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瑜
聽一位老師上《散步》一課。在后面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要求學生說說“平時都喜歡和哪些人一起散步”。由于這一問題蘊含的指向性十分明顯,先前起來回答的幾名學生,無非都是“和爺爺奶奶散步”“和爸爸媽媽散步”之類的表述,同質化傾向十分明顯。
上課的老師好像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啟發(fā)性地問了一句:“有不同的嗎?”學生們小聲交流一下后,有一位女生回答:“我喜歡一個人去散步。”好了,這下有不同的了,而且完全不同——但顯然,這個回答好像與教師、文本傳達的既定價值觀是不符的——老師會怎么處理呢?
令人遺憾的是,老師說:“同學啊,我認為還是應該和長輩一起散散步,盡盡孝心。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能做的,是不是?”毫無疑問,這等于否定了學生的“個人散步論”,盡管委婉,未必公允。這個學生先是一臉的困惑和無辜,而后勉強禮貌性地點了點頭。
而我,當時是搖頭了的——老師啊,學生回答趨同你不滿意,回答不同你也不滿意,那你為什么還要問這個問題呢?既然問了,那你拋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性何在?老師既沒有預見到學生下一步回答的可能性,給予客觀、準確的評價,又不敢或不能順勢將學生言說的思路打開,引發(fā)學生自圓其說,而是莫名其妙地繞回問題的原點,并最終導致課堂對話陷于此種無序的邏輯困境——老師豈不是自布陷阱?
更重要的是,就具體問題而言,學生喜歡一個人散步,就完全代表她不會或不愿同家人一起散步嗎?事實上,孝心的表達有很多方式,散步并不是唯一的一種,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一種,沒有必要非得把本來非常私人化的休閑形式,人為上升到倫理化、道德化的高度。而且,如果上《散步》一課,就要求學生和長輩一起散步,而否定、排斥同其他人或自己同自己散步的表達,表面上看是一種引導或糾偏,實際上等于是借所謂價值觀的培養(yǎng),阻滯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心靈的成長。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教師就完全不能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行培養(yǎng),而是說,在培養(yǎng)的途徑或方法上,應當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基于教學的豐富性、有效性等綜合考量,盡量避免教師個人做先入為主的價值評判和簡單化的認知灌輸。否則,在表面上達成預定教學目標的同時,極有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效應。比如,學生是否從此習慣于屈從或附會老師的意志?再比如,那個女生,她將來是否還有勇氣表達并且依然作真實的表達?這些都是大可懷疑的。
在我看來,面對這個“個人散步論”,教師不必急于否定,甚至不必急于表態(tài),而應在激賞之后追問:“你為什么喜歡一個人散步呢?”我想,那個學生一定會基于個人經(jīng)驗生發(fā)有意思的表述,不論其表述有沒有回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述本身,以及由此呈現(xiàn)出的學生對生活的體察和熱愛——誰說自己散步就不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姿態(tài)?——在此語境下,灌輸什么可能都是多余的。至少,我不相信,那個女生的散步是完全排他性的,即不與包括家人在內的其他人一起散步——只不過她更傾向于個人的習慣和喜好而已。
退一步說,即使那個學生真的不喜歡和家人一起散步,否定也大可不必,甚至于事無補。一方面,個人的習慣和喜好值得尊重,而在充滿個人觀點都得到充分尊重的環(huán)境里,學生自我覺醒、自我完善的意識和能力才可能得以醞釀、生發(fā);另一方面,真正好的教育,其教學目的一定是經(jīng)由師生、生生、生本對話成全的,而不是教師個人意志的強加。
本來可能生成很有意思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對話導入思想的縱深,就這樣被老師個人的價值取向給屏蔽了。在我看來,如果學生個性化的表達不被尊重,人為賦予的價值觀也立不起來;相反,如果善待并悅納不同意見,那么所謂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可能不期而至——只不過,未必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方式呈現(xiàn)而已。
[作者通聯(lián):安徽蚌埠市梅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