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海
摘要:在弘揚、價值多元,各種權威和中心紛紛消解的今天,要做到要真正地熱愛學生,征服學生的心靈,就必須關心愛護學生,了解理解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關鍵詞:愛 征服 學生 心靈在弘揚個性、價值多元,各種權威和中心紛紛消解的今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熱愛學生,征服學生的心靈呢?筆者認為,熱愛學生不僅包括我們常提的關心、愛護學生,還包括了解、理解、信任、尊重學生以及嚴格要求學生。
一、關心愛護學生
許多教育實踐證明,有許多“理”,你對學生講了幾遍,幾十遍,可學生就是“不懂不受”,依然我行我素??墒?,學生有病住院了,你去醫(yī)院看一看,也許學生就會自責,曾經對不住你的事;學生生活上有困難了,你予以幫助解決,也許學生就會下決心改掉自己的壞毛?。粚W生家中發(fā)生了變故,你去安撫慰問,也許學生就會努力做個好孩子……透過這點點滴滴細微的舉動,學生能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護,會慢慢打開他的心靈之窗,自然而然接受你所講的那些“理”。你投入的感情越多,對學生越愛,學生的心靈就會被你的愛所“征服”,學生就會對你“言聽計從”了。相反,如果老師缺乏愛心,師生關系緊張冷漠,那么,學生會緊鎖心靈之窗,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向老師傾訴,甚至對老師的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老師使用什么教育方法,都是徒勞的。只有從真正的愛生之情出發(fā),教育才是有效的。
有些老師認為關心愛護學生,就是學習上“扶智”,生活上“扶貧”,即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業(yè)成績,不歧視后進生,為貧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其實,真正的關愛學生,還應該包括精神上的“扶志”,品德上的“扶德”,心理上的“扶健”。
二、了解理解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薄耙涀约菏墙處煛@時,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比说男撵槎际窍蛑赫叱ㄩ_的,學生也不例外。作為老師,要想征服學生的心靈,必須了解學生,理解學生。
首先,老師要在課堂內外的學習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喜好和性格,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其次,老師要主動和學生交心,“蹲下來看孩子”,走到學生中間去,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再次,老師要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爭取讓家長和你站在同一條戰(zhàn)壕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最后,老師要通過與科任老師和班干部的交流去了解學生。只有真實全面的了解學生,才能因人施教,取得教育的成功。作為教師不僅要深入了解學生,更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生所想、所做、所言、所思,也就是教師要善于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樣才能真正征服學生的心靈。
三、尊重信任學生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不論大小,不論男女,教師要一視同仁。“人非圣賢,誰能無過?!碑攲W生犯了錯誤,教師切忌挖苦、諷刺、體罰學生,更不能以勞代罰,那種使學生當眾出丑的作法萬萬不可取。如果那樣做,不僅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還會加劇師生之間的矛盾。所以,教師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要不斷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使他們在愉快的情境中,感受到溫暖和信任,形成積極向上的內在推動力。否則,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厭惡感,緊緊地關閉自己的心扉,阻斷與老師的聯(lián)系,那么,教師對他們的一切工作就成了“對牛彈琴”,所有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雖然你很愛你的學生,但他卻感受不到,自然也征服不了學生的心靈。
尊重學生就是信任學生。如果老師能發(fā)自內心的信任學生,那么學生就會敞開他的心扉,把你當成知心朋友,有什么事兒就會對你傾訴。同時,老師的信任,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們在良好的發(fā)展軌道上前進。
四、嚴格要求學生
近日,驚聞婁底某中學初二學生吸煙,被老師發(fā)現(xiàn),受到嚴厲批評,回家后留書一份,投河自殺。這事鬧得沸沸揚揚,更有媒體夸張報道直指老師“過分批評”“體罰學生”。像類似這樣的新聞在網絡上屢屢可見。不少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學生犯了錯,老師能管嗎?雖然中小學生有獨立的意識,隨著年齡的增大,自我意識會不斷增強,但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還處在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的階段。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如有些學生受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花很多錢請客過生日K歌,買時髦高檔消費品,喝酒吸煙打牌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果老師不管,不對學生嚴格要求,一味地放任,一味地包容,那不是愛學生,而是害學生!古語說:“嚴師出高徒?!薄敖滩粐?,師之惰。”學生有錯不指,有偏不糾,師生關系表面上融洽了,但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錯失學生的最佳糾錯期。
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其實質就是給學生提出較高的,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標準,調動其不斷進取的積極性,使他們將內在的潛力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不斷地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集體當中,并形成一種連續(xù)不斷的過程,即現(xiàn)在的目標達到了,又有新的更高的目標等待攀登。這樣,學生將不斷地完善自己,在思想、品德、智力、心理、體質等方面逐漸成熟起來,心自然也慢慢和老師靠擾,心甘情愿接受老師的教育。
現(xiàn)在社會上不少學生遇到挫折就離家出走、自殺,老師們也左右為難,不知道哪一次批評教育學生,會是壓垮學生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出了事,家長上門興師問罪,老師難辭其咎。要當好“良師”,做好“嚴師”就要注意研究教育藝術,掌握教育分寸,要做到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那什么是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呢?嚴而有度是指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嚴格要求,是學生的思想水平、認識程度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經過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嚴而有方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達到某種要求的過程中,善于疏導,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自覺服從要求。比如,有一個班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隨地吐痰的習慣,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很有害的,教師在糾正學生這一不衛(wèi)生的習慣時,作到了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并沒有馬上提出“嚴禁隨地吐痰”的要求,而是先啟發(fā)學生談隨地吐痰的危害,并且用科學知識不斷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認識隨地吐痰的害處,讓學生名表教師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是為了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身體,讓他們養(yǎng)成講文明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不久以后,當隨地吐痰的學生變成極少數(shù)時,教師在班上貼出“嚴禁隨地吐痰”的標語,違反者將受到打掃衛(wèi)生的處罰,最終杜絕了學生們隨地吐痰的壞習慣。這位老師把愛生和嚴格要求融為一體,出于對學生的關心愛護,才提出嚴格要求,同時反復講清道理,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愛,所以這種嚴格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并能化為自覺的行動。如果教師簡單從事,急于求成,雖有愛生動機,但不考慮效果,在學生對嚴格要求不認同、不理解的情況下迫使學生服從,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嚴而有度、嚴而有方,是教師對學生真誠關心、熱愛、渴望學生進步的體現(xiàn);沒有愛心,對學生不負責的教師,是不會研究教育藝術、掌握教育分寸的?!?/p>
教育是心靈和心靈的呼喚、相遇,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礎。愛就是磁石,愛就是春風、愛就是蜜,愛就是向上的動力。愛是教育之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只有真正關心愛護學生、了解理解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才能得到了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才能用愛征服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韓妍容.論幼兒教育.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0):5.
[2]教師職業(yè)道德.新華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