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在古代,盡管司法不健全,但關于冤假錯案,也有一定的防治措施,這些歷史經(jīng)驗對當代司法也有著一定的啟示。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在遼寧沈陽對聶樹斌案再審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終審裁定聶樹斌無罪。至此,這起被輿論關注爭議了多年的標志性案件終于得以沉冤昭雪。
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人們不斷對錯案進行反思,一些避免冤假錯案的司法思想及制度也逐步形成,歷史經(jīng)驗對當代司法也有著一定的啟示。
防范
“順天則時”,法官不敢懈怠
“罪疑惟輕”,錯案比率降低
中國古代長期奉行天人合一的觀念,《易經(jīng)》謂“天垂象,圣人則之”,故而“觀雷電而制威刑”。也就是說,刑罰需要與五行相協(xié)調(diào),“制五刑以法五行”,因此刑罰制度本身是天道自然的一種體現(xiàn),制定刑法、實施刑罰,不完全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自然界的“道”。在“天人感應”的理論下,如果順應天道實施刑罰,就會得到上天護佑;反之,若違背天道,則會導致“天事”不順,進而出現(xiàn)各種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
在天人感應觀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形成了“仁恕”“重命”的法律思想。從現(xiàn)代觀點看,天人感應的觀念在今天或許并不適當,但是其間顯現(xiàn)出的對于生命的敬重,對于抽象正義的敬畏,仍不乏積極的意義。
另外,從西周開始,古代中國的司法就倡導“罪疑從輕”的原則,即認為對犯罪事實存疑的,可以從輕處理,或者進行赦免?!蹲髠鳌分懈岢觥芭c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疑罪從輕”的司法原則,暗含了中國“中庸之道”的傳統(tǒng)智慧。盡管“疑罪從輕”的原則離現(xiàn)代出于保障人權的“疑罪從無”原則尚有距離,但在千年以前就能產(chǎn)生這樣的司法智慧,令人贊嘆。
實踐
嚴控刑訊制度 降低錯案可能
從刑事司法實踐來看,大凡冤假錯案都與非法刑訊有或多或少的關系。中國古代的立法中雖然規(guī)定可以實施刑訊,但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律制度規(guī)定。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刑訊制度就開始走向規(guī)范化,拷掠的對象、書目、身體位置均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強調(diào)“拷訊以法,不苛不暴”。
歷代法制嚴控刑訊的特色有二:第一,對非法實施拷訊者實行反坐制度。唐代規(guī)定,“若拷過三度及杖外他法掠者,杖一百;杖過數(shù)者,反坐所?!?。對執(zhí)行刑訊的司法官吏實施反坐,有力地威懾了違法刑訊的行為。第二,法律要求拷訊不得超過本罪應加的處罰。由于拷訊與最終的刑罰均為杖責,如果超過犯罪所應承受的杖刑仍無法確定疑罪,就不允許再拷訊。
這樣的制度設計,減少了因濫用拷訊而人為導致的冤假錯案。
依賴拷訊的方式獲取口供雖然為現(xiàn)代法律所明禁,但在司法實踐中,類似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對此,除了將拷訊所得口供作為非法證據(jù)排除之外,從現(xiàn)實的角度而言,需要建立更為細致的刑事訊問規(guī)范,加大對司法人員非法刑訊的追責。
追責
實行“出入人罪”制度
法官判案不得不審慎
要確保司法權的審慎,重要的是建立權責統(tǒng)一的制度,即錯案追責制度?!俺鋈肴俗铩本褪侵袊糯鷮iT確立的法官責任制度。如果將無罪判為有罪、輕罪判為重罪,為“入人罪”;將有罪判為無罪、重罪判為輕罪,叫做“出人罪”。
早在秦代,就形成了不直、縱囚與失刑三個有關“出入人罪”的罪名。到了漢代,出罪與入罪的概念更加規(guī)范化,對法官的處罰相當嚴厲。隋唐時期則更為完善,有詳細的處置規(guī)則。故意“出入人罪”的,要反坐法官。也就是說被告本來無罪而法官虛構成罪,那就以法官所虛構之罪處罰法官;如果是過失“出入人罪”,均比照故意“出入人罪”減等處罰,過失入罪者,各減三等,過失出罪者,各減五等。
在宋代,對于“失出人罪”,即法官因為過失而重罪輕判或放縱了罪犯,處罰很輕;對“失入人罪”,即法官因過失而輕罪重判,或者將無罪者入罪,處罰則很嚴,“失入一人有罰,失出百人無罪”。
可見,歷代法官的追責制度體現(xiàn)出防止冤錯的鮮明價值取向。
補救
“翻異”與“別勘” 啟動重審程序
在宋代,刑事案件的重審程序規(guī)定了“翻異”和“別勘”制度,直接為有冤情、錯判的案件提供重審的程序保障。
南宋官員、著名歷史學家李燾在其所著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大理寺修例到:大辟或品官犯罪已結案,未錄問,而罪人翻異,或其家屬稱冤者,聽移司別推。若已錄問而翻異稱冤者,仍馬遞申提刑司審察;若事不可委本州者,差官別推?!边@就是關于一般死刑犯或品官犯罪結案后的“翻異”“別推”制度?!胺悺奔捶?,“別推”即重審,亦稱“別勘”,這是在死刑判定的最后一道程序上給被告人拋來的救命稻草。
然而,這根“救命稻草”的使用也是有條件限制的?!端涡探y(tǒng)》就規(guī)定:“應犯諸罪,臨決稱冤,已經(jīng)三度斷結,不在重推之限?!?/p>
這些規(guī)定表明,犯罪嫌疑人本人或其家屬均可以通過這一程序?qū)﹀e案或冤案提出重審要求,官府則有責任啟動重審程序。重審的形式有“移司別推”(更換司法機關重審)和“差官別推”(更換法官重審)兩種。重審次數(shù)則由北宋的“三推”發(fā)展至南宋的“五推”。
此外,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的“論心定罪”,既給了法官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同時也限制了法官不經(jīng)過法理分析的機械判案,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法官不依據(jù)僵死規(guī)則處置法律事件的先河。
由于人類理性的限度及現(xiàn)實世界的極端復雜,司法錯案很難絕對避免。但是,通過正確的價值導向、科學并嚴格的制度設計,錯案的比率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摘自《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