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的書法氛圍春寒料峭,陽光甚好,記"/>
文 | 本刊記者 張小彩
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傳統文化建設 這幸福,和而不同
文 | 本刊記者 張小彩
>>濃郁的書法氛圍
春寒料峭,陽光甚好,記者走進的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贊賞的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
始建于1890年的民族小學,距今已經有127年的建校歷史,從門外看,卻并不“顯赫”。地處繁華的北三環(huán),在周圍一棟棟摩天高樓的包圍中,它安靜平凡得很難引人注目。走進校門發(fā)現,里面竟別有洞天。
這是一個三進的院落。映入眼簾的是兩排翠竹掩映下的八個大字——“和而不同,快樂成長”,這正是民族小學的辦學理念;雕梁畫棟的教學樓前是涼亭、小橋、回廊,古色古香,相得益彰;抬頭,涼亭的亭沿上描畫著一個個中國傳統故事;低頭,腳下的條磚上鐫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敝惖闹袊芾砗驮娫~。
繼續(xù)行走,則又被“一品軒”“習思堂”“弘道樓”“立人學院”等一個個傳統風、傳統味的所在吸引。接待我們的竇老師介紹說,“靜心閣”的兩側種著“竹子”和“葫蘆”,結合它們的外形和精神,師生還創(chuàng)作出了“于尋常時養(yǎng)大度 至凌云處自虛心”的楹聯。雖然不是瓜果飄香的秋天,也還沒趕上姹紫嫣紅的春天,但是校園里隱約可見的玉蘭樹、石榴樹、海棠樹、玫瑰叢、葫蘆絲瓜藤等都在向我們展示著可以想見的美麗。
除了綠植花草,果樹蔬菜,民族小學還養(yǎng)了兔子之類的小動物?!拔覀兿M谶@鋼筋水泥的城市中能給孩子提供更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尊重和熱愛大自然。”竇老師開玩笑地說,“這樣就不會培養(yǎng)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學生了。”
民族小學的校園里,傳統文化的元素可謂無處不在。最吸引記者的還是散布在學校影壁、草坪、大廳,乃至餐廳天花板上的“和”字,有書法,有雕刻,有繪畫,各種字體,各成風姿,和美麗、典雅的校園靜靜地融為了一體。
要談民族小學的教學理念,“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民族小學的前身是“馬甸小學”,當年是海淀區(qū)一所十分破舊、落后的學校,更名為“民族小學”之后,校長馬萬成以“民族”為突破口,在民族精神上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他對民族教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民族精神”不應該只局限在“少數民族”上,應該有更寬泛的概念。學校的在校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是漢族學生,學校需要更大的格局和長遠的發(fā)展。于是,他把“民族”的內涵不斷擴展開來,“這所小學不是某個或某些少數民族的學校,而是能夠融合各個民族的大家庭。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但是大家擁有共同的名字——中華民族,民族教育應該是更加廣泛、與時俱進?!?/p>
馬萬成一直十分喜歡和熱愛傳統文化,他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和未來公民,既應該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又應該有對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的堅守。
在此基礎上,學校2006年又提出辦學和育人的“三氣”目標,即“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蘊底氣;知曉少數民族文化,鑄和氣;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氣”。
馬萬成希望孩子們的成長是快樂的:“學校是大家共同成長的地方,相比當下浮躁的拔苗助長的教育現象,我們更應該關注人的成長,關注人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僅是學生,也有老師、有校長、有家長,我們每一個人在這里都會體驗成長的快樂?!?/p>
最終,馬萬成和老師們將辦學理念定為“和而不同,快樂成長”。
“快樂成長”的基礎是“和”,“三氣”目標的核心也是“和”?!昂汀蔽幕彩侵腥A文化幾千年來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人與自然:“老師,我把葫蘆碰掉了”。關于孩子們和學校環(huán)境的“和”諧共處,德育處的竇老師給我們說起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年秋天,學校長廊的絲瓜、葫蘆又爬上了藤,煞是好看。因為它們生長很慢,所以孩子們經常在課余時間仰頭去看,有的孩子也會忍不住伸手去輕輕摸一摸。有一天一個孩子很緊張地跑去對竇老師說,有一個葫蘆掉到地上了,是自己不小心碰掉的,絕對不是故意的,還很傷心,說自己傷害了小葫蘆。竇老師陪她到“現場”去看,發(fā)現很可能是葫蘆已經瓜熟蒂落了,孩子輕輕一碰就掉了下來。她安慰半天,孩子才減輕愧疚,放松心情。
>>學習武術 強健身體
民族小學的校園內,綠樹成蔭,各種果樹、蔬菜遍布校園的角落,學生們卻都懂得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秋天,石榴懸掛于枝頭,沒有人去摘。葫蘆絲瓜懸掛于藤蘿架下,學生們抬頭欣賞。小動物園旁,學生們蹲在旁邊,耐心地喂小兔子菜葉。孩子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民族小學的校園中,處處可以見到“和”字,甚至一年級剛入學沒多久的孩子,也會自豪地對爸爸媽媽說:“這個字我認識,就是我們學校的‘和’!”
人與人:“學生們和我很親近”?!案髅榔涿?,美人之美,天下大同”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出來的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倡導這種和平發(fā)展、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國際觀。民族小學的校園里,生活著漢族、回族、藏族、水族等多個民族的學生,涉及老師、職工、學生、家長等各種身份的人員之間的相處,“和”的教育理念也處處可見,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
教育教學中老師們懂得包容,彼此學習,互相促進。課堂內外師生和諧,有禮有情。各民族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合作共進。孩子們還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開展手拉手活動,通過書信保持著聯絡,傳遞著關心和問候……
在我們的想象中,學校的德育老師因為涉及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所以一般是威嚴的,和學生有很遠的距離。但是我們和德育處的竇老師行走在校園中,迎面的都是孩子們熱情的問好、親切的笑臉,還有自然而然的親近。“學生們和我很親近,源于彼此的尊重,和諧的相處?!闭f起學校的“和”文化,竇老師很是自豪。
曾經也有家長對學校的“快樂成長”理念存疑,認為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所謂“快樂”,其實不然,民族小學講究的“快樂”是在傳統的“規(guī)矩”“度”“和”之上的“快樂”。
互相包容,欣賞他人,尊重他人,懂得和諧相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樣的學校,很傳統,很中國,很和諧,學生也才能收獲真正的快樂。
“和而不同”語出《論語·子路》,含義是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茍同,是傳統中國對“君子”人格的具體要求,蘊含著人的生存、處世和發(fā)展的深刻哲理。學校100多年的辦學歷程,由回族人辦學到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這本身就體現和諧與包容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馬萬成提出“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就是要尊重不同、包容不同、欣賞不同。
曾經,民族小學的校訓是“做最好的我”。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學校。看到校訓后,習主席建議:因為人各有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興趣、成長速度、特長等都是不同的,應該讓每一個孩子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有限的精力聚焦在他最能發(fā)揮作用的那個方面,爭取最好!你們的校訓是“做最好的我”。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
民族小學以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為育人底氣,通過門類多樣的課程、豐富多彩的活動、潤物無聲的教育踐行了“和而不同”“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的理念和校訓。
古詩文誦讀:“我們是要過級的”。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詩詞的燦爛篇章深受小學階段孩子的喜愛。校長馬萬成堅持認為,一定要讓學生從小接觸、誦讀、熱愛詩詞。
學校老師集思廣益,挑選出二百多首優(yōu)秀的古詩詞,按照“愛國如家 對月思親、孝親尊師 天地之經、黑發(fā)勤學 白首不悔、投我以報 報之以李、各美其美 天下大同”等方面分類,編輯成《樂頌經典》校本教材,并把這套古詩文集分為八級,一級30首古詩,對應一個年級。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多背、多積累,參與跨級考段活動。更高的級別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僅會背,還要理解其含義、情感。
這些經典古詩詞的學習完全取決于學生們的自覺,他們可以利用早讀、休息時間主動背誦。學校在固定的時間會安排古詩考級的活動,只要自己把本級掌握了,會背誦了,就可以向老師申請,拿到古詩考級報名單,參與考級。
>>民族運動會
有意思的是,古詩考官們也是學生,這些小考官們是提前選拔的,只要自己最先掌握了本級的古詩詞,經過老師考核優(yōu)秀,就可以擔任古詩小考官了。他們經培訓持證上崗,工作時認真負責。
“把有意思的事情變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是校長馬萬成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詩詞“考級”的形式變被動為主動,變齊步走為盡情跑,極大調動了孩子們參與和學習、背誦的積極性,家長和老師們都為之感動驚奇。
在古詩考級中還涌現出了一批小詩仙,比如:程一諾同學,一年級時就考下了四級,背完了120余首古詩。還有一個轉學新來的孩子,半個學期就過了七級!
翰墨書香:“廚房的大師傅都會書法”。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民族小學將書法作為學校的特色項目,促使學生練得一筆好字,并通過全員普及課程、社團提高課程以及開展文化大講堂、書法展、書法比賽等多種形式,全面落實書法教育,幫助學生在修身養(yǎng)性之中更深入地了解、學習和感受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美。
首先,學校將書法課列入課表,做到專時專用。學校每周一節(jié)書法課,毎周三一小時全員練習書法,并邀請到了首師大書法研究院的研究生和專家們參與一年級書法課的教學活動,并負責周三書法練習時間各年級的指導工作。
其次,學校打造精品社團,培養(yǎng)書法精英。學校為學習水平較高的同學提供了更高的學習平臺,從班級中選拔出書寫水平較高的學生組建了一支180多人的書法社團。社團分為預備班、柳體楷書、顏體楷書、歐體楷書、趙體楷書、魏碑、隸書、篆書八個專業(yè)組,每組配備兩位書法院研究生作為導師,帶領學生從相對專業(yè)的角度深入學習書法文化與技法。
學生練習書法,全校的老師也沒有閑著。每當春天來了,立人書院內的海棠花開放時,全校老師還會在這里舉辦“海棠雅集”?!昂沃故抢蠋煟B我們廚房的大師傅都在學書法!”老師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2015年6月,學校以“傳承經典文化,百人共寫論語”為主題,舉行了一次書法教學匯報活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民族小學的校園內,處處懸掛著師生員工的書法作品,翰墨飄香,余韻悠長。
藝和工作坊——體驗“非遺”的魅力。從2005年開始,學校先后設立了非遺保護項目相關課程,涉及面塑、剪紙、陶藝、泥塑、風箏、潁拓、空竹、中國結、京劇臉譜、相聲等藝術門類。2010年學校被授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校”,2015年,還被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小小藝術家協會分會”。
學校美術社團將民間傳統藝術與小學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成立了“非遺”傳習基地——“藝和工作坊”,集合了民間工藝美術等多項非遺保護項目,請非遺項目傳承人走進學校,學生也走出去拜訪名家、親臨藝術,開展多元化藝術活動,如舉辦“走近工藝大師,傳承中華文化”文化體驗活動、“北京民協小小藝術家協會分會成立暨抗日英雄人物面塑作品巡展”,參加“北京市文化局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兒童景泰藍非遺作品專題展”,舉辦“放飛春天,放飛夢想”市民協小小藝術家風箏巡展等。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訪時欣賞了學生們的傳統藝術作品,并給予了高度認可。民族小學的“小藝術家”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民族藝術的熱愛和嫻熟的技能也感動了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一批批外國客人。
音樂、數學、體育……“到處都有傳統文化”。在民族小學,幾乎所有的課程都可以找到與傳統文化銜接的地方。音樂課,民族小學發(fā)展的是古老而傳統的民樂,二胡、笙簫、骨笛、葫蘆絲……傳統樂器、古老的知識、中國的故事、中國的表達,都讓孩子們對傳統文化,對我們民族的輝煌文明飽含深情,充滿熱愛。
語文課上師生吟誦古詩詞,感受朗朗上口的韻律和豐沛動人的情感。數學課上,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民族“竹節(jié)神球”“魯班鎖”“數字棋”等游戲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和思想。體育課上,老師教孩子們了解中國古代運動知識,學習運動技能,練習傳統武術。孩子們興致勃勃,強身健體……
必修課之外,民族小學的茶藝、棋類、風箏等各種選修課進一步豐富了孩子們的學校生活,有很多學生放學之后,在各種課程和社團之中流連忘返。
“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靠的就是這些別具特色的課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不僅讓孩子們更像個“中國人”了,更具有“中國味”了,也讓孩子們各有特長,更像“自己”了,更加自信、快樂了。
要問“和而不同”理念下的傳統文化教育給民族小學帶來了什么,馬萬成校長說,是幸福,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幸福。
在民族小學,有一門“幸福公民”選修課程,學校定義為塑造“合格公民,幸福人生”,旨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關愛之心、健康之體、規(guī)范之行、聰慧之腦、多才之身。
何謂幸福呢?馬校長認為最直接的幸福是做了自己想做并且能做的事吧。想做,因為我們有夢想;能做,說明我們有能力。他說:“如果我們可以激活孩子們對于生活的好奇和熱情,并讓他們能夠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我想會多了很多幸福的人,少了很多職業(yè)倦怠者。”
2016年海淀民族小學被新京報評為北京市“最具幸福感的學?!敝?。這個評選,學校起初并不知情,“完全是家長幫我們報名并投票、推動的?!泵褡逍W只有千人,最后數目可觀的票數完全來自于家長自發(fā)的轉發(fā)、拉票,靠的是“口口相傳”。
每個班級總有幾個學習成績落后的孩子,各學科老師們對他們進行“會診”,找優(yōu)點,找特長,找目標,“總能找到孩子與眾不同的優(yōu)點吧”。找到了,然后就去強化它,助推發(fā)展,爭取讓每一個孩子在學校里面都能“被尊重”,都能“有目標”,這,是幸福的。
二年級的孫若霖同學全家春節(jié)前奔赴蘇杭旅行。站在小巧別致的中式庭院里享受江南和煦的陽光,孩子應景脫口背誦出“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等諸多詩句;走到杭州西湖,孩子很自然地想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過綠竹掩映的一扇竹門,她能想到“小扣柴扉久不開”;石頭縫兒里冒出一簇簇旺盛的苔蘚,她會激動地說:“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和詩詞為友,與經典做伴,這,是幸福的。
經過課堂,耳畔傳來的是朗朗的讀書聲、開懷的笑聲。走在校園,迎面而來的是翠竹樓閣,還有孩子們開朗的笑臉、禮貌的問好。走進食堂,面對自主式就餐,看到的是秩序井然、彬彬有禮。校園里的孩子,很幸福。
離開海淀區(qū)民族小學之后,記者穿過了正對著學校的馬甸公園,散步、運動的老人和孩子很多,隨口問起來,他們說:民族小學的孩子很有禮貌。放學的時候,看見一個個都樂呵呵的,孩子上學首要不就是開心嘛。在馬萬成心中,所謂名校,就應該“名”在孩子。懷抱理想的教育者,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