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在春秋前期的魯國,有一天,城東門外飛來了一只被稱為“爰居”的海鳥,停在那里三天沒有離去。那海鳥很大,魯大夫臧文仲讓國人們?nèi)ゼ漓胨?。柳下惠認為此舉不妥,在他看來,古代圣王制定祀典有特定的原則,如果背離了這一原則,就是不仁、不智??鬃釉f:“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笨峙乱彩沁@個意思,試想,如果哪一個人舍棄自己的先人卻去祭祀別人的祖先,一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柳下惠所說的祭祀原則,無非是在文化、政治、親緣等方面,如“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等“有功烈于民”之類。早在西周時期,中華先人已經(jīng)走出“尊命”“尊神”的歷史,轉(zhuǎn)而開始“尊禮”。禮樂文化是人文理念很強的文化,人們重視祭祀,但“事鬼敬神而遠之”,著眼點還是現(xiàn)世的人間秩序。
《禮記》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鄙鐣芾硇枰⒅刃颍ㄕ铝⒅谱罹o要的就是祭祀。周人尊禮而以祭祀為“重”,甚至認為它是比軍事還重要“國之大事”,這是因為祭祀可以培養(yǎng)人們共同的價值信仰,所以《周禮》明確說“以祀禮教敬”。祭祀顯示的是禮尊,表達的是敬畏。時代變了,禮的形式可以變,禮的內(nèi)涵不可無。先圣、先哲、先祖?zhèn)兘o了我們現(xiàn)實的一切,我們應(yīng)該明白個人是從哪里走來的。
孔子先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接著又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很有助于我們的全面理解??鬃臃磳Α耙搿?,批評無“勇”,他主張祭祀其所當祭者,主張事情該做就要做。那么,何謂“見義勇為”?義者,事之宜也,事情應(yīng)該那樣做,為什么不去做呢?因此,見到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就是缺乏“勇”。把孔子的話聯(lián)系起來,就是不該做的不能做,應(yīng)該做的必須做。
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都應(yīng)該知人、自知,要了解他人,更要了解自己?!独献印氛f:“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辈蛔灾?,怎能自勝?何以勝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光輝燦爛,我們尤其不能“拋卻自家無盡藏”。隋朝大儒王通說“自知者英,自勝者雄”,英雄人物就是“自知”與“自勝”的人。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樣也有一個“自知”與“自勝”的問題。毫無疑問,孔、孟、老、莊就是中華文化最大的文化英雄,《中庸》說“道前定而不窮”,是我們的先哲為中華民族開辟了文化的大道。
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不會無視自己的歷史文化,都不會無視自己的思想導(dǎo)師和文化先驅(qū)。郁達夫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幾千年來,中國都非常重視文化傳承,無論夏商周三代的禮制“損益”,還是孔子儒家“法先王”和“述而不作”,乃至綿延不斷的歷史著錄,都是中華兒女對于前人文化創(chuàng)造的尊重與禮敬。這是中華民族不斷明確前進方向的需要,也是培育價值樹立信仰所不可或缺。惟其如此,偉大的中華民族才有了自己的立足點,才“比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更加和諧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
修道必先明道,復(fù)興文化必先“知有此文化”,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偉大的復(fù)興之夢,就必須有文化的自信與自知,必須高度重視和禮敬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如國學(xué)大師錢穆先生所說,我們在“身生活”之外有“心生活”,在物質(zhì)世界之外有精神世界。過去人的心能與現(xiàn)代人的心相通,上下古今融成一個“大心”。從國家到個人,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精神的家園,這是我們的靈魂之所系??梢韵胂?,如果一個人安靜地走著,他聽著優(yōu)美的古典音樂,既不言語,也不拍照,但他源自心底的安詳與寧靜卻與周圍的一切融為一體……因此,我們不難明白,有了這樣的敬畏之心,周圍的一切都會顯得莊嚴肅穆。敬畏是與美好事物相處的最佳心態(tài)。
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薄懊}”是指“人身的血脈”,為生命所系,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放大了的生命共同體,精神命脈關(guān)乎我們這一生命共同體的生死存亡。沒有對自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追求怎樣的理想?這是不可迷茫的大問題。不忘來路才能走得更遠,方向明確才能開辟新的征程,該尊重誰,該禮敬誰,關(guān)系到人生的方向與價值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