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莉
(師宗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700)
圍產期子宮切除術后腹腔內出血的出血診斷與治療
吳 莉
(師宗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700)
目的 對圍產期子宮切除術后腹腔內出血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的研究。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產后出血致圍產期子宮切除的患者79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析解讀。有25例有腹腔內出血癥狀,54例沒有出現這種癥狀。并分別判斷這些患者出血狀況以及術后治療情況。結果 這些患者中,出現腹腔內出血癥狀的有25例,其發(fā)生率是31.6%(35/79);綜合監(jiān)測的診斷時間要明顯高于引流管引流量直接診斷的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12例再次接受手術,有11例患者沒有通過手術治療?;颊叩诙问中g間隔時間>12 h。患者總輸、出血量要比再次手術間隔的時間高,并且更長的時間是通過呼吸機進行呼吸。手術后有2例患者死亡,其第二次進行手術的時間都超過12 h。結論 在腹腔中放入引流管能夠幫助圍產期子宮切除術后腹腔內出血的情況進行早期的診療排查,在此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控測評對判斷腹腔內有無出血情況至關重要。如果短時間內的保守治療對患者沒有效果,或者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活動出血,那么進行手術時要對患者采取止血措施;對于一些有著相對嚴重的合并癥與并發(fā)癥的患者而言,在手術中不僅要止血,同時要對患者進行一些相應的治療措施。
圍產期子宮切除術;腹腔內出血;診斷與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產后出血致圍產期子宮切除的患者79例為研究對象,有25例在圍產其出現腹腔出血的情況(腹腔內出血組),54例在圍產期沒有出現腹腔出血的情況(腹腔內未出血組)。
1.2 方法
1.2.1 觀察指標
對兩個小組中的患者進行年齡、懷孕次數及生產次數、生產方式和懷孕周數、子宮切除方式、造成腹腔內出血的因素、進行判斷及治療是否出現并發(fā)癥與手術之后的結果等數據和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2.2 圍產期子宮切除術指征
產婦的生產活動和產婦的生產活動和子宮切除手術都是在同一所醫(yī)院進行的,患者主要的病情是在完成生產之后的24 h以內,由于出血而導致剩余的治療方案不能產生療效的時候實施的子宮切除手術,在這其中要將因為人身合并婦科腫瘤而切除子宮的病例。
1.2.3 綜合監(jiān)測
所謂綜合監(jiān)測,即為全方位檢查,應依據引流管引流量等檢查或者腹腔內穿刺中的一個項目或者幾個項目來綜合判定腹腔內是否有出血情況。
榆陽區(qū)雖然幾十年來在生態(tài)建設、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體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依然是很脆弱的。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態(tài)建設的同時,尋找一條可以讓農民穩(wěn)定收入、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產業(yè)化道路,對整個榆林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在接受手術的79例患者中,25例(31.6%)出現腹腔內出血的情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2.2 出血原因及治療方法
在這些腹腔內出血患者中,接受第二次手術的患者有12例(48.0%),沒有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有13例(52.0%),其中死亡的患者有11例(28.0%)。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在術后24 h內腹腔內出血量、與輸血量等相關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腹腔內出血原因及治療結果
3.1 診斷方法
患者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以后,應該對放置在患者腹部內的引流管進行緊密的觀測[3]。除此之外,仍然需要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特征和腹部特征等進行細密的觀測,通過實驗檢查患者出現的異常狀況。如果患者腹部引流管的引流狀態(tài)較好,那么判斷動脈出血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患者腹腔內引流出的血液,還有一點要引起關注,那就是引流血液的數量也與腹腔內的腹水、引流管的通暢情況、參與血液和沖洗液有一定的關系[4]。
3.2 治療方法
患有圍產期子宮切除術后腹腔內出血的患者中,絕大多數都會在患病中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因此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第一步應該主動預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礙并對病癥進行及時的治療,隨即依據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速率來決定是否應該對患者進行手術。對于生命體征較為平穩(wěn)的患者,可以同時通過細密的監(jiān)控和輔佐性檢查來對患者進行成分輸血[5],并且采用一些非手術治療的手段,例如有針對性地為患者增加其體內缺少的凝血因子等。
[1] 李 華.12例產后出血導致子宮切除臨床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7):14-15.
[2] 劉峰峰,漆洪波.圍生期子宮切除70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8):674-677.
[3] 戴滿花,劉慧姝,陳敦金,等.圍產期子宮切除術后再次行腹腔探查術病例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1,1:34-38.
[4] 劉曉文,劉子賢.腹部手術后腹腔內出血的原因和治療對策[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5,11(6):7-9.
[5] 陳素君.產科子宮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5(28):256-25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713.44
B
ISSN.2095-8803.2017.01.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