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公元前338年的秋天極為詭譎,秦國治下的天空更是一片肅殺。
黃昏時節(jié),魏國與秦國邊境上的一家客舍,來了一位六旬開外、相貌不凡、出手大方的投宿者,但因為沒有憑證,被拒絕留宿。秦律規(guī)定,全國范圍內(nèi)登記戶口,禁止百姓擅自遷居。《商君書·境內(nèi)》云:“四境之內(nèi),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nóng)之民無所于食而必農(nóng)?!?/p>
投宿者無奈長嘆:“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原來,這位投宿者正是立法的商鞅,此時他是大秦通緝要犯。他制定的嚴苛律令,將自己逼向絕境。
政治上的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商鞅與秦孝公真算得上一對政治上的知音——站在歷史長河上審視,大秦帝國,如果他們兩人中少了任何一個,歷史都會是另外一種走向。
出生于魏國的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國相公叔痤身邊工作,其職位是中庶子(即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公叔痤病重時特地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像商鞅這樣的人,主公如果不用,一定要殺掉,千萬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頗有心計的公叔痤,卻又轉(zhuǎn)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會采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納“殺他之言”,所以并沒有立即離開魏國。果然不出所料,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jīng)病入膏肓,系語無倫次之言。
機會來了。秦孝公在遍尋變法高人,而苦找明君的商鞅卻握有變法之術(shù),相見恨晚,兩人的思想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古往今來,變法何其容易。商鞅的變法同樣遭到秦國守舊派極力反對,雙方產(chǎn)生激烈的交鋒。比如,商鞅制定的“什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連坐”之法,鼓勵軍功,在戰(zhàn)場上立功者予以重賞,宗親王室如果沒有軍功,將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待遇。這些變法內(nèi)容,嚴重動搖了宗親王室的利益。許多大貴族、保守派暗中反對,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嬴駟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而太子犯法事件,成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最好借口,他們笑看商鞅如何處理太子一案。商鞅明白其中利害,向秦孝公進言,因為太子身份特殊,不能按律對他在臉上刺字或者當眾杖責。最后,決定對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將太子少師公孫賈刺面。這一特例,起到了殺一儆百之效。
公元前359年,秦國頒布《墾草令》?!秹ú萘睢烦晒嵤┖?,已經(jīng)為左庶長的商鞅,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nóng)抑商,嚴懲私斗、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整個秦國的天空,都被各種“法”的氣息充塞著。
變法的好處立竿見影,秦國變得強大起來。公元前358年,秦國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楚宣王主動與秦國聯(lián)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會盟,結(jié)束了秦國長期被中原諸侯看不起的局面。
揚眉吐氣的秦孝公由是拜商鞅為大良造(相當于宰相),商鞅遂毫無顧忌地拉開第二次變法的帷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tǒng)一度量衡等等。
這一系列頂層設(shè)計,使秦國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深層次變革。于內(nèi),百姓家家富裕充足,路不拾遺,山無盜賊,鄉(xiāng)邑大治;于外,秦國國力強大,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嬴駟率領(lǐng)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秦國西方霸主地位。
身敗名裂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宰相,因為動了宗親王室貴族們的“奶酪”,故而對他懷恨在心。其間,有一個叫趙良的名士勸商鞅急流勇退,還特別指出他所面臨的兩重危局:一是來自王親國戚們的積怨,二是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難容。
此刻,自信到了自負地步的商鞅,認為法令嚴明如山,那些貴族做不了什么??伤麉s忽視了最為重要的一點,那些所謂嚴明如山的秦律,跟他商鞅是不能劃等號的?!俄n非子·定法》說得明白:“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換句話說,秦律可以不朽,而他商鞅只是一個隨時可以取代的匆匆過客。
也正因為此,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身敗名裂,彼此看似毫不相干,但冥冥中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邏輯關(guān)系。稍加分析便不難得出結(jié)論,商鞅擔任大良造十年,長期掌握軍政大權(quán),秦惠王一上臺便輕而易舉地除掉了他,看似難以置信,《戰(zhàn)國策》中記載的一個歷史細節(jié),似乎若隱若現(xiàn)告訴了我們答案,說秦孝公病重時,曾提出把君位讓給商鞅,商鞅沒有接受。這實際上是孝公在安排自己后事時對商鞅的試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喪失軍政權(quán)力,束手待擒的事實也明白告訴我們,孝公對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與準備的。商鞅雖精明過人,深研政治,但在最為關(guān)鍵之處,卻還是未能悟透。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剛剛繼位,便收到了“商鞅謀反”的奏折。這封“實名舉報”的奏折,是由公子虔上奏的。公子虔就是嬴虔,秦孝公嬴渠梁的大哥,也即秦惠文王的伯父。曾為秦孝公太子嬴駟之右傅,公孫賈為左傅。一次嬴駟犯了法,商鞅以秦律規(guī)定“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將公子虔用刑。后公子虔又犯新法,被處以割鼻的刑罰,致使公子虔閉門八年難以與人相見。秦律嚴明的那筆賬,公子虔自然算到了商鞅名下。
孝公卒,公子虔等列出十大罪狀告商鞅。墻倒眾人推,剛剛上臺急于俘獲民心的秦惠王,也要給眾人一個交代。商鞅的命運可想而知——車裂其身,滅其家族。
商鞅被車裂后,他的追隨者為其收殮遺骨,正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安葬時,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軍截獲,當?shù)匕傩蘸髮⑦z骨悄悄埋葬于附近的秦驛山之下。法家的后學者尋訪至此,專門為商鞅立碑,上書“商君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