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林
摘 要:《簡·愛》作為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以塑造一位面對不幸的命運卻仍舊積極勇敢與命運抗爭并極力追求自由與平等地位的女性而家喻戶曉。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獨辟蹊徑,從女性獨有的視角審視一個普通女孩的一生:如何將看似悲慘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簡·愛的坎坷經(jīng)歷,反映被時代忽略的問題——女性問題。宣揚女性應該爭取平等、自由的地位并敢于抗爭不公的命運,是此書的主要宗旨。
關鍵詞:《簡·愛》 反抗性格 追求平等
夏洛蒂·勃朗特在19世紀寫作的《簡·愛》至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女主人公簡·愛身上那種不屈服、敢于抗爭、追求獨立自由平等的意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勇敢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與當時的主流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夏洛蒂·勃朗特并沒有把主人公定位于名媛或是柔弱的大家閨秀,而是將筆下的人物賦予坎坷的身世和堅強不屈的性格,從而塑造了歷經(jīng)涅的女性新形象,實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全書的三十八個章節(jié)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分別展示了簡·愛反抗性格的形成與變化,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將女性反抗意識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經(jīng)歷
《簡·愛》這部小說的誕生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都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格格不入,而這也恰恰是它能夠獲得關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宣揚了女性應獲得自由平等地位的社會正義。19世紀的英國已經(jīng)是世界頭號工業(yè)大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巨大財富讓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扶搖直上,但英國女性的地位卻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提升,“從屬”仍舊是女性的標簽。嫁入豪門或者通過婚姻的方式獲得人生財富是女性既定的人生道路,其全部的人生意義不過是當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夏洛蒂·勃朗特在創(chuàng)作之初只敢以男性筆名公開發(fā)表,女作家受到不可想象的非議,《簡·愛》這部極力宣揚女性反抗與自由的小說就是在這種壓抑、保守的社會氣氛下完成的。
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也歷經(jīng)風浪。她出生于貧困的牧師之家,年幼時母親就患癌癥去世,她在八歲時被父親送入寄宿學校就讀,同去的還有兩個姐姐。學校的條件非常惡劣,校規(guī)校紀卻很嚴格,夏洛蒂的兩個姐姐由于感染疾病被送回家中,不久便病逝。夏洛蒂后來被接回家,但在學校的黑暗生活卻讓她記憶猶新,這在后來創(chuàng)作的《簡·愛》中也有體現(xiàn)。夏洛蒂在父親的啟發(fā)下喜歡上了文學,但在追夢的路途中屢受挫折。開始時以做家庭教師為生,后來初涉文學,頂著“文學不是女人該做的事情”的言論壓力一直堅持寫作,經(jīng)歷多次退稿,終于在1847年發(fā)表了長篇小說《簡·愛》,從此揚名英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
二、《簡·愛》故事梗概
簡·愛是孤女,從小被寄養(yǎng)在舅父家中,備受歧視和虐待,由于她不屈服于舅母的威脅而被送進了孤兒院。她在孤兒院的生活并沒有改善,同時卻遭受精神和身體上的傷害。在孤兒院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簡·愛外出謀求家庭教師的職業(yè)并應聘到桑菲爾德莊園。在這里,她遇到了羅切斯特并愛上了他,但他們的愛情阻礙重重,當簡·愛知道羅切斯特的秘密后,痛苦之下還是選擇保留尊嚴地離開。尋求新生活的路途遍布艱險,簡·愛不愿屈服于沒有愛情的婚姻,輾轉多次再次回到桑菲爾德莊園,看到因為火災致殘的羅切斯特而大為震動,二人最終還是因為愛情而結婚,簡·愛也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幸福生活。
三、《簡·愛》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
(一)反抗意識形成期: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
簡·愛幼年痛失父母,被寄養(yǎng)在舅舅家中,在舅舅離世后,便受到了舅媽的百般虐待。舅媽對自己的孩子萬分寵溺,卻將簡·愛當作仆人使喚,連家中的傭人都不愿給簡·愛一點溫暖。當她因為反抗表兄對她的毆打時,被兇殘的舅媽關進了黑暗的房子中,即使到現(xiàn)在為止,簡·愛仍舊選擇忍氣吞聲,獨自承受,想換來舅媽的一點溫柔,但事實告訴她,隱忍換不來尊重,因為沒有金錢和地位,她就只能寄人籬下。當再次遇到暴力和冷待時,簡·愛開始反抗,表明自己對舅媽的厭惡與氣憤,盡管這樣出人意料的表現(xiàn)讓簡·愛落到被送進孤兒院的下場,卻讓她真正去思考那些不公正的待遇和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為爭取屬于自己的平等與自由而抗爭的性格與意識也初步形成。
(二)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發(fā)展:勞渥德寄宿學校的生活
擺脫了舅媽的冷待與表兄弟的殘暴,來到勞渥德寄宿學校的簡·愛已經(jīng)初步擁有了自己的思考與意識,她本以為這里是值得展開新生活的地方,卻發(fā)現(xiàn)這里實際上與表面呈現(xiàn)出的樣子截然不同。學校宣揚拯救靈魂,卻是用懲罰肉體的方式管理學生;冷酷自私的校長像對待奴隸一般對待學校里的師生,孩子們與其說是在接受教育,不如說是體味人間的辛酸與不公。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簡·愛的反抗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她沒有因此而墮落,而是用真誠、正義和善良去幫助和她一樣受苦受難的朋友,這并不是在順從于命運,而是換了一種更加成熟而穩(wěn)重的方式去對抗生活中的黑暗面,并堅信正義終能夠占據(jù)上風。在這里,譚波爾小姐作為簡·愛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給了她愛與信任,感受到人間溫情的簡·愛更有信心去不斷反抗暴力,尋求自由與平等??梢?,反抗精神是簡·愛與生俱來的,并隨著世事的磨難而不斷發(fā)展。
(三)反抗性格的不斷成熟:桑菲爾德莊園的生活
簡·愛青少年時期坎坷的經(jīng)歷和反抗意識的萌芽都為后文其與羅切斯特的相遇做好了鋪墊。來到桑菲爾德莊園的簡·愛雖然出身卑微,但卻擁有豐富善良的心靈和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這一切吸引了莊園的主人。羅切斯特外表傲慢粗暴,內心完全封閉,作為家族利益的犧牲品,他有自己難以言說的苦衷,無處可發(fā)泄便選擇用消極避世來面對,簡·愛的出現(xiàn)讓他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簡·愛關于反抗與追求平等的經(jīng)典語錄也在這一部分出現(xiàn):“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與美貌,我會使你難于離開我,就仿佛我們兩個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這充分體現(xiàn)了簡·愛的追求自由平等的反抗意識進一步得到升華。之后,她知道無法與羅切斯特結婚后,為了女性的尊嚴和對愛的保護,她克制了自己對羅切斯特強烈的愛,毅然離開了桑菲爾德莊園。這一方面提升了簡·愛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昭示著簡·愛可以獨立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了。
(四)反抗性格的發(fā)展巔峰:圣約翰家的生活
簡·愛帶著傷痛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又變成了身無分文的流浪者,在這時幸得圣約翰兄妹的收留,在他們的幫助下,簡·愛漸漸恢復了健康,對于二人的好心幫助,她采取了一個成熟、懂得感恩的女性應該做出的感激與報答,始終用寬厚的心態(tài)生活,塑造出了一種別樣的女性風采。圣約翰幫助簡·愛在鄉(xiāng)村謀求了一份教師的工作,簡·愛盡最大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對于工作酬勞也不做更多要求,將遺產(chǎn)與表兄妹分享以報答他們的救命之恩。圣約翰將牧師的傳道之業(yè)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并意識到簡·愛是傳道士妻子的最佳人選,因此向簡·愛求婚,在這時,簡·愛身體中由來已久的反抗精神達到頂峰,促使她做出了跟隨內心的決定:拒絕了圣約翰。她明白圣約翰不愛她,而她心目中的婚姻要建立在平等相愛的基礎上,她不愿犧牲自我成全沒有愛情的婚姻,而是選擇了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
(五)反抗性格的延續(xù)與成型:重回桑菲爾德莊園
重回桑菲爾德莊園的簡·愛并不是要放棄自我,做羅切斯特的情人,正是因為聽到了他發(fā)自內心的呼喚以及自己心中的渴望,她才選擇重回舊地。簡·愛面對的羅切斯特已經(jīng)不是富有的莊園主人,而是經(jīng)歷火災幸存下來的殘疾人,簡·愛沒有被現(xiàn)實的困擾所嚇倒,而是選擇了與羅切斯特完成婚禮。這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了她要求平等的堅強意志和蔑視傳統(tǒng)道德的可貴之處。他們的這種婚姻正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正是這種平等基礎之上的愛情使他們終于完美地走到了一起。也正是這最后的大團圓結局最終完成了對簡·愛的塑造:簡·愛終于憑著自己的反抗與奮斗使自己走上了一條幸福之路。小說到這里想要揭示或是宣揚的思想呼之欲出:愿千萬女性勇敢掙脫束縛自己的牢籠,女性的自由、平等、反抗精神是最寶貴的思想財富,能夠決定一生的道路。
四、結語
從表面上看,《簡·愛》這篇小說的全部內容似乎是圍繞著女主人公簡·愛和男主人公羅切斯特展開的,與其他愛情小說無異,而其更深層次的意義遠非如此,文章以簡·愛的成長身世開篇,細致描寫了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是如何對一個不受重視的普通女孩產(chǎn)生影響的,又如何塑造了她的性格、意志、思想和情感,可以說,這是一部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小說。簡·愛身上散發(fā)著光芒的堅定、勇敢、抗爭行為、自由意識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展示了作者對于女性問題的深入思考,對19世紀西方女性覺醒意識的形成意義重大?!逗啞邸返镊攘τ肋h都在。
參考文獻:
[1] 孫為.為獨立人格的沖突——關于簡·愛[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2(1).
[2] 許菁.“淺析簡·愛的雙重性格”[J].鄭州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
[3] 楊靜遠.夏洛蒂·勃朗特的愛情主題[J].文學評論,1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