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
即使是在幾乎已經被游人踏遍的江浙滬,也有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的滄海遺珠。在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就有一處隱秘的絕美勝景——大漈。大漈位于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內,年平均氣溫13℃,春日可賞漫山杜鵑,夏日涼風習習,秋日茭白鮮嫩,冬天銀裝素裹。不僅如此,大漈人杰地靈,明清時期中舉者眾多,如今村內仍保存著完整的桅桿林,印證著當地讀書人『金榜題名』的傳奇。群山環(huán)抱的大漈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唯有親身至此,才能撥開山間縈繞的輕嵐,一窺這山間古鄉(xiāng)鎮(zhèn)的全貌。
景寧通往大漈的22公里山路,大半時間都被輕薄透白的云霧籠罩著,隨著窄小而蜿蜒的山路轉為下坡,那座白云深處的古老村莊便如同水墨畫卷,徐徐在面前展開。這個隱在山中的古鄉(xiāng)——大漈,名字很少見諸于媒體,旅行社的廣告里也向來都沒有它的身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靜謐之地,境內山巒起伏,云海環(huán)繞,古寺、古廊橋、古杉木韻味悠長。
雖然時至今日想要前往大漈都要費一番周折,但這里卻并不是文明荒漠、化外之地。大漈最古老的建筑要數興建于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的時思寺,古寺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寺前有清澈見底的沐鶴溪環(huán)繞,木制的古樸廊橋橫臥溪上,溪頭更有數千尾錦鯉,逐浪歡躍。寺門東側斜坡上有一棵樹齡達1500年的柳杉王,胸徑4.47米,為全國之最,樹中心遭雷擊成空,內可容納20余人,進入樹中,舉頭仰望那方寸天空,頗能體會一番坐井觀天的感覺。
中國人自古講究包容并蓄,時思寺恰恰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點,它是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占地0.27公頃,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創(chuàng)建,明末清初續(xù)建。寺廟坐西朝東,由山門、鐘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建筑組成,是一組兼有元、明、清各時代特征的古建筑群。
關于時思寺內的建筑,粗略看過,只不過是普通木屋,可是從宋至今悠悠千載,又豈會沒有留下一星半點傳奇故事?
相傳南宋初年,有一位剛剛六歲的幼童梅元犀,在此草廬中為其祖父依制守孝三年,始終不離其側,宋高宗趙構得知此事之后,旌表其為“孝童”,他當時所居的廬即為“時思院”,明代改為“時思道場”,由劉伯溫親手題書匾額,后改院為寺,如今留存的大雄寶殿為乾隆時修繕,五間四進重檐飛挑,木制的歇山頂是僅次于重檐廡殿的最高等級建筑樣式。
沿著山路前行,轉角處跳入眼中的小佐村更有一種不真實的虛幻感,巨大的梯田之上,古木環(huán)繞,古屋層疊,猶如世外桃源。小佐村的山地古民居極具特色,用最原始的木石材料營造,兩層樓屋,開間數或奇或偶,不拘其數,最多一屋有十一間。村內房屋清一色的懸山大屋頂,山面又搭出坡頂,檐下有外廊,出挑陽臺,古樸少雕刻,建筑之間依地勢自由組合,靈活多變,完全不同于平地上同時期的合院式民居。
走在石塊鋪設的石階上,隨處可見風格各異的古民居,這里最老的古建筑有300多年的歷史。在路上,能看見挑著農具去田里勞作的男人,蹲在山泉邊用山上的水洗衣的女人,在小道上奔跑嬉鬧的孩童。日子就是這樣有條不紊,平淡幸福。
這是一個浮塵不染的村莊,古樸原始,土木不興、外人罕見、村民安逸,很難想象如此封閉的小山村在歷史上卻是名人輩出的臥虎藏龍之地。相傳小村中的嚴氏子孫實為嚴子陵(東漢著名隱士)后裔,北宋時期遷居于此。小村里甚至還有多座明清時的節(jié)孝牌坊,其中一座八柱三間三樓式,雕飾著精美的垂柱和牛腿的木制牌坊上書有“為儒童嚴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是請道光皇帝下旨為一位守節(jié)六十二年的梅氏婦人敕建。
一本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惹得多少人感懷,而大漈也有一座廊橋,且更有中國風情。大漈廊橋已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座橋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有四間進深,木墻木窗配上古樸的青灰色泥瓦,與尋常民宅一般無二。若不是因為下面那流淌的沐鶴溪,幾乎要以為就是一座獨立小屋。至于胡橋的后半部分,倒的確不能稱之為橋,整體都在土地之上,里面真的還住了好幾戶人家,胡橋內部有廂房,甚至還有一個配有雕花欄桿、彩繪藻井的小小戲臺。這戲臺至今仍忠實地執(zhí)行著自己的使命,每年總有那么幾場大戲鑼鼓暄響,絲竹悠揚。
與胡橋齊名的護關橋,位于村口龍溪和沐鶴溪交匯之處,地勢重要,所以更多地肩負起了守衛(wèi)之職,到底不負“護關”之名。
大漈的這個“漈”字,在電腦的一二級字庫里都找不到,為何會用如此冷僻的字作為地名,當然不是因為大漈先人飽讀圣賢書之后存心掉書袋?!对贰が娗髠鳌酚性疲骸皾T者,水趨下而不回也”,《辭源》亦有同樣釋義。
在村中水流宛轉的沐鶴溪,一馬平川奔流至大漈村尾,兩岸青峰相夾而立,溪水匯合來自東北的兩條河水猛沖出峽,百米危崖水若瀉玉而出,水花又如飛雪飄零,清人李璜在觀賞過雪花漈之后,題詩一首《大漈觀瀑》,其中一句“萬山隨地聳,一水拍天浮”形象地表現了雪花漈周圍山巒疊嶂與飛瀑寒水拍天共一色的奇異景色。據說在冬天,雪花漈會結冰,冰瀑被陽光映襯,更有仙境的感覺。
如果五月份來,也不必為看不見冰瀑而遺憾,大漈的上山頭那萬畝杜鵑花都會在此時競相綻放,吸引眾多游人。其中猴頭杜鵑花開如盤,一束少則數朵,多則數十朵,一朵朵依偎著,一束束簇擁著,紅的似火,白的如雪,一花數色更添奇景,甚至還有紫花杜鵑、銀花杜鵑和云錦杜鵑這樣的珍稀品種,構成了一幅連綿不絕的高山杜鵑美景。
畬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景寧則是中國唯一一個畬族自治縣,有“中國畬鄉(xiāng)”之稱。畬族擁有自己的語言,與客家話相近,畬族雖有語言但無文字,常借用漢字記畬語音法手抄歌本。畬民喜愛山歌,形成了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關于畬族的來歷,學術界大致的觀點分為:畬族是瑤族的分支,也有認為畬族是東夷的一支,還有認為乃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南蠻遺族和閩族等五種不同說法。撲朔迷離的身世也正說明畬族歷史非常古老,古老的民族總是有些與眾不同的獨特節(jié)日。
三月三是畬族的傳統節(jié)日,每年的這一天,畬族鄉(xiāng)民都會舉行盛大歌會,祭拜祖先谷神,盛裝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畬族人常常用烏米飯來款待來客,因此“三月三”又稱“烏飯節(jié)”,即谷米的生日。
烏飯,早在唐代就有,杜甫詩云:“豈無青粳飯,使我顏色好?!鼻嗑?,就是烏飯。烏飯是畬民從山地里采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于石臼中搗爛后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后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里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粘染成烏黑色,是一種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與中國很多少數民族的風俗一樣,“三月三”既是“對歌節(jié)”,又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節(jié)日。大路上、溪澗邊、田埂旁,互不相識的畬族青年男女相見之后,都會借助情歌,大膽直率地試探對方。有時是男的主動,更多卻是姑娘首先發(fā)問。這類山歌,畬族人稱為情歌,也是締結姻緣的“緣歌”。浩瀚如煙的畬歌是理解畬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巫舞是畬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也稱祈福舞。巫師吹著“龍角”上場,踏著巫歌的節(jié)奏起舞,剛勁有力的旋轉,模擬蹈海踏浪的舞步,神秘變幻的“手訣”,還有悠揚拖腔的低吟淺唱,都極富“畬味”。
每年秋收之后,熱鬧的“搶豬節(jié)”開始了,節(jié)日沒有固定日期,由鄉(xiāng)民擇日舉行。整個節(jié)慶活動由“迎神”和“搶豬”兩部分組成,節(jié)日當天,旌旗飄揚、鑼鼓喧天,人們聚集在時思寺內接神、看戲,狂歡活動持續(xù)七日之久。第七天晚上看完戲后,眾人回家將豬殺好、洗凈、綁牢,一直等到迎神頭(卯時殺豬的第一聲豬叫聲),立即抬起豬奔向馬氏仙宮。最先抬到的豬,擺在宮的正門,稱為首豬。隨后按到達先后次序排放。豬被全部抬到后,由各村推出的董事,以豬的大小進行評選。最大的稱“馱”豬(“馱”為最大的意思),最小的稱為“昌”豬(“昌”是昌盛之意),即祝主人來年養(yǎng)豬昌盛。待“首”、“馱”、“昌”三豬確定,四周鞭炮齊鳴,人們?yōu)槿i披經掛彩,吹吹打打,將它分別送回主人家,其余的豬由各人自己抬回家去。
殺豬人家,午飯時會擺酒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飯,謂之“喪豬?!薄碚呦蛑魅怂鸵粋€紅包,內有現金,其額不拘,主人一一笑納。宴罷,主人便據客人所送紅包內的金額,按當時當地市價,稱豬肉給客人帶回家,謂之“散席”。至此,搶豬節(jié)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