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德
摘 要:我國是水稻種植最為主要的國家之一,水稻作為中國南方地區(qū)以及部分北方地區(qū)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產量對于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國家穩(wěn)定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于現今不同行距水稻的現狀,結合水稻生產的現實情況,分析不同機插株行距對水稻的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關鍵詞:機插株行距;水稻;生長產量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和總量最多的糧食作物之一,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但是,其現代化程度不高、集約化發(fā)展水平較低等不利因素已經成為制約水稻大面積機械化生產的絆腳石之一。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工業(yè)、服務業(yè)的轉移,導致水稻種植的人力成本以及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因此,利用機械化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已經刻不容緩。
一、不同行距栽插水稻現狀
現今,眾多農業(yè)企業(yè)與推廣部門都將小行距插秧機的研究與應用推廣作為發(fā)展的重要任務,最為常見的行距有23.3cm、24cm以及25cm等。與此同時,部分企業(yè)將30cm的機插株行距與25cm的機插株行距水稻進行實驗對比后發(fā)現,25cm的機插株行距的水稻產量稍高于30cm的機插株行距的水稻產量,部分學者通過對不同栽插行距對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及產量構成的影響研究表明,通過縮小機插株行距與加大栽插的密度等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單位面積的麥穗數量,增加結實率,從而提升水稻產量。此外,還有學者通過研究我國北部地區(qū)的水稻不同機插株行距對產量的影響表明,26.4cm的機插株行距在北方地區(qū)的水稻種植中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又是在對大穗型稻種上影響更為顯著。
二、不同行距對機插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1.不同機插行距對栽插質量的影響
不同機插行距對栽插質量的影響主要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表述:首先,在行距相同而株距不同的情況下,基本苗會隨著株距的不斷降低而逐漸增加。其次,在株距相同而行距不同的情況下,設定30cm行距的基本苗的栽插質量要優(yōu)于設定30cm行距的基本苗的栽插質量。在次,在株距與行距設定相對一樣的情況下,相對均勻度合格率與設定的密度呈負相關,即密度設定較低時,合格率就增大,反之,密度設定越高,那么合格率就會減小。最后,在株距為14cm的最大值情況下,單株的平均株數則不受行距的影響,在任何行距下株數的數量都是最高,但是,當株距在12cm的時候,任何行距的倒翻率是最低數值。
當株距相同時,水稻栽插作業(yè)的質量對行株距的不同設定要求較小。以25cm的行距插秧機與30cm的行距插秧機的實施效果來看,栽插穴株數的范圍在3.5至4.5之間,插秧的深度合格率為92%,相對均勻度合格率大于94%,從整體的情況來看,插秧機的插秧質量受行距的變化影響不大,由此可見,插秧機可以隨著行距的變化繼續(xù)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
2.不同機插行距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配置總葉齡與栽插不一樣行距的水稻整體上可維持一致狀態(tài),30cm的行距設定在出葉速度上要稍微慢于25cm的行距設定。此外,不同階段的出葉速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分蘗的鼎盛階段,大約24天時間就能達到峰值。在拔節(jié)前期,30cm設定行距的出葉速度要慢于25cm的設定行距,但在生育期25cm的設定行距與30cm的設定行距的到達時間基本保持相同進度。
除此之外,水稻的后期倒伏問題與不同的行距設定有很大的關系。設定30cm行距的后期倒伏率與倒伏程度要輕于25cm的設定行距,在行距相同的情況下的水稻,株距與倒伏程度呈負相關,即株距越大,倒伏程度越輕。
3.不同機插行距對水稻產量結構的影響
如果栽插的株距相同,設定行距30cm的水稻產量要稍微低于25cm的行距設定,而設定行距為25cm的結實率與穗粒數要明顯低于設定行距30cm處理,而畝穗數與產量則都稍高于30cm的設定行距。在特定的情況下,栽插密度與同種有著密切的聯系。當栽插密度上升時,水稻產量與畝穗數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之而來的是水稻的千粒重和結實率與穗粒數都出現了一定范圍的下降情況出現。由此可見,當栽插密度超過某個限定數值時,增產能力不突出。
三、分析
影響水稻產量最重要的因素分別是千粒重、每畝穗數、結實率以及穗粒數。其中,每畝穗數與基本苗的關系較為密切,而基本苗多與株距與行距相關,所以要想盡可能地增加水稻產量需要對株行距進行合理的設定。一方面,在肥水條件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基本苗栽種的數量過于少,那么整體的總莖蘗數的增長速度就會放緩,容易導致發(fā)苗量不夠從而難以達到高產。如果肥水過于肥沃,那么就會導致出現分蘗無效情況與病蟲害出現機率加大,同樣不抑郁高產群體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基本苗的栽種數量過多,同樣會影響到水稻的每畝產量。株行距設定過密,導致通風效果變差,透光不徹底,秧苗的生長空間不足,營養(yǎng)補給減弱,進而影響水稻的分蘗,無效分蘗情況增多,最終導致水稻產量的減少。水稻產量中的各個因素之間是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的,例如,在單位畝數范圍內,穗數過多會導致千粒重與穗粒數相應下降,但是如果穗數較少,盡管穗大粒多也會由于總穗數的限制仍舊無發(fā)形成高產群體。由此可見,只有科學合理地把握各個因素的比重,讓總實粒數盡可能大而千粒重盡可能提升水稻產量才會達到最優(yōu)。
四、結語
總而言之,水稻的成長與產量并非由哪一種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而是受到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機插株行距雖然對水稻的株高并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各個因素的比重從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因此,在農業(yè)生產生活的實際過程中應合理把握機插株行距尋求產量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崔思遠,曹光喬,張文毅,等. 適宜機插株行距促進水稻生長提高產量[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30(22):37-43.
[2]蘇志富. 淮北地區(qū)不同株行距配置對機插水稻生長發(fā)育與產量的影響[J]. 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9):27-28.
[3]胡雅杰,錢海軍,曹偉偉,等. 機插方式和密度對不同穗型水稻品種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16,30(5):493-506.
[4]饒孟付. 機插水稻不同行距對產量的影響研究[D]. 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
[5]孫建軍,陳獻功,尹海慶,等. 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數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16,45(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