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霞
摘 要: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體現于在 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教師采取適當 的教學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 積極性、自主性,在這個學習的過程 中,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其中的同時, 還能獲取大量的有效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與學;有效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 和提倡課中的動態(tài)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建構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 共同創(chuàng)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的美。因而動態(tài)生 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 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集中精 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反應,著眼于學生真實的學情,不拘泥于 預案,憑借自己豐富的教育積淀和智慧,順應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去創(chuàng) 造性地實施,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 生學的思路動態(tài)地融合在一起,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 引導中感悟。
一、教師的教法要具有科學性
語文教師的教法要想具有科學性的特點就要堅持兩個重要 的理論,一方面基礎能力要扎實,主要有觀察、思維、記憶、聯想 以及想象方面的能力,只有學好基礎能力,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有 效的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 教師所具備的能力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之外, 還要全面發(fā)揚 民主精神,使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在課堂教學上,要加強情感交 流當從而實現課堂氛圍的和諧統(tǒng)一,要擺脫教師與教材的束縛, 師生之間要達成共識, 公共參與, 使教學氛圍變得更加和諧民 主,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聯想、發(fā)現以及推理。同時,還要進行語 言上的肯定,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日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下, 語文教學要努力使用高科技 成果便利于語文教學,整體啟動聲像教學設備,多觸點、多中方 法采用多媒體對視、聽、說三者進行全面的訓練,調動學生的感 官上的洞察力以及思維活動, 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刺激學生學 習的興趣, 而且對于課堂容量以及課堂密度的增加上起到了積 極的作用,這樣,就實現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教學目標。
二、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 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 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 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 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語 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甚至令人心生厭惡。我們的語文課怎么了?語文教學的出路何在?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 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 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 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 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tǒng)一的。葉圣陶先生說 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 于聽說讀寫之外的形式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 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 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 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 不能“出彩”的“添頭”。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 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 會空中樓閣。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學現狀催人深思、令人堪憂。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 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 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人文性 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 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三、突出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注重知識生成的過程,換句話說,在教 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讓他們明白知識 產生的過程,就像古人所說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新課改的 教學前提下,我們要盡可能地體現以學為教的原則,因需施教, 增加教學的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起到統(tǒng)籌 優(yōu)化的目的,負責課堂學習的組織和協(xié)調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 自由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一點,體現學生作為主體教學并不 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要杜絕本末倒置的情況發(fā)生。筆者曾經 看到過,有的教師為了“順應新課改的倡導”,把課堂所有的時 間都交給學生,而自己很少講課,這顯然是錯誤的做法。和小學 階段相比,雖然初中生具備一定的理性認識,但是畢竟還是相當 有限的,對于新課的理解和知識的學習如果完全靠學生自己,他 們顯然會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完全讓學生自學更是教師不負責 任的表現。
在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捷徑就是教 師的“善教”結合于學生的“會學”,教法與學法相統(tǒng)一,在語文教 學中才會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從而調動了學生學 習語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