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enCheuk
潛水不一定在暖和的水域
大部分初次接觸潛水的人士,都以為潛水活動有季節(jié)之分,原因是他們都有一個迷思,認為只在夏天的陽光照耀下才會進行潛水。其實不一定,因為熱愛潛水的進階人士都會不分季節(jié),不分日夜來投入海底世界。不同時分,所感受的氛圍、海底生物都不一樣。
由于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防寒潛水衣物可以為潛水員帶來更多的保護,在國外甚至有不少冰潛的活動。當然除了水溫的變化之外,水深也有不同的影響。在正常的情況之下,當你潛得愈深,水的溫度就愈低,這個時候,就能明顯感受到水溫帶來的分層,例如在靜止的湖泊或水塘之中,在暖和的水中游動時,伸手就可感受到身下水溫的差別。
因此在出行潛水時,就先要了解目的地水域的基本數(shù)據(jù),在訂下“潛水計劃”時,就知道如何為自己挑選最適合的防寒衣物和裝備,這樣不但能夠避免失溫,也可以在水中舒適地游動。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保暖衣物不足,就應該上升,回到較淺的水域。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手腳冰冷,就應即時停止進行潛水活動,上水做好保暖功夫才回到水底。
水中的能見度會影響心情?
如果你正在考慮學習潛水,除了考慮費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理質素。不是每次的潛水體驗都是充滿驚喜,有時候因為天氣關系,將水底的沙泥掀起,令能見度大大下降,又或在清晰的水中,但是沒有太多的水底物種,都可能令該次的潛水樂趣大大減弱。
但其實,能見度低也不代表無法享受潛水,因為你在水中所看到的獨特生物或發(fā)現(xiàn)新對象的時候,比你看到距離來得更重要。隨著自己的經驗累積,你就懂得如何在能見度低的環(huán)境下潛水。
在清晰的水中也不一定是好事?
這樣聽起來好像有點奇怪,在能見度低的情況下潛水比較困難,大家都能理解,但清晰水域中也要多多注意?其實是因為水底間的距離比實際上有差距,以計算機手表以防超過計劃要達的深度最為重要。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進行上升和下潛,就是潛伴發(fā)揮功用的時候,大家應互相看到,以提防迷失方向或是暈眩的感覺。
淡水和海水要分清
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海水(所有海洋水域)的水底看到的生物都有很大的分別,不過有些潛水環(huán)境同時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之間,這時就需要留意以下重點:
*淡水的密度較低,比海水的浮力小,在淡水和海水轉換時,就要留意自己的配重是否足夠。
*海洋的水底是比較多不同的生物種類。
*淡水環(huán)境下的生物易被攪動,生態(tài)比較的脆弱。
*海洋環(huán)境的水底變化較多,如水流、波浪等,淡水沒有潮汐影響。
封閉的潛水環(huán)境
無論在淡水還是在海水中進行潛水活動,都可能會遇到一個“封閉式潛水環(huán)境”,意思是潛水員能夠進入那個地方但卻無法從中直接向上游動。例如,沉船內部、冰層下方、洞穴等,一旦遇到這些潛水環(huán)境,危險和風險指數(shù)就會大大提升。所以在沒有長期訓練之下,盡量避免進入這些環(huán)境之中進行潛水活動。很多人以為這樣的潛水環(huán)境能夠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體驗,但其實有不少潛水意外的主要原因都是由此引發(fā)的。
認清自己的潛水極限
無論是一個潛水新手還是經驗老到的專業(yè)潛水人員,都必須要在個人能夠承擔的極限之下進行潛水。意思是不要超過在自己接受訓練和經驗等級以外的范圍下進行多次潛水。就算沒有意外發(fā)生,亦會導致該次潛水樂趣大大減弱。如果超出個人極限,至少有三方面的風險提升。
*由于這些環(huán)境都存在很多危險因素,在沒有特殊訓練或沒有足夠潛水經驗來應付的話,發(fā)現(xiàn)危險時無法自行處理。
*當潛水員超過自己的極限范圍又沒有發(fā)生意外,這樣很容易造成錯覺,以為這么做沒有關系,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慣性,令意外事故風險提升。
*有些潛水員如果超出自己的極限范圍,很可能會引發(fā)其他的焦慮感覺,導致精神不能集中而忽略周邊環(huán)境,當遇上突發(fā)情況也無法反應來處理問題。
與水中生物之間的互動
探索水中生物是潛水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原因,不少植物和動物都擁有迷人且獨一無二的外貌,而這些豐富的物種,絕大部分都不會給潛水員帶來威脅,當大家互相接觸時,這些生物可能毫無反應、迅速逃離或者是好奇地接近你。
身為一個潛水員,正常情況下都不應該主動打擾水中生物,觸碰、移動或是驅趕水中生物,其實都會對它們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傷害,所以在潛水過程中應該和諧謹慎,讓水生物的多樣性可以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