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不爽++謝馭飛
約了兩個朋友,在這個姍姍來遲的春天一起去了趟上海迪士尼。都是生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過了30歲的人了,卻對游樂園這件事興致勃勃,大概是迪士尼里的童年回憶太多,以至于它是國內唯一一個值得你奔赴另一個城市專門為此而來的游樂場。
事實上,除了創(chuàng)極速光輪足夠刺激以外,迪士尼的設施并不比任何一個國內游樂園更先進。它所擅長的是營造氛圍,喚醒你的童年記憶,產生情感共鳴和想象力。所有的細節(jié)都在拉動你的情感,從入園的一剎那童年的回憶撲面而來。每項游樂項目也不是簡單粗暴的科技或者刺激,而是從排隊區(qū)開始,就把整體氛圍逐步烘托給你溫柔的前戲,直到體驗的瞬間達到小高潮。
七個小矮人礦山車就是很普通的低配版過山車,但是當開進隧道有小矮人在挖礦時,你的童年記憶掉了一地;瘋狂旋轉蜂蜜罐就是旋轉杯,但是做得非常精巧,各種小熊維尼和蜂蜜元素在里面,讓你就是覺得轉起來比普通游樂園的旋轉杯要快樂;幻想曲旋轉木馬就是普通的旋轉木馬,但是音樂響起燈光亮起,它變得就像夢境入口一樣閃耀。因為氛圍足夠,你不會覺得項目幼稚,一切元素都讓你變身為容易被滿足又貪得無厭的孩子。
回想起童年,公主故事其實是最乏味最沒有想象力的,就像波伏瓦在《第二性》里說的,童話給女孩灌輸了被動忍受的觀念,王子總是披荊斬棘,而公主坐等救援,是社會陳規(guī)對女性的刻意塑造:她要獲得幸福,必須被愛;為了被愛,必須等待愛情。女人就是睡美人、長發(fā)公主、灰姑娘、白雪公主,就是接受和忍受的那個人。在迪士尼的很多童話故事里,可以看到青年男子歷盡艱險去尋找女人:他刀劈巨龍,與巨人搏斗;她被關在樓塔、宮殿、花園、巖洞里,鎖在一塊巖石上,被囚禁著,睡熟了,她在等待。迪士尼大概也清楚意識到這一點,園區(qū)里除了《冰雪奇緣》的艾莎以外其他的公主形象都相對被弱化了。
一直認為《獅子王》是迪士尼過去輝煌的頂點,這之后迪士尼在童年記憶里銷聲匿跡了很多年,但是當夜晚煙花秀開始,辛巴被全息投影在城堡上音樂響起的時候,童年的撼動又被喚起。隨著劇情和音樂,煙火和燈光不斷變幻,所有童年回憶撲面而來——那些希望和幻想,那些愛和溫暖,此時此刻只希望最愛的人在身邊,最好握緊這個人的手,用溫柔的心情多停留一刻。
回來路上一直在想,人生大概就像迪士尼,總有散場的時候,除了美好的回憶什么都帶不走。如果居住在上海,一定買一張迪士尼的季票,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米奇大街隨便坐坐,沉浸在童話世界里就什么煩惱都沒了。園區(qū)里那么多孩子,跌倒了不會哭,因為前面還有那么多項目,趕緊爬起來繼續(xù)玩。所以只要把人生當成游樂場,那么跌倒了也就有勇氣爬起來,拍拍手上的土,繼續(xù)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