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蕾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PICC置管是腫瘤患者進行靜脈化療時的常用工具,是將中心靜脈導管從外周靜脈置入,導管的尖端直達上腔靜脈的下1/3處,靠近上腔靜脈以及右心房入口,從而避免了反復穿刺和長期應用高濃度化療藥物造成的外周靜脈損,且操作快速、簡便,不會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造成限制。但是PICC置管為患者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多種并發(fā)癥若處理不當,會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發(fā)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F(xiàn)總結了我科2015年9月~2016年12月PICC置管患者并發(fā)癥的原因及防范對策,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間我科行PICC置管的413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5例,女198例,年齡18~86歲,平均(53.21±3.22)歲。置管靜脈選擇中貴要靜脈238例,正中靜脈120例,頭靜脈55例,置管時間7~180d,置管長度30~55cm。
1.2 材料:PICC管采用德國貝朗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1.1mmx1.7mm/16G型單腔導管,流速23ml/min,長度70cm。
2.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
2.1 局部感染:原因分析本組中局部感染12例,發(fā)生率為2.9%,與文獻報道的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發(fā)生率2%~4%一致。分析原因為:操作及維護時未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者遵醫(yī)行為低,表現(xiàn)為出院后抱著僥幸的心理未按時來院維護,敷貼松動及打濕后未及時處理。嚴格操作人員及物品的管理,對行置管操作及維護的護士需經(jīng)嚴格的培訓并考核合格后才能進行操作,對所用物品嚴格規(guī)范[1]。如定期去我院PICC門診進行維護,由培訓合格后的護士一人完成科內(nèi)及院外的維護,規(guī)范專用的穿刺及維護包,此后在院患者無一例發(fā)生穿刺點感染;帶管出院患者住院期間除加強按時維護的重要性的宣教、發(fā)放出院后維護處方外。
2.2 血栓形成:血流緩慢、靜脈管壁結構改變和血液成分變化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本組8例均為腫瘤患者,穿刺、使用過程順利,分別于置管后3~65d出現(xiàn)靜脈血栓,血栓形成的原因為:不是最佳選擇血管,腫瘤高凝狀態(tài),臥床患者血流緩慢,導管異位導致長期刺激血管內(nèi)壁。置管前對患者一般情況及血管情況進行評估,是PICC穿刺的成功及長期保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嚴格掌握PICC禁忌癥,提高穿刺成功率。目前采用的超聲引導PICC穿刺可清楚的觀察到血管的狀態(tài),減少組織損傷,可以避開血管內(nèi)的不良因素,避開靜脈瓣,避開分支靜脈[2],能評估血管中可能有的障礙和狹窄,提高一針穿刺功率,并減少并發(fā)癥。置管后的護理置管后的專業(yè)維護決定了PICC的使用安全。長期臥床、肢體約束制動,活動減少,均可使血流緩慢及血液瘀積,增加血栓發(fā)生的機會.晚期腫瘤患者在治療時胃腸道反應較重,導致其食欲以及體質大大下降,患者營養(yǎng)不良,疲弱無力,長時間臥床,減少了自主活動,同時因擔心導管的脫出,導致其置管側手臂的自由活動量減少,血流減緩,血液集聚而容易形成血栓。所以腫瘤晚期的患者在置管后要重視護理。
2.3 機械性靜脈炎:原因分析穿刺時送管速度過快損傷了靜脈瓣;置管側肢體初期活動過頻,導致肌肉擠壓血管,血管與導管產(chǎn)生摩擦致靜脈內(nèi)膜損傷;導管末端未到達深靜脈所致的藥物化學刺激;置管前已行化療或上肢及胸部接受過放射治療導致了靜脈的損傷。同時管徑粗,送管過程中,粗導管對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程度要高于細導管,易引發(fā)機械性靜脈炎。因此送管速度應均勻,不宜過快;穿刺時應選擇合適的靜脈,貴要靜脈為首選,正中靜脈次之,最后選擇頭靜脈。因貴要靜脈粗、直、靜脈瓣少,而頭靜脈內(nèi)靜脈瓣較多,管腔由粗變細且高低起伏,置管過程中易損傷血管內(nèi)膜或靜脈瓣,同時可降低置管不到位的發(fā)生率;護士應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提倡早期置管,避免放、化療所致靜脈損傷后再行置管。發(fā)生靜脈炎后可采取以下方法處理:抬高患肢,局部行50%硫酸鎂濕熱敷,每日3次,每次30min,間歇期可用喜療妥涂擦或以金黃散加蜂蜜加地塞米松調(diào)成糊狀外敷等,效果較好。
2.4 導管堵塞:原因分析封管不正確;沖管不及時或不徹底;肝素帽松動致血液返流后凝固;換藥不及時;劇烈咳嗽、用力大便后上腔靜脈壓力過高;院外患者未例行一周一維護;患者自身血液粘稠度高,主要表現(xiàn)為老年患者。本組中1例肝素帽松動致血液返流后凝固;1例院外患者2周未沖管;1例為不小心將連接輸液瓶的輸液管牽拉脫出后血液返流后堵管;l例輸液時換藥不及時。封管應采用正壓脈沖式,在使用高粘度大分子藥物如甘露醇、鴉膽子油、脂肪乳、血液制品及自PICC管采血后應及時沖管;若使用大靜脈營養(yǎng)袋應每4h沖管一次;接肝素帽應松緊適宜;患者輸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更換液體應及時,防止因輸液瓶內(nèi)液體滴盡、調(diào)節(jié)器關閉所致的血液返流;做好健康宣教,告之患者劇烈咳嗽、用力大便后找護士及時沖管,以免上腔靜脈壓力增大所致血液返流后凝固.
2.5 導管脫出:原因分析敷帖固定不牢固;過度牽拉導管或患者神志恍惚、煩躁不安時自行拔管,患者缺乏自我保護導管方面的知識心。本組中1例患者敷貼松動后未及時處理至脫衣時將導管拔出至腋靜脈;1例因腦瘤術后神志恍惚拔出導管。護士應加強責任心,掌握正確導管固定的方法,同時應作好導管保護方面的知識宣教,敷貼一旦松動應及時更換,穿衣、脫衣時應謹慎,對于不合作者應專人陪護,必要時可用約束帶約束雙手,以防自行拔管,最好使用護套固定外露部分。
2.6 穿刺點滲液:原因分析導管頭端被不明原因的靜脈夾層或腫瘤壓迫、導管被纖維蛋白鞘包裹,阻擋藥物回流至上腔靜脈,則藥物從阻力最低的穿刺點流出。置管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送管有阻力無法通過時,應將導管退出,另找血管穿刺置管;若考慮為纖維蛋白鞘包裹,可采用導管堵塞后處理方法,使用尿激酶溶解纖維蛋白鞘[4]。經(jīng)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本組2例穿刺點滲液患者均為置管過程頭端未到達上腔靜脈,因此,穿刺前應選擇合適的血管,確保導管頭端在上腔靜脈。
3.總結
隨著PICC置管廣泛應用于臨床,在導管使用過程中,應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采取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預防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行密切觀察是護理的重點。作為護理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有關PICC的新知識、新理論;并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操作和日常護理工作中認真負責。
參考文獻:
[1]付春英,于瑩,趙淑燕,等.PIcc置管臨床應用和護理進展[J].現(xiàn)代護理,2006,12(7):606—608.
[2]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ICU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0):79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