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縱橫
篆刻情緣
■ 陳博君
筆名真柏。中國濕地博物館館長、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浙江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曾獲“迎青奧全國書畫攝影詩文大賽”特等獎、“青春飛揚——中國書畫名家優(yōu)秀作品巡回展”金獎等,入選全國當代書法美術(shù)篆刻進京聯(lián)展,入編《中國篆書選集》《詩文風流,翰墨飄香——中國作家書畫作品展》等;書法篆刻論文多次入選中國書協(xié)等主辦的專業(yè)論壇,并榮獲首屆“浙江文藝評論獎”一等獎。
初中的時候,學校里辦了個篆刻班,請了一位退休的語文老師來教我們“刻圖章”。這位名叫葉一葦?shù)睦蠋煟俏縻鲇∩绲囊晃蛔碳?,他學識淵博、平易近人,不僅教我們?nèi)绾巫R篆、如何布局、如何反字上石、如何運刀篆刻,還把那些從石雕廠買回來的石料分給我們,并且手把手地教我們怎么用鋼鋸條分割、怎么用砂皮磨平、怎么用石蠟和絨布上光,把石料加工成印章。
從此,我的零花錢都貢獻給了杭州西湖邊的杭州書畫社,換回來的是各種刻刀、印泥、印譜以及練習用的石章。最讓我視若珍寶的,是一冊篆書字典。這本字典跟我們印象中那種小小的厚厚的新華字典很不一樣,開本很大,像本雜志,卻只有薄薄的一冊。有了這本字典后,那些古老的篆體字漸漸地就不再覺得神秘了,倒是有一份久違了的親切感。
高考的時候,由于客觀原因,我并沒讓這份興趣愛好變成自己的專業(yè)。但是大學期間,對篆刻的熱情卻絲毫未減。仗著那本薄薄的篆書字典,還有中學篆刻班學來的那點三腳貓功夫,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搞了個篆刻興趣小組,最興旺的時候居然有二十幾名同學參加。我用那本篆書字典做藍本,自己動手刻鋼版,將字典油印給興趣小組的同學們,讓大家對照著熟悉篆字、練習篆刻。
參加工作后,人生的軌跡不由自主地朝著一條從未想過的方向滑去,許多曾經(jīng)熱衷過的愛好,比如收集火花、繪制刊頭、養(yǎng)魚種花等等,都如曇花般凋零在悄然流逝的歲月中,唯有這源自少年時代的篆刻愛好,卻從未淡然過。這種情緣,早已無形中滲入血液,并且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一種自覺的力量,推動著我樂此不疲地流連在篆刻藝術(shù)的海洋里。2011年至2013年,我在《美術(shù)報》陳振濂名家書法工作室完成了整整兩年的進修后,對篆刻藝術(shù)的理解又加深了許多。我把自己這些年的治印體會撰寫成了關(guān)于篆刻技法的系列文章《篆刻線條的選擇與運用》《篆刻章法的設(shè)計與構(gòu)造》和《篆刻刀法的鑒別與把握》,在《中國書畫報》篆刻版上連續(xù)刊登;關(guān)于浙派、皖派和粵派篆刻的研究文章,也陸續(xù)在《書法導報》上連載。每當看到自己的篆刻作品刊登發(fā)表,或是談印論篆的文章見諸報端,一種莫名的喜悅與充實就會溢滿心頭,感覺光陰好像沒有虛度。
其實,篆刻帶給我的樂趣遠不止這些。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時候,我們舉辦了一場關(guān)于法國卡瑪格濕地的展覽,卡瑪格濕地博物館的艾斯黛拉館長親自帶著展品跑來杭州參與布展。為了感謝這位敬業(yè)的法國同行,我決定贈送一件禮物給她。當時我手頭正好有一枚自己篆刻的印章,印面文字為“地濕近瑤池”,我覺得將此印贈予這位可愛的館長,既可與之共勉,又能傳播我國獨有的篆刻藝術(shù)文化,再合適不過了。艾斯黛拉一開始還以為我只是請她欣賞,當弄明白我要將這枚印章贈送給她的時候,興奮得連聲說:“今后我要在所有的資料上,都蓋上這枚印章!”
篆刻給我?guī)砹丝鞓?,帶來了充實,帶來了?nèi)心的寧靜。感謝篆刻藝術(shù)!
出淤泥而不染
喜迎八方客
地濕近瑤池
安康是福
心飛神怡
研精覃思
美麗中國
范先鋒印
金良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