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義
摘要:目的 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取醫(yī)院收治的1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對照組)71例;在常規(guī)治療方法基礎上輔以他汀類藥物的觀察組71例,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分級情況,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觀察組治療前后分別為(37.4±3.1)%、(43.6±4.9)%;對照組治療前后分別為(37.0±3.2)%、(38.9±2.6)%。治療前兩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他汀類藥物的應用可使治療效果得到改善,應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他汀類藥物;治療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表現(xiàn)最為常見的以左心衰竭為主,當左心室出現(xiàn)衰竭時,將有肺瘀血、肺水腫等情況出現(xiàn),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影響。通過臨床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將他汀類藥物引入,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的效果顯著。本次研究將就此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醫(yī)院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1例。對照組71例患者,男40例,女31例,年齡56~73歲,平均(63.4±2.5)歲,病程1~10年,平均(4.3±1.2)年。其中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與擴張型心肌病各26例、25例、20例。觀察組71例患者,男39例,女32例,年齡54~75歲,平均(64.3±2.7)歲,病程2~9年,平均(4.6±1.3)年。其中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與擴張型心肌病各28例、24例、19例。經過診斷,兩組患者均排除腦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且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均在45%以下。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治療中以常規(guī)臨床標準治療方法為主,選擇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與ACE抑制劑的同時,輔以其他強心苷藥物、血管擴張及以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觀察組利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同時,選擇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用藥1次/d,用量為20 mg[1]。
1.3觀察指標 利用NYHA分級,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情況,分級標準:①Ⅰ級,日?;顒恿空?,患者有心臟病,但不會因體力活動出現(xiàn)心絞痛、氣喘、心悸情況;②Ⅱ級,患者有心臟病,體力活動可能引起心絞痛、氣喘或心悸等,但不明顯;③Ⅲ級,體力活動對心臟病患者影響極為明顯,日?;顒又袠O易出現(xiàn)心絞痛、氣喘以及心悸等情況;④Ⅳ級,即使保持休息狀態(tài),也有心衰癥狀,若從事體力活動,癥狀加重[2]。另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得出數(shù)據(jù)錄入WPS xls數(shù)據(jù)表中,由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心功能分級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分級情況,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情況,治療前觀察組(37.4±3.1)%,對照組(37.0±3.2)%,兩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治療后觀察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3.6±4.9)%,高于對照組(38.9±2.6)%,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3.1慢性心力衰竭癥狀與危害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一種復雜綜合癥在臨床表現(xiàn)上多以左心室射血能力過低或左心室充盈等。從大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看,通常也會出現(xiàn)過氧化損傷、炎性因子釋放過多、交感-腎上腺素能神經素受體激活等。這些癥狀的存在,將帶來其他一系列問題,如心肌間質纖維化、心肌細胞過于肥大、心肌細胞逐漸凋亡等,直接導致心力衰竭更為嚴重。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①患者腎臟血流量因心排血量降低而處于減少狀態(tài),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后,會增加心肌代償作用;②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呈增多趨勢下,組織重塑、細胞重塑等情況出現(xiàn);③患者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炎性因子的存在,嚴重損害心功能,此時因心室擴張或纖維化,帶來心臟泵功能衰竭問題[3]。
3.2他汀類藥物用藥機理與優(yōu)勢 他汀類藥物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可使心力衰竭緊張得以延緩,在病死率上得到有效控制。從許多臨床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患者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因冠心病而帶來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降低許多,且因缺氧狀態(tài)、心肌缺血情況都能得到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因此得以保護。再以擴張型、高血壓以及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為例,他汀藥物的使用可達到炎性反應控制、降脂等作用,心肌代謝問題也因此被有效控制。對他汀藥物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包括:①心肌細胞肥大改善,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細胞功能很大程度受其膽固醇含量影響,使鈣離子無法正常轉運,通過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含量可減少許多,心肌細胞功能因此得到改善;②新生血管生成,側支循環(huán)、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以及血管干細胞能力等,在他汀藥物影響下,都將得到改善[4];③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含量的改善,心肌纖維化、心肌肥厚等問題在受體含量增加時都可能隨之產生,通過他汀藥物的引入,可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并在心肌舒張能力、收縮能力等方面進行改善,效果極為顯著;④自主神經功能恢復,他汀類藥物應用下,本身可使炎性因子釋放得到有效抑制,一般TNF-α、IL-6等釋放中可被抑制,心力衰竭因此被緩解[5]。
3.3本組患者研究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利用他汀類藥物,在心功能分級情況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等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充分說明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實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結合實際病癥表現(xiàn),做好用藥控制。若用藥不合理,也可能影響患者運動耐量,且使患者血漿脂蛋白水平降低,這樣炎性水平可能保持上升趨勢,影響心力衰竭的預后,或引發(fā)低膽固醇等問題。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叮囑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切忌出現(xiàn)隨意調整用量等情況,這樣才能保證他汀類藥物的用藥效果達到最佳[6]。
綜上所述,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且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得以提高,對幫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緩解病癥可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可將他汀類藥物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Zhu C,Huang S,Yuan Y,et al.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Mediates Aldosterone-Induced Podocyte Damage:A Therapeutic Target of PPARγ[J].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11,178(5):2020-2031.
[2]Agostoni P.Spironolactone improves lung diffus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5,26(2):159-164.
[3]Kannel W B.Vital epidemiologic clues in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00,53(3):229-235.
[4]盧秋平. 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評價[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4:36.
[5]江繼英. 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09:7-8.
[6]李艷. 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觀察[J].內古醫(yī)學雜志,2015,09:1099-1100.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