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丹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
大學生P2P網絡借貸行為分析
陳巧丹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2016年以來,大學生因通過P2P網絡借貸欠下巨額貸款無力償還、冒用他人信息多方借貸、被網絡借貸平臺要求以裸照作為抵押等多起與校園網絡貸款相關的惡性事件被媒體曝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文意在通過典型案例對大學生P2P網絡借貸行為的現狀進行分析,歸納大學生P2P網絡借貸行為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大學生P2P網絡借貸行為存在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規(guī)范大學生校園網貸行為的對策與建議。
P2P;網絡借貸;規(guī)范
P2P網絡借貸是資金需求方基于互聯網平臺快速解決資金需求的一種借貸方式,借貸過程無需實體金融的介入和參與,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實現資金需求雙方的快速匹配。
近幾年以“零首付,無抵押”為口號的校園網貸在各大高校內得到迅速發(fā)展,受到廣大大學生用戶群體的青睞和追捧,其中P2P網絡借貸平臺由于手續(xù)簡便、交易方便、形式靈活,消費模式新潮等原因成為目前校園網貸的主要平臺。2016年以來,先后發(fā)生了“鄭州大學生因無力償還60萬元網貸跳樓自殺案”、“女大學生入‘裸貸’陷阱案”、“中山大學生20多萬放貸無法追回案”等大學生不良網絡借貸行為。本文從涉案金額、新聞熱度、社會反響、維權方式、追債方式等角度選取具有代表的案例作為研究對象,從P2P網絡借貸案例的多樣性總結歸納出共性問題,確保案例分析結果的客觀。
(一)鄭州大學生因無力償還60萬元網貸跳樓自殺案例簡介
大二學生21歲的鄭某從2015年1月開始買足球彩票,并下載了各種足彩APP。從最初兩元開始,慢慢加大投注,變成100元、200元……鄭某不僅輸光了生活費,還通過網絡借貸平臺買彩,繼而冒用或請求同學幫忙借貸。經學校統(tǒng)計,自2015年開始,鄭某共借用、冒用28名同學的身份證、學生證、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別在諾諾鎊客、人人分期、趣分期、愛學貸、優(yōu)分期、閃銀等14家網絡小額貸款平臺,共計貸款58.95萬元。在了解到鄭某借款信息后,鄭某遠在鄧州市農村的家人先后幫鄭某還款10萬元,后來再無能力還款。后鄭某因無力償還60萬元網貸從青島市一賓館8樓跳下死亡。此前鄭某因還貸壓力,曾先后4次自殺,其中兩次跳湖,一次撞車,一次吞食了200片安眠藥,同時也因鄭某的突然去世,讓其60萬元網貸還款成變數。
(二)女大學生入‘裸貸’陷阱案例簡介
甘肅省定西市大學生小于在上大一交了男朋友,花銷比較大,于是她將目光轉向了“校園貸”,第一次貸了2000元,因為很輕松就貸到了款,小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不過,“借錢”多了,部分網貸平臺加強管控,她因為無法還上,后面便開始通過借高利貸拆東墻補西墻,這些放高利貸的人擔心她還不上錢,就要求其用裸照、不雅視頻作為抵押,在大半年時間里,已經先后給出了數張裸照和多段不雅視頻作為借款抵押。不知不覺中,與她有“貸款”往來的網貸平臺及放貸人達到59家,貸款本金共計30萬元,小于借到的錢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來“以貸養(yǎng)貸”。為了最初的借款,經過幾個月的“滾雪球”,現在本息已經達到50多萬元,中介還向她介紹一些所謂的“放貸人”。如今,她已經還了10萬元,但還是沒能夠還清欠款,最終,她的家長收到女兒裸照,選擇報警。
(三)中山大學生20多萬放貸無法追回案例簡介
小楊是中山某大學的大三學生,原本陽光開朗,因受到網絡借貸平臺“借貸寶”賺取利息差的誘惑,接觸網絡借貸放息業(yè)務,不到半年,已經有20多萬元的放貸無法追回。借貸寶好友均來自朋友圈,當你需要借錢的時候,一鍵發(fā)布借款信息,借款期限、利率、金額由自己決定;另外,借錢給朋友時,可以自由選擇朋友發(fā)布的借款項目匿名出借,獲得利息收益。最具誘惑的是借貸寶有賺利差功能,無需投入任何成本,只要在修改原始借款利率后,將好友的借款信息轉發(fā)至自己的朋友圈,即可賺取利差。小楊最初確實在借錢放貸過程中,賺取了一定的利息差,隨著借款人借款時間越來越長,金額越來越大,對于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資金作為本金放貸,本金最終只能來源于同學、朋友,最后到各種網絡借貸平臺。小楊那些最早看起來很講信用及時還款的借款人,隨著最后借款的時間越來越長,金額越來越大,到最終聯系不上,最終導致小楊20多萬放貸無法追回。這20多萬元的資金都是小楊跟同學和朋友以及多個網絡借貸平臺借的,20多萬元的放款無法追回,只能家里掏錢替小楊一筆筆全部還上。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在校大學生自殺、失蹤等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校大學生網絡借貸不僅是經濟行為,更產生生命安全、財產損失、名譽侵害、精神傷害等方面的不良后果,在各個案例中,名譽侵害、精神傷害和財產損失是每個案件的共性結果。
(一)大學生校園借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借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網絡借貸平臺的借貸雙方都得到體現。就出借方而言,依托網絡平臺查找資金需求方,以在校大學生作為借款方出借資金,出借方不能完全評估貸款人的資金償還能力和經濟實力,表現出資金借出的較大隨意性。在不能確保資金安全和貸款方會遵守借貸協議的前提下,為實現資金的快速匹配,有資金需求就出借、降低借貸門檻表現了出借方的借貸盲目性。在校大學生的借貸有著盲目性和隨意性,從借貸動機上看,非理性消費和過度的物質需求是導致在校大學生網絡借貸惡性案例頻發(fā)的直接原因,單純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而借用資金,錯誤評估消費需求與自身償還能力,在不了解借貸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違約后果的嚴重性、利息的計算方法等方面的金融知識和法律常識下,隨意選取網絡借貸平臺滿足資金需求或出借個人信息進行借貸。
(二)大學生校園借貸逾期風險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guī)定“民間借貸的利息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但是從在校大學生的網貸典型案例分析發(fā)現,大學生通過網貸平臺借款不僅要償還遠高于銀行同期借款利率四倍的利以及服務費、管理費、交易費等,逾期還要償還滯納金、違約金等。例如案例二中女大學生入‘裸貸’陷阱,校園貸30萬元需還50萬元,放貸人網曝“裸條””為例,其所造成的經濟償還總額不僅遠遠超過大學生的經濟償還能力,甚至超過家庭的償還能力。
(三)借貸后果代際轉移
通過分析在校大學生網絡借貸的諸多典型案例,借貸后果主要有人身傷害、經濟損失、名譽傷害、精神傷害等,借貸后果表現出明顯的代際轉移性,即后果主要由在校大學生的父輩或者家庭承擔。超過在校大學生本人消費償還能力的貸款總額、因網絡借貸造成的人身傷害或精神損失大部分都轉嫁到在校大學生的父輩或者家庭,由他們去承擔借貸償還責任和解決與借貸平臺的相關糾紛。當在校大學生本人因難以承擔借貸造成的嚴重后果選擇自殺、自殘、失蹤或導致精神障礙時,也是由父輩或者家庭主要去承擔喪失子女的精神痛苦。
(一)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性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大學生在普遍相對富裕的環(huán)境下成長,而且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長輩到父母都非常疼愛他,溺愛帶來大學生金錢需求的不斷增加、物欲及享樂主義蔓延,催生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
由于在校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消費水平也有所差異,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很容易有盲目攀比、及時享樂的心態(tài)。大學生相對于一般成年人來講,可支配的錢少,但同時他們又是時尚產品的主要消費人群。對于學生來說,這樣一種網絡借貸的消費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金額不足與時間性的矛盾。校園網貸的存在,能夠給學生提供數碼產品、服飾、旅游、娛樂活動等消費能力,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的心態(tài),學生很容易通過校園網貸獲得借款進行非理性的過度消費和娛樂。
(二)校園網貸平臺多樣化及復雜化
校園網貸平臺使用方便快捷,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用戶的使用,主要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校園網貸門檻低,手續(xù)方便;第二,校園網貸到賬速度快,許多網貸平臺甚至宣傳“最快3分鐘到賬”等口號;第三,宣傳力度大,各網貸公司通過在高校設“地攤”、發(fā)展學生代理、與學生社會合作等形式,獲取學生的信任。但是也正是由于校園網貸放款門檻低、下款速度快,甚至一些虛假宣傳、高額服務費等原因,當前大學生校園網貸存在著眾多問題。
互聯網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提供了人們接收信息的便利,但它本身不具有甄選辨別的功能。由于信息更迭迅速,也帶來了信息甄別的難題,信息的真實性無法保證,虛假信息、欺騙性信息比比皆是。目前大多數校園網貸平臺質量良莠不齊,風控能力較差,主要體現在校園網貸平臺資料審核不嚴格,和貸款門檻低兩方面。校園網貸平臺資料審核不嚴格也沒有其他的監(jiān)督措施,導致冒名貸款的事情屢見不鮮,同時,在校大學生往往通過學生證、身份證就可以很快通過審核,沒有其他的擔保和抵押措施,為學生以后無力還款埋下了較大的隱患。
(三)高校日常監(jiān)管力量的不足
大學生所身處的校園環(huán)境對其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周圍的同輩群體對其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商品符號價值的追求也有強烈的影響,在調查校園不良網貸平臺中發(fā)現,很多人是通過在校園內張貼或發(fā)放的貸款廣告獲得貸款信息,甚至有同學、朋友充當“中介”進行網貸宣傳并從中牟利。不良網貸平臺的廣告和宣傳活動都是通過聘用學生做兼職、贊助學生活動等形式滲透到大學校園。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量倍增,網絡輿情難以監(jiān)控,相關部門領導及輔導員很難掌握完全的信息量以及班級所有人員的日常消費、生活等情況,為校園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四)相關法律機制的缺失及滯后性
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jiān)會辦公廳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對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jiān)管和整治,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對高校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網絡/借貸行為有積極指導意義。但《通知》不具有法律強制標準,不能作為違法行為的處罰依據,對網貸的行業(yè)規(guī)范、準入門檻、監(jiān)管機構沒有做出定性規(guī)定,網絡借貸的管理和處罰仍然處于灰色地帶,無明確法律條文可依,無專門監(jiān)管機構監(jiān)督管理,網絡借貸案例的發(fā)生因此表現出事后追責的滯后性與事前防范缺失并存的特征。
(一)加強大學生消費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
作為當代大學生,對各種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與實踐要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同時,應該注重在此過程中對自身正當利益的維護,增強風險意識、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消費,堅持適度消費,堅決避免趕時髦、要面子的不合理超前消費。
防范大學生陷入不良網貸風險的漩渦,在高校層面首先要從正面教育入手,通過完善消費教育體系和教育教學手段,讓學生直面信用消費的特征和風險,通過充分衡量和思考后對網貸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學??梢酝ㄟ^思政課堂的講解,讓同學們了解正確的消費觀,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其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理財理念和意識,通過生動活潑的社團活動,或者課堂案例講解教育倡導大學生理性消費,不被消費品所宣揚的符號價值所左右,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和客觀需求合理選擇消費品的種類和價格,逐步提高大學生正確的理財觀;最后,通過在校內開展修身養(yǎng)性的人文素質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抵制盲目攀比、安于享樂、賭博等歪風邪氣。
學校一方面需要學生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增強理性消費和理財的意識;另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合規(guī)的金融企業(yè)進入校園,為廣大學生提供正規(guī)的金融服務,引導學生學會理性金融消費。高??梢耘c正規(guī)的金融機構合作,從更專業(yè)更實用的角度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金融和理財知識,為大學生對自身消費結構的合理分配和金融產品的審慎選擇提供幫助。同時加強信用教育,信用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內在要求,也是對每個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每一次金融活動和貸款記錄都將被社會征信體系記錄在冊,要珍惜并積極維護自己良好的信用記錄,不能因一時的消費沖動而忽視自身還款能力,影響今后在信用體系中的個人信用級別。
(二)提高校園網貸平臺風控能力
近幾年P2P網絡借貸發(fā)展十分迅速,眾多P2P網絡借貸平臺形成惡性競爭,很多網絡借貸平臺的運營和設立并不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這樣的問題平臺不僅不能給網絡借貸參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還會給整個網絡借貸行業(yè)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運營和設立必須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P2P網絡借貸平臺必須嚴格審查借款人進行的一系列身份信息認證,同時也要嚴格審查借款人提供的其他各項資料,避免借款人造假行為的發(fā)生。并且各平臺應對用戶擔保等行為建立起良好的引導機制,讓擔保人能清晰明確地了解到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真實的借款用途,否則為借款提供擔保只是讓出借人面臨的風險變成了擔保人面臨的風險,風險并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這與擔保行為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提高網貸平臺風險控制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提高申請貸款的門檻,加強信貸平臺與學生家長、學校的聯系,比如必須提供家長擔保材料、學校開具證明等方式;其次,加強信貸資料審核,進一步完善信貸審批制度,堅決查處冒名貸款等事件;最后,加強資費標準溝通、適當降低資費。在信貸開始之初,與貸款人明確相關收費細則有助于降低逾期還貸的風險,同時降低資費有利于降低不良貸款的比率。
(三)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
無準入門檻、無行業(yè)標準、無監(jiān)管機構是當前P2P網絡借貸平臺發(fā)展的基本現狀。準入門檻低造成大量無資質平臺進入P2P網絡市場,使行業(yè)發(fā)展不規(guī)范。缺少行業(yè)標準不僅讓該行業(yè)得不到健康有序發(fā)展,也造成維權難和執(zhí)法難。因此,當前國家職能應從宏觀層面,把P2P網絡借貸納入金融管理領域,明確行業(yè)標準和準入門檻,完善P2P網絡借貸市場運營機制。建立專門的P2P網絡監(jiān)管機構,嚴格審查和監(jiān)管平臺的運營制度、監(jiān)管平臺的放貸流程、貸款人身份信息審查流程、貸款償還利息費用等,及時披露和打擊P2P網貸市場的不法行為。
P2P網絡借貸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一直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使得平臺倒閉或跑路的現象接連發(fā)生,網絡借貸參與者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2016年10月,銀監(jiān)會聯合工業(yè)、公安部等十五部委聯合發(fā)布《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已經開始對網貸行業(yè)進行摸查整改;在國家健全P2P網絡借貸行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聯合成立行業(yè)監(jiān)管協會已經成了各大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首要任務,明確各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實現良好協作配合,行業(yè)協會要實時監(jiān)管各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運營情況,定期對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對行業(yè)中存在的不良行為予以嚴格懲處,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會的作用,利用行業(yè)協會,對整體校園網貸企業(yè)進行自我約束和提高,以促進P2P網絡借貸行業(yè)健康向上的發(fā)展。
[1]舒濤,付軻.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借貸畸形消費現象探析——基于某學生深陷P2P網絡借貸困境案例分析[J].高校輔導員,2016,03:76-79。
[2]譚雪晗,涂艷.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P2P網絡借貸行為模式研究[J].金融發(fā)展研究,2016,08:3-10。
[3]劉艷瓊.大學生P2P網絡借貸行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分析[J].綠色科技,2017,05:191-193。
[4]毛笠.基于P2P網絡借貸羊群行為的實證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7,08:169-172。
[5]楊振能.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行為的法律分析與監(jiān)管研究[J].金融監(jiān)管研究,2014,11: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