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微微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有一類文體不得不提及,那便是傳說故事??梢哉f,這一類題材無論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或是從文體本身的文化價值來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那關(guān)于這一類文體又該如何實施教學呢?筆者今天就來簡單地談談民間傳說帶來的教育意義以及它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傳說故事的文本特征
不難發(fā)現(xiàn),傳說故事的主人公是人,神話故事的主人公是神或者是半神,且多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如小學課本里的神話故事:《夸父逐日》、《女媧造人》、《精衛(wèi)填?!贰ⅰ队薰粕健?、《盤古開天》等,故而傳說故事往往是以神擬人的方式來加以表現(xiàn),而神話故事則是以人擬神的方式來加以表現(xiàn);傳說故事往往是人民群眾集體創(chuàng)作的一種自覺地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而神話故事往往是通過不自覺的藝術(shù)加工,是在遠古時代人們對低下的生產(chǎn)力所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shù)幻想;傳說故事以真實的歷史為敘述中心,往往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而神話故事以敘述神的活動為中心,往往表現(xiàn)的是神改造自然,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關(guān)系。
二、傳說故事的教育意義
1.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fā)興趣
小學時期的兒童心智都還不成熟,兒童剛剛具有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教育在兒童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直接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民間傳說是由人們口耳相傳記錄下來的文學形式,莫文學表達往往打下了人們的生活烙印,無論是《沉香救母》、《日月潭的傳說》,亦或是《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均無一例外。
民間傳說生動活潑的語言,浪漫獨特的情節(jié),正是這一時期的兒童最感興趣的部分,傳說故事無疑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兒童的閱讀興趣,兒童的整個身心都在浪漫夸張的情節(jié)想象中得到激發(fā),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既開拓了兒童的視野,又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意表達
在蘇教版二(下)兩篇傳說故事文后,編者均提出了想象的要求:《沉香救母》課后要求“展開想象:沉香一頭撲進媽媽的懷抱,會說些什么”;《木蘭從軍》要求學生想象“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這些都是學生言語的激發(fā)點和生長點,這也是民間故事教學特有的教學點。
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日月潭的傳說》一文后便有“講故事,復述故事”這一要求。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進行言語實踐的良好契機。
講故事與背誦課文不一樣,講故事對孩子們的語言、思維乃至文化積累都有一定的要求。講故事需要孩子們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語言的重組、創(chuàng)造、表達,這就需要孩子們將文本讀通、讀順、讀透,對文中的好詞佳旬能有一定的儲備,同時還需要孩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將文本的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甚至是對文本的情節(jié)進行自己的理解和改動,這在無形中極大地提高著孩子們“聽、說、讀”的能力,也在提高著兒童思維的敏捷性和言語品質(zhì)。
3.感悟鮮明的人物形象,熏陶情感
如《日月潭的傳說》一文中,兩條惡龍吞吃了日月,世界處于一片漆黑,人們生活難以度日。在這生死關(guān)頭,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不畏艱難險阻,前往阿里山取得金剪刀和金斧頭,更是一再冒著生命危險,潛于日月潭深處與惡龍激戰(zhàn),最終降伏惡龍,救出了日月。而勇敢善良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卻甘愿化為兩座青山,永遠鎮(zhèn)守在日月潭的兩側(cè)。故事淺顯易懂,讀來卻著實打動人,在執(zhí)教《日月潭的傳說》一文時,孩子們更是再三被善良正義、敢于挺身而出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所感動,可以說這類故事除了帶給孩子們有溫度的文字感染力之外,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在無形中得到樹立,孩子們的情感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熏陶。
三、傳說故事的教學策略
1.以“一”帶“多”
《沉香救母》是二年級語文的一篇傳說故事,也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一篇,選自《寶蓮燈》,編者進行了一定的改動,使得文本敘述十分契合小學生的閱讀心理。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就要有“傳說故事”這一文學題材的文本解讀意識,從而在課堂上可以對這一題材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初步對民間傳說有所了解,以便于今后這一類題材更深一步的學習。
民間傳說作為一類文學體裁,在小學課本里有著獨特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更應該將其看成“文化的活化石”,帶領(lǐng)孩子們由一篇走向這一類,將民間故事講學放在一個更宏大的教學背景下進行,讓學生在研讀這些民間故事時真正走進民族文化,這也正是語文教育的魅力所在。
2.以“講”促“讀”
傳說故事語言生動活潑,情節(jié)曲折離奇,適合將其講述出來,再加上傳說故事本身就是人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文學體裁,也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口耳相傳地將其傳承下去,因而饒有趣味地復述故事、講故事顯得很有必要。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有目的地訓練孩子們朗讀,讓學生對文本的領(lǐng)晤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孩子們的“讀”中。
3.以“品”促“思”
傳說故事往往語言具有一定的張力,人物形象也非常鮮明且有著很多善良美好的特質(zhì),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值得我們停下來進行細細品讀。如在《日月潭的傳說》一文中就有諸多的四字成語,如:“漆黑一團、一籌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千辛萬苦、為民造?!保@些詞語精簡凝練,讀來朗朗上口。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四字詞語背后所描繪的場面以及所表達的感情,都值得給予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細細揣摩、品味、積累、思索。語文的學習是一項漫長而又饒有趣味的過程,傳說故事這一類題材便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讓學生在進行人文性熏陶的同時,又得到了工具性的發(fā)展,真正將這二者融合統(tǒng)一。
傳說故事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文本價值,活躍在小學各個學年段的文本里,也在豐厚著各個學段孩童的身心,提高著兒童的文化素養(yǎng),在繁復而又漫長的教育征程中,傳說故事也將會在歷史的深處搖曳出絢爛而又質(zhì)樸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