn)生與音樂合二為一。文學從最早的符號開始,而符號不僅存有人類全部的知識與價值觀念,它本身也是人性的證明和人類自由、尊嚴的保證,是人的特權、特殊能力與行為,它承擔人的全部文化,在舊石器時代的石壁上各種各樣的符號也是藝術自然的形成。到青銅器時代,文字傳播于宗教,文字哲學,從戰(zhàn)士及保護神、神話產(chǎn)生,神的形象及各種飾物禮物符號,從國畫到文字,語言自身的展開,都反映了人類對世界起源、自然現(xiàn)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也表現(xiàn)了古人類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這些有著豐富可考的歷史資料如:出土于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陽山巖畫中的巫師祈禱娛神形象、拜月形象,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上的十二月神形象等,古文獻《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呂氏春秋》有繪畫的神話故事等,由上可見,音樂、文學、繪畫、宗教早在人類出現(xiàn)時,與人本身就聯(lián)系在一起了。藝術的源頭在文學和音樂等形式當中,體現(xiàn)得更加具體了。各種藝術形式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與風格,我們從深層次的起源看到了人類文明的開端、文化的萌生與發(fā)展、藝術的傳承與文化價值及其美的體現(xiàn)。而在藝術與美的探討中,作為音樂的學習者,我更從源頭上深層次認識與了解了它,從橫向與縱向、局部到整體的學習與比較,從我國的文學與音樂來簡談其結合之美。
二、中國文學與音樂的融合
談到中國文學,其精髓就是詩,我們常說詩歌,唱詞,便可知音樂與詩歌為一家,詞詩精髓,曲為靈魂,相當于血肉與靈魂不可分。對文學作品是否文筆優(yōu)美、意境豐富的評價,人們往往會用詩意作為評價標準,而后又把詩作詞并譜寫成歌曲來傳唱。中國是詩的國度,從先民神話流傳成為歌謠《詩經(jīng)》與騷客的絕唱《楚辭》開始,便有了中國文學的“風騷”傳統(tǒng),繼而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創(chuàng)田園詩的傳統(tǒng),之后建安七子一代建安風骨,竹林七賢唱正始之音,至唐時中國詩歌到了不可復制的繁榮狀態(tài)。通過宋、清發(fā)展至晚清“詩界革命”,詩不僅為騷客淺墨寫意炫耀的方式也是抒發(fā)胸懷與聯(lián)系情感的紐帶,它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與音樂有著相同的表現(xiàn)內涵,且與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與音樂融合在一起。如古詩有“歌、行、詠”等音節(jié),古歌曲中的《短歌行》《長恨歌》,后者便是我國音樂家黃自所作的第一部清唱劇音樂中的民歌。小調來自民間詩詞源頭,反映民風與生活,與詩歌、詩詞的體現(xiàn)并傳唱至今,如《明月幾時有》《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從詩的源頭。它還是源于勞動實踐及人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感受,這與音樂的起源與開端一脈相承。同樣詞也源于民間生活的原始形態(tài),它同于詩歌,其內容廣泛,形式活潑,個性鮮明,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經(jīng)過詩詞的發(fā)展到了曲子,而戲曲作為文學史上的核心,則是一種帶有舞蹈性的歌劇,與音樂的融合,包含了元雜劇、散劇、南戲和明清傳奇等,為說唱藝術、舞蹈藝術、文學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為一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把音樂文學完美融合在一起,并體現(xiàn)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音樂特點與體制歌曲說白、舞蹈有機結合,并產(chǎn)生了韻散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如四折一契子,套曲聯(lián)唱,為音樂與長短句歌詞的韻文形式的新體詩,經(jīng)歷南戲的發(fā)展,至明清的傳奇,戲文代表作《桃花扇》《長生殿》等,均把音樂與文學劇本完美結合,體現(xiàn)了這一姊妹藝術的價值與美的傳承。
三、文學與音樂的藝術美
綜上可看到二者從源頭開始,便融為一體,流傳至今,創(chuàng)造了藝術的價值,塑造了藝術的美。創(chuàng)作主體特征,以人為中心描寫世界精神生活,把感情與思想認識結合,有著音樂一樣讓人自由想象的虛構和多樣的生活真實性。音樂將其難以用文字表達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通過音響傳達給聽眾,達到了二者高度完美的融合。同時從主客觀個人與社會、個性與傳統(tǒng)矛盾中,通過歷史具體地探討人類群體和個人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與音樂一樣存在于審美活動的主客體中。音樂與文字結合,包含于視聽主客,會傳達給人想象的空間去創(chuàng)造反映不同的美,如形象美,色彩美,動態(tài)美,比如戲曲或音樂表演的舞臺上結合了視聽多方位的藝術價值,從時間和空間上的價值。動與靜結合的美。從主體心理和生理感受的形象品質美,從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美就如中和,優(yōu)美與壯美等等,臺上所表現(xiàn)的剛柔相濟,意蘊兼?zhèn)渲?,有的含蓄典雅,有的靜穆優(yōu)美,有的甚至宏大氣勢磅礴壯觀美,卻從不同角度與層次打動著觀眾,都以和諧美為其本質。音樂與文學結合綜合了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以感性形式體現(xiàn)了人的生命意義,抒發(fā)了人的生命情感與活力的藝術形象及其創(chuàng)造活動的根本特征,其結合以審美愉悅來喚起人的積極的審美欲望,有利于培養(yǎng)促進人感知想象、理解、情感活動的和諧統(tǒng)一,其美源于人本身和生活,存在于生活,有著其它藝術所沒有的美,二者相結合,把世界表現(xiàn)得更完美。把主客更完美結合,把形式與內容更高度統(tǒng)一起來,達到了自身與他人情感表達的結合,更深刻體現(xiàn)了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美,因此,二者結合的價值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是文化產(chǎn)業(yè)的核心,更是世界文明發(fā)展美學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四、結 論
通過對藝術源頭的追溯,讓我們從根本上把文學與音樂這姊妹藝術的價值與美充分體現(xiàn)出來,作為藝術文化中的核心,作為現(xiàn)今音樂專業(yè)的學習與研究者,不僅要豐富與提升自身專業(yè)領域的認識與理論高度,也要積累學習研究經(jīng)驗,能在以后工作學習中學以致用在知識海洋中漫游,體驗真正學習的樂趣,做一個有文化沉淀的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學及文化應更加熱愛,對其藝術文化價值應更好的繼承與發(fā)揚下去,同時也講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做一個真正有藝術沉淀的藝術研究者。
[參 考 文 獻]
[1]李詩源,齊相平.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楊志明,章建剛.藝術的起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
[3]王杰泓.藝術概論[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4]王德勝.美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次韶.音樂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