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庫
黨參地膜高效育苗技術是將傳統(tǒng)的作物秸稈覆蓋改用地膜替代,把苗床整理成棋盤形,苗床上增加許多梯形小壟,在增大苗床播種面積的同時實現(xiàn)自然降水的有效接納與蓄滲,是一種適宜干旱、半干旱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的簡便易行的抗旱育苗方法。與傳統(tǒng)育苗方法相比,具有工序簡單、省工省時,投資少、產量高、效益好等優(yōu)點。現(xiàn)就黨參地膜高效育苗技術介紹如下,供種植者參考。
1. 地塊選擇
選擇海拔2200米以上、年降雨量500~600毫米的陰濕山區(qū),土壤類型為褐棕壤、土層深厚的旱作地塊,要求土壤含有機質5.27克/千克、全氮0.8克/千克、全磷1.12克/千克、全鉀1.01克/千克、堿解氮42.6毫克/千克、速效磷8.8毫克/千克、速效鉀198毫克/千克。前茬為馬鈴薯等農作物。
2. 整地施肥
每畝需2500千克腐熟農家肥、40千克磷酸二銨、10千克尿素、5千克磷酸二氫鉀、1千克40%辛硫磷乳油、2千克95%敵百蟲原粉、3千克水、15千克油渣,充分混合后均勻地撒在地塊表面,用機械深耕30厘米以上,將肥料、農藥翻入耕作層中,同時清除土壤中的秸稈、石塊、農膜等異雜物,最后耙耱整平。
3. 苗床整理
按寬行距120厘米、窄行距15厘米劃行,把窄行中的土壤按畫線刨向兩邊,形成底寬8厘米、高10厘米的小壟,拍實小壟兩側。在120厘米寬的苗床內,每平方米撒施6克35%多菌靈+ 6克0.5%阿維菌素顆粒劑,用小型微耕機帶旋耕刀耙地一遍,然后在苗床內每60厘米起一個底寬10厘米、高10厘米、上寬5厘米的小壟,使苗床成為棋盤形的小塊,整平棋盤內的苗床。
4. 播種
一般來說,春分前一周即可進行播種,用種量為18克/米2,播種要均勻。播后輕輕翻動苗床,深度不超過1厘米,并拍壓苗床。同時,每畝苗床噴施25%丙溴滅多威1500倍液30千克。
5. 地膜覆蓋
在播種后的苗床上覆蓋地膜,地膜兩邊壓在15厘米窄行中,壓緊、壓實,每個棋盤格膜面打2~3個接納降雨的小孔。
6. 田間管理
育苗前期多觀察地膜是否壓緊、壓實,尤其是降雨后及時查看滲水孔滲水情況,確保降水全部滲入膜內。當苗高6厘米左右即將接觸地膜時,開始在地膜上打通風孔,并由少到多,使一周內通風孔達到地膜面積的80%。當幼苗經過逐漸鍛煉,適應了露地生長條件后,選擇陰天或傍晚揭去地膜,讓其在露地條件下生長。田間雜草較少時,可以人工拔除;雜草較多時,可以使用黨參專用除草劑除草。
7. 起苗收獲
霜降后,地上莖葉干枯至土壤封凍前可起苗收獲。起苗時注意起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