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 深水黎一郎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 馬夢瑤
出版年: 2016-11-1
頁數: 288
定價: 46.00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雨夜中發(fā)生了一場車禍,肇事司機竟是已經死亡三天的女尸?
兩具被嚴鎖在尸檢室的尸體,一具的心臟不翼而飛,另一具卻詭異出現在異地的棺材內,是尸體會“行走”,還是另有陰謀?
監(jiān)控中,那個頭顱能旋轉180°的魅影,究竟是滿腹冤仇的鬼魂,還是狡詐兇殘的活人?
“我也想你,可我已經死了”……明明已經死亡的人,為何還能微信聊天、約定見面?
一件件無名快遞紛至沓來,不久便有人死于非命,是誰在背后不斷預言死亡?
兩個連車牌號都一樣的車子,卻歸不同的人所有,到底哪一個才是造成死亡的幫兇?
臨死前,她為何要發(fā)出一串神秘代碼,代碼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精彩書摘
自從埃德加·愛倫·坡開創(chuàng)了推理小說范疇以來,時至今日,已經有無數的推理小說問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稱作推理小說王道的,是以抓捕犯人為目標的“本格推理小說”。在故事的最后,名偵探會將案件的關聯者聚在一起,通過清晰透徹的推理以及簡潔明快的邏輯,成功地揭發(fā)極其狡猾的犯人的犯罪手法。而且最后,偵探總是出乎意料地道出真正的犯人,即所謂完美收場。我雖然稱不上推理小說的忠實粉絲,但在童年時期,也多次看到書里的這種場面,緊張得心撲通撲通直跳。
然而最近聽說,這種本格推理小說,與其“本格 ”的名稱相反,在推理小說的世界里是很吃不開的。
不對,據說“吃不開”還是經過斟酌之后的說法呢,說得更準確一點,就像是被記載在瀕危物種名錄上的珍稀動物那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當然這個趨勢好像并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從歷史上來看,以找出兇手為目的的“本格推理小說”的數量,從某個時期開始不斷減少。而一開始就知道誰是兇手,描寫偵探和警察是如何破解兇手縝密的犯罪手法和不在場證據的作品(記得曾經把這樣的描寫稱為 “倒敘型”)?;蚴敲鑼懢旖M織本身的問題及矛盾的作品,以及揭示社會陰暗面的作品等,在數量上逐漸占據了優(yōu)勢。近幾年,這一趨勢還在不斷發(fā)展,在每年年底各種雜志上發(fā)表的年度推理小說排行榜中占據前幾位的,可以說大多是被稱為偵探小說或是犯罪小說的作品,而不是解謎式的本格推理小說,這種現象在近年絕不是稀奇的事。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基本沒有解謎要素的,多年前,被歸類于恐怖小說或懸疑小說.乃至科幻小說及冒險小說等類別的作品。
其中,也有肯定這種狀況的見解,稱推理小說的范疇拓寬了。果真如此嗎?不如說是以各種理由。逐漸抹殺傳統(tǒng)的“本格推理小說”,讓其他題材取而代之更為正確吧。倘若現在廣義的“推理小說”逐漸淪為娛樂小說的同義詞的話,那并非是本格推理小說的勢力擴大了,而是不斷被淡化和擴散了。就如同甜甜圈一樣,在其中間被打開了一個大口子,不知有此感受的是否只是我一個人? 為了避免誤解,我得事先說明一下,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觀點。而且我既不是推理小說的評論家也不是研究者,更沒有絲毫想要長篇累牘地進行講解的意思。只是在進入正題之前,無論如何要先確認一件事情才這么說的。請您耐心地再看一會兒吧。
我認為從來沒有像“本格推理小說”這樣,自成立以來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批判聲音的文學體裁。因為從推理小說剛剛誕生之初,它的鼻祖愛倫.坡就受到了許多不著邊際的批判,比如批評他將只有作者才知道答案的殺人事件或暗語作為素材來寫小說是卑怯的行為等等。聽說愛倫.坡將在現實中發(fā)生的未得到解決的案件寫成短篇,揭示一種可能,也是為了回應那些批判聲音。
即便時代變遷,圍繞本格派推理小說的批評也沒有停止。批評家們對本格派推理小說批評的重點主要是認為其缺少寫實性。比如犯罪場所一般被設定在遠海的孤島或是被大雪封閉的山莊等局限了人數的地方,嫌疑人何必要選擇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實施犯罪呢?假如兇手不想因為殺了人而被捕的話,何不趁著黑夜,偽裝成街頭的殺人魔,不是更符合情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