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賦桂,羅 燕
高考改革的新時代:制度重構的教育和社會分析
葉賦桂,羅 燕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4)
在中國社會邁向新時代之際,高考改革也進入新時代。高考新制度在理念上是先進的,總體上是合理的,但需要改進的體制機制也不少。衡量高考制度應從科學性和公正性進行評價。檢測是高考的本原功能,高考試題必須合乎科學性的要求。篩選功能則要求高考具有公正性。高考的公正性隱含在考試科目、考試內容、考試組織方式等方面。在完善高考制度和考試內容的同時,必須開辟多種社會流動的渠道,并發(fā)揮高考在政治、文化和價值認同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考試招生制度;檢測;篩選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結構和特性、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真正可稱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若論四十年來,推動和影響變化的最根本性力量和最底層架構,首先當為改革開放本身,一切變革皆由之而生,因之而起。其次應該是經(jīng)濟的市場化和恢復高考,市場經(jīng)濟大家會普遍認同,恢復高考也獲得一致贊譽。但高考恢復不幾年,對高考的看法就紛紜不一了,甚至有一種壓倒性的輿論,認為高考使得整個中國基礎教育都變成應試教育。對高考和應試教育的批判已經(jīng)喧囂了三十多年。但實際上,恢復高考四十年來,高考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之大遠遠被低估了,其直接的和間接的效用也許比市場經(jīng)濟還要大。
從個人來說,高考改變了無數(shù)人的人生道路和命運,為個人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和視界;從國家來說,高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秀的人才和人力資源,為國民素質的提升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從社會來說,高考強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流動,激發(fā)了社會的活力和生機。更重要的是,高考有力地加強和實現(xiàn)了政治和社會整合,極大地增進和強化了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對形成共同價值和共同文化起著關鍵作用。正因為如此,在恢復高考四十年的今天,我們應當堅決地捍衛(wèi)高考制度,正確全面地評價其輝煌成就,實事求是地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高考的本真和新時代的要求,對高考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妥當?shù)母母铩?/p>
恢復高考四十年來,高考的改革就沒有停息過。但此前的各種改革不過是修修補補、零打碎敲,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實質內涵大體維持不變,整體體系、核心基礎要素和支配性范式是穩(wěn)定的、連續(xù)的和堅實的。正是高考的穩(wěn)定性、牢固性,構成了巨大的制度之錨,像定海神針一樣,在這三十多年急劇的社會變遷和二十多年劇烈的教育改革中,為教育的秩序、社會的秩序乃至人心的安定提供了強大的力量和支持。
2014年國家啟動新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目標是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從這一制度的設想來看,中國高考改革走進了新時代。
今年是恢復高考四十周年,本是回顧和總結的時刻,但當前已經(jīng)沒有多少這樣的閑情逸趣了,新的高考改革特別是上海和浙江的試點已成為最令人關注的話題,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這倒也是好事,因為歷史研究的旨趣本就指向現(xiàn)實和未來。下文將對新時代高考制度的重建進行理論分析。
2014年9月國務院頒發(fā)《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1]。《實施意見》頒布后,上海和浙江先行試點,推出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并已正式實施。
國務院的《實施意見》公布后,反響平靜,波瀾不驚。2017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改革試點實踐后卻反響強烈,波瀾壯闊。雖然教育部部長認為“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平穩(wěn)落地,圓滿實現(xiàn)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階段性目標”[2],但教育界和社會的普遍感知卻似乎不是那么積極正面,利益最攸關的學生家長、中學教師和相對客觀理性的學者們的批評相當激烈。
陳寶生部長的看法有一點筆者是非常認同的,這次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tǒng)、最全面的一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2]。這實際上意味著此次高考招生改革是全新的,是一次徹底的大改革:要傷筋動骨,而不是剜肉補瘡;要全面重構制度,而不是簡單修修補補;而且要快速到位、達成最終目標,而不是不斷試驗、沒有明確構想。這次改革與恢復高考以來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同,所展現(xiàn)出的意志之堅、力度之大、改革之巨、行動之猛遠超以往高考改革之和。
上海、浙江試點后,高考新制度所產生的效果極其明顯且強烈,而其影響所及的對象和范圍之廣也是空前的。還沒有哪次改革像這次這樣,把考生、家長、中學教師、中學和大學,當然還有反應靈敏的教育輔導機構,全都刺激得做出強烈反應,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應變。如果改革的目的是重塑考試招生制度,更進一步地改革中學教育,重建中學教育教學制度和教育教學模式,以及調整大學的生源格局,影響大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無疑上海、浙江的改革實現(xiàn)了。
不僅上海、浙江的中學在改變,還未試點地區(qū)的“先知先覺”中學也已經(jīng)改變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透露,在高考改革下,十一學校2017年9月份開學,全校4359名學生,就有4359張課表,每一個學生通過學校開發(fā)的268個學科課程、30個綜合課程和70個職業(yè)考核課程,形成了不一樣的學習路徑和成長路徑[3]。這樣的學校顯然不是我們曾經(jīng)上過的中學,這是一所中國人完全陌生的中學。
連鎖的現(xiàn)象和反應一一展開,浙江學生選修和選考物理的人數(shù)大幅度下降,這讓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坐不住了。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發(fā)表題為“為什么浙江省高考學生選考物理人數(shù)大幅下降值得擔憂”的演講[4],對此表達了強烈的憂慮。其實,長期來看,還沒有引起注意的是大學特別是一流大學將痛癢難當,這將導致大學優(yōu)秀生源的重新洗牌,北大、清華受到的沖擊會最大。這是否會導致一流大學招生的亂局,甚至引發(fā)一流大學格局的變化,尤其值得觀察??蓢@的是,北大、清華竟然對此毫無反應。
不過,社會輿論和教育界的反應相當多的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個人觀感,帶有意氣用事的成分;一些合理的討論,也是細枝末節(jié)的較多,基于感覺經(jīng)驗的較多,著眼于操作性的較多,而這些其實是比較容易調整的,并不是高考改革的關鍵所在。其實,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改革方案的價值追求、理論根據(jù)和科學道理,以及新制度的總體架構和各方利益的均衡。這些則需要專業(yè)的知識、理性的態(tài)度、客觀的立場、科學的依據(jù)。限于篇幅和能力,這里主要從教育和社會兩個視角來分析高考改革。
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因此討論高考改革當然應當回到教育上,從教育的本原和理據(jù)來看高考,這才是研究和改革高考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正確方式。
高考是一種特殊的考試,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功能。大體而言,高考的目的一是為教育的,二是為社會的。無論為教育還是為社會,高考都發(fā)揮著檢測和篩選的功能。檢測是所有考試的本原功能,其根本目的是要準確地測量出應試者實際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篩選則是高考的派生功能,即根據(jù)高考檢測的結果進行選拔和淘汰。很顯然,高考本身不具有篩選功能,篩選其實是招生制度借助高考而獲得的延伸功用。無論是檢測還是篩選,都是基于高考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之上的。只有高考和高考制度是科學和公平公正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目的和功能。
因此,在教育上檢測功能是我們討論高考的核心所在。而高考制度優(yōu)劣的第一要義或最高原則就在于高考試題能否有效地測量出應試者的真實狀況,此乃試題的信度和效度。這也就意味著,無論高考制度怎么改,首先當有好的出題者(機構)并出好題。所以考試機構的建設及試題和試卷的設計是高考改革中最基礎、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舍此,高考招生制度再完美,都是空的,不值得信賴的。以此評判這次新高考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中的“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部分是值得贊賞的,但上海、浙江的試點在科學性上是有問題的。
需要提起的是,高考的檢測功能不僅指向學生,也指向教師和學校。高考既要測量和鑒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結果,又要測量和評價教師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高考的檢測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一次性的,是特定階段的終結性評價。高考的檢測對教師和中學來說則是階段性,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改進、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問題,以揚長補短,進一步提高教師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就學生來說,檢測主要是看學生高中階段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但為了高校招生,高考又承擔篩選功能,篩選對高考的要求則是測量和鑒定學生是否具備在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學習的知識和能力。這兩種功能對學生的要求、對考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由于中國的高考長期以來同時承擔著多重功能,面向多個對象,滿足多方面需要,又僅靠同一張試卷來反映,就有不可承受之重,顯然也不夠科學,并給出題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筆者在2001年就在歷史和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兩次考試制度”的設想[5],后來又對這一設想進行了完善,并結合招生制度提出了“統(tǒng)一考試、自主招生”的制度設計[6]。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制度設計的基本思路為國務院的改革方案所吸收。
應該說,《實施意見》在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上都是非常先進的,制度的構想也具有前瞻性,洞察到了中國社會和教育變革的態(tài)勢和方向。但改革方案特別是上海、浙江的試點在體制機制的設計和操作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在《實施意見》和上海、浙江的試點中,“兩次考試”就是所謂的“兩依據(jù)”,即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統(tǒng)一高考。
從科學性來評判,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目的應該是檢查和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和教師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是否符合和達到國家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育教學質量要求。學業(yè)水平考試有三重功能:學習評價、質量監(jiān)測、就業(yè)準備。學習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的狀況、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范圍和程度。質量檢測是對教師和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檢查和監(jiān)控。就業(yè)準備是對學生高中畢業(yè)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評價。因為承擔了這么多的功能,所以學業(yè)水平考試應該單獨出題,單獨考試,篩選的功能應該放在次要地位。
基如此,學業(yè)水平考試應該重在達標,而不在選優(yōu);重在合格,而不在區(qū)分;重在知識和能力的廣度、寬度,而不在高度和深度。而為了就業(yè)功能,學業(yè)水平考試就不僅僅是考查知識和技能,還需要考查是否具備實際生活能力,對社會的了解,以及作為公民的基本要求和素養(yǎng)。近幾年來,國務院大力推動廢除職業(yè)資格考試和職業(yè)資格證書,這極大地方便和讓利于民。然而隨著大規(guī)模的職業(yè)資格證書的廢除,以往沒有什么作用的高中畢業(yè)證書的價值就凸顯出來。而要使高中畢業(yè)證書發(fā)揮就業(yè)和人才評價的價值,學業(yè)水平考試是關鍵。
從以上幾方面出發(fā),學業(yè)水平考試的考試科目應多,考試范圍應廣,不僅包括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學術性科目,還應包括政治、法律、社會等公民類科目,以及經(jīng)濟、通用技術等實踐技能性科目。試題的難度應該適中,廣度應較寬,題量應較大,以充分體現(xiàn)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通識性。而要有效地實現(xiàn)學業(yè)水平考試的這三方面功能,在考試的組織上必須是統(tǒng)一的、集中的、大規(guī)模的、一次性的,不能學完一門考一門,一個科目考好幾次,那是完全不科學的,不符合等值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在難以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條件下,應當至少全省統(tǒng)一試卷,統(tǒng)一組織,集中時間,一次完成考試。這也是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
符合科學性和公正性要求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在學業(yè)評價上能反映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了基礎教育后,在心智發(fā)展水平和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上具備可以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和走向社會的基本條件,這以獲得高中畢業(yè)證書表現(xiàn)出來。在質量監(jiān)測上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狀況和教學效果,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這個監(jiān)測是全口徑的,考試又是最正規(guī)的,學生、教師和中學都嚴肅認真對待的,是最準確地反映教育教學實際狀況和成效的,因此是最科學、最有效、最可信的質量監(jiān)測,還可以為教育質量的歷史比較提供最堅實的數(shù)據(jù)。如此,根本就沒有任何必要另外再搞什么質量監(jiān)測,那純粹是無效的浪費,毫無價值可言。在就業(yè)準備上,高中畢業(yè)證書是一個人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的證明,也是進入社會的資格證明,具有強烈的信號價值。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就業(yè)功能,高中畢業(yè)證書可以基于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及高中階段表現(xiàn)分等,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特別優(yōu)秀或在非學術性科目和社會服務上有特殊表現(xiàn)的,可授予榮譽畢業(yè)證書。
篩選不是學業(yè)水平考試的主要目的,但在這方面也發(fā)揮一定程度的作用。較適當?shù)闹贫仍O計是:只有學業(yè)考試合格或具有高中畢業(yè)證書的學生才具有進入高等學校的資格,或不同層次的高校要求學生不同等級的學業(yè)水平或高中畢業(yè)證書,如一流大學要求優(yōu)秀才能獲得入門資格,有的大學要求良好,有的大學要求合格,而獲得榮譽證書的可以加分或免試進入某些大學。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背景下,這是必然的趨勢。對此,我們可以多研究法國和德國的制度和經(jīng)驗。以此來評判高考新制度,《實施意見》把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功能和價值弱化了。至于“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中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yè)適應性測試,估計是不會再推出的,推出了也不會有多少人參加,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高中學業(yè)水平完全可以承擔這方面的功能。
兩次考試的目的本在功能區(qū)分,但高考新制度在這點上思路有些不清楚,制度上迷離錯落。新高考中,統(tǒng)一高考和學業(yè)水平考試各三個科目,兩次考試成績相加得到高考總成績。雖然在分值上上海、浙江的方案有所區(qū)分,但實際上高考每一分都是一樣的價值,這就使得學業(yè)水平考試承擔了非常重的篩選功能。而任何考試,只要篩選功能占優(yōu),其他功能就會弱化甚至不起作用。如果這樣,其實就沒有必要進行兩次考試,一次考試就可以,只需把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與另外三科直接相加,或在統(tǒng)一高考中多加幾個科目就可以了,這樣考試的科學性會更好。
高考新制度下學業(yè)水平考試與統(tǒng)一高考的區(qū)分除了分值外,最大的區(qū)分在于科目和組織方式,而這種區(qū)分恰恰又是最不妥當?shù)?。首先,學業(yè)水平考試不考最重要的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從高中畢業(yè)的角度來說,不可想象,難道高中畢業(yè)證書或檔案中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的成績是空的嗎?其理由何在?這在道理上是完全說不通的。其次,統(tǒng)一高考中的語文和數(shù)學只考一次,而統(tǒng)一高考的英語和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其他科目都可以考兩次,這又是什么道理呢?其三,學業(yè)水平考試可以在高中階段學完即考,這就導致同一批次報考大學的學生考的試卷不一樣,這也是不符合科學性的。不論采取何種制度,學業(yè)水平考試也應當與統(tǒng)一高考一樣,具有統(tǒng)一性、權威性、嚴肅性,應集中同時進行,且只考一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成績和分數(shù)的平等與等值,如果不等值,同一群學生參加不同科目批次的考試,而且又把成績加總,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平的。在浙江的試點中又進行等級賦分,尤為不合理。
高考新制度還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高校的參考,這一理念非常先進,但有點超前。要注意的是:素質評價只對優(yōu)秀和較差的學生具有區(qū)分度,對大多數(shù)學生參考價值不大;而且素質評價的主觀性太強,哪些要素或指標納入到綜合素質評價中,都存在很大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問題。
兩次考試制度的理想設計應該是,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要依據(jù)國家的教育目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育教學要求確定考試科目和范圍,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通用技術等,或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社會等,這些科目都要考且集中統(tǒng)一考,時間可選在高三第一學期末。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難度要較低,寬度要較廣,通過率要高,優(yōu)秀、良好、合格各劃比率。統(tǒng)一高考在春季或夏初舉行,唯一的功能就是篩選。因此,高考試題的難度較高,重在考查學生學習的深度和高度,以測量學生的能力和潛質;科目可以盡量多,有的科目跟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科目一樣,但試題性質不同,在難度上分出層次,如語文II、數(shù)學II、英語II等,有的科目跟學業(yè)水平考試不一樣,如計算機、設計、商業(yè)、醫(yī)學、學術能力考試,以及藝術、體育等可以放在這里。大學可任意選,學生可任意選。一流大學可以多要求科目,一般大學可以少要求,有的高校甚至不要求。這樣的安排可以不分文理科,那么全體學生必考科目就是語文II、數(shù)學II、英語II,然后加其他科目;也可以分文理科,那么就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之外,理科加物理、化學二科,文科加歷史、地理二科,選考則因大學和學生而異,如此就是3+2+X。統(tǒng)一高考會有很好的區(qū)分度和對學生特性很高的分辨率,使大學招到更適合培養(yǎng)要求的學生。這一制度可以充分滿足勞動力市場和高校對人才的識別和挑選,實現(xiàn)科學選材,也一定程度上保證公平公正。
要充分保證公平公正,關鍵不在于教育和考試,而在于社會,因為教育和考試都是社會和政治操作的結果。教育和考試本身說到底就是不平等的,其目的也不是為了平等。教育本質上是在制造人的不同和差異,考試則把教育制造的不同和差異醒目且冷冰冰地顯示出來。但在我們心中,總把教育和考試當作是公平的,這其實是長期以來精英階層努力營造的結果。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科舉考試,在我們的文化中被認為是最公平的社會制度,因為個人的流動和晉升不再依賴政治權力與財富的攫取和交換,以及因血緣等家庭出身和繼承的自然獲得,而決定于個人自己的努力。如此一來,即使在教育和考試中被淘汰的人也自覺認為這種淘汰是合理的和公平的,認為沒有考上是自己不努力或天賦不行。由此教育和考試就獲得了普遍的制度合法性和公正性認同和加持。不但中國,西方自18世紀引入選拔性的考試制度后,更把這一制度現(xiàn)代化,在技術上不斷完善和精雕細琢,在程序上日漸復雜化和習性化,在深層機制上基本實現(xiàn)了與社會階級結構的同構,但在外表上卻巧妙地隱藏了其實質性的意圖和差異,反而高度具有象征性的公平公正和合法性。這就是布爾迪厄所說的“以生產資格的技術功能掩蓋它使階級差別合法化的社會功能”[7]177。由此也引得現(xiàn)代社會民眾的關注點都落在教育和考試上,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莫不如此。
其實,在大學入學考試之前,教育已經(jīng)在加速制造不平等。優(yōu)勢精英階層自身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并占有最好的公共教育資源。優(yōu)勢階層和弱勢階層在教育上的差距隨著時間和升學不斷在加速加大。“如果學校一方面具有生產和證明能力的技術功能,一方面具有保存和認可權力與特權的社會功能,人們就能懂得,現(xiàn)代社會為教育系統(tǒng)提供了許多施展它把社會優(yōu)勢轉化為學校優(yōu)勢的能力的機會。而學校優(yōu)勢又可以再轉化為社會優(yōu)勢。”[7]179而弱勢階層在這種教育和考試制度的碾壓下,自然是淘汰的命運,甚至就先自我淘汰了。德國初中后很多人分流到職業(yè)教育軌道,在中國農村很多學生上不了或不上高中,或讀完高中不參加高考,或在高中階段選擇職業(yè)方向。這種自我淘汰源于教育和考試長期分級和內化,強制對學生進行規(guī)訓和認同所造成的。
高考的檢測無所謂公平不公平,原本是客觀的,但篩選是人為的、主觀的,是社會操作的。當社會進行篩選時,就賦予檢測以主觀價值和標準,檢測因此帶有了主觀性,可以人為操作檢測,于是在科學性之外就有公平公正的問題。篩選的人為因素比較明顯,而檢測的人為成分可通過技術性手段巧妙地隱秘起來。我們看到人們普遍關注招生的不公平,很少質疑高考的不公正。其實最大的不公平恰恰在高考上,特別是在考試內容上,不過這部分被包裝和隱藏得很深。歷史以來的考試內容都是精英階層的文化,學校所傳遞的也是精英階層的文化和價值,所以考試的結果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試想,如果科舉、大學入學考試考耕田、狩獵、養(yǎng)羊、體力勞動等科目和內容,公不公平呢,誰會抱怨不公平呢?
恢復高考以來,壓倒性的論調和大多數(shù)時候的批判都指向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單一的錄取方式,高考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沒有能力、沒有創(chuàng)造性,狀元也不成功等等,因此要搞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要綜合素質考評、多元評價、多元錄取。其實所有這類批判和輿論要操作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在高考之外另辟上大學的途徑,在高考的內容上更加偏向精英階層。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等是最冠冕堂皇、義正詞嚴的高調,而多元評價、多元錄取就是他們想要采摘的果實。
結果,恢復高考四十年來,農村地區(qū)和弱勢階層在學校教育上已經(jīng)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每一次的高考改革都對他們更加不利,比如英語口語、綜合考試、自主招生考試(特別是面試)等,還有強調試題的靈活性、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各種新課改、新課綱等。因為高考內容的不公平,弱勢階層子弟在高考的表現(xiàn)上日益衰退和孱弱。新高考制度特別強調公平公正,“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這是特別值得贊賞的,但從高考新制度來看,在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上仍難說扭轉了長期以來的趨勢,甚至更加強化了。
考試招生程序也是隱含著巨大的(不)公平性因素。一種制度如果把程序和規(guī)則設計得極其復雜,甚至需要專業(yè)中介來理解和操作時,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普通民眾權利的某種剝奪,自然有利于精英階層。高考新制度在上海和浙江的試點把考試科目、考試時間、科目組合、二次考試以及招生的專業(yè)、學校填報方式弄得像萬花筒一樣,讓人捉摸不清。像農村中學的教師、學生及其家長,面對如此多的花樣,一定懵懵懂懂、茫然無措。而精英階層自己或借助中介則可以找到最佳策略。
高考新制度還觸發(fā)了高中學校制度和教學模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高考改革試點的上海、浙江中學教學秩序、教學模式、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和學校管理等都發(fā)生了變革,北京等其他地方的中學不少也已開始變革。然而,在上文李希貴校長引以為傲的4359、268、30、70等一連串數(shù)字面前,廣大農村和普通城鎮(zhèn)中學的校長、教師、學生及其家長會作何想呢?恐怕是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
當高考制度因為學校教育的不均衡難以體現(xiàn)基本和必要的公平時,只能通過招生制度來解決,即政府在招生名額上人為的調整和定向分配。中國古代就有南卷和北卷,美國則推行肯定行動,近年來中國政府和大學推出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qū)的專項計劃,都是很好的補償政策?!秾嵤┮庖姟诽岢觥案倪M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qū)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應該說是必要且恰當?shù)墓叫哉吆痛胧?/p>
恢復高考四十年來,公平問題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受到如此的關注和重視,而在20世紀80年代很少有人討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相對以前現(xiàn)在高校招生、高考顯性的和隱性的不公平現(xiàn)象增多了。同時,也許是更主要的,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人們都相信憑能力和努力發(fā)展,都相信有成功的機會和渠道;而近些年來,人們感覺社會流動的正當渠道和途徑少了,成功上升的機會少了。以前當兵、經(jīng)商、做個體戶、政府和企業(yè)招考等很多路徑都可以獲得發(fā)展,而現(xiàn)在一方面人們感到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一方面很多機會都要有高等教育的條件。因此,作為社會流動獨木橋和相對公正公平的高考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很多問題就被轉嫁為教育特別是高考的問題,高考因此有不可承受之重。
其實,社會才是問題的關鍵和解決之道。不要把教育和高考看得太重,實際上教育是虛弱的,力量是有限的。高考的作用在被放大的同時,它的實際作用和功效其實在不斷減小。因為有自主招生,降低了高考的作用,對一流大學尤其如此;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上大學的社會流動作用相對降低,這也意味著高考的作用下降;更有一些家庭和學生選擇到國外上學,不參加高考;從結果來說,因為社會關系的重要性、家庭因素對下一代發(fā)展的作用顯著增強,導致普通家庭子弟即使通過高考上了大學,甚至上了北大、清華,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效應和效益并不顯著。
在討論高考的公正性時,我們應該看到,高考對個人的社會流動作用之外,還有廣泛的社會作用。國家之所以通過高考選拔人才就在于其社會功用。從來統(tǒng)治者都把考試的社會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就此來談公正性,那就非常復雜了。不過,近些年高考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也沒有發(fā)揮得很好。高考新制度應該充分發(fā)揮高考作為社會關系和政治調節(jié)的政策工具作用。唐太宗發(fā)展科舉制削弱了士族的勢力,武則天掌握實權后把詩賦引入科舉考試,為普通家庭的子弟大開方便之門,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恢復高考不僅有教育和科學的意義,政治的意義也不在少處。就像解放老干部、干部子弟接班、知青回城等政策一樣,有贏得民心的政治功用。高考在民族認同、公民培養(yǎng)、共同價值塑造、文化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尤為顯著?!翱荚嚥⒉恢皇菍W校價值和教育系統(tǒng)暗含的選擇的最明顯表現(xiàn)。在它把知識和表現(xiàn)知識的方式的社會定義作為值得大學認可的東西強加于人的時候,它向主文化及其價值的灌輸工作提供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盵7]154今天,與其大張旗鼓地進行顯性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如潛移默化地將其內容隱含在全國統(tǒng)一高考中,就像美國SAT、GRE等考試試題一樣,在其中融入思想、文化、價值等內容??傊呖嫉淖饔貌荒芊糯?,也不要窄化,要妥善適當?shù)匕l(fā)揮其多方面應有的功用。
高考招生制度應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變革,在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時,高考改革勢在必行。政府適時推出高考制度改革,無疑是洞察到了中國社會的大轉型和時代的大變化,這是正確的,值得贊賞的。高考新制度在理念上是先進的,總體上是合理的,但需要改進的地方也不少。從教育的基本原理來看,高考主要承擔著檢測和篩選的雙重功能。也正因為這雙重功能,一次考試難以很好地完成其使命,所以應當堅持兩次考試制度。高中學業(yè)水平和統(tǒng)一高考應在功能上區(qū)分,在試題上有差別,各有側重,以充分實現(xiàn)和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高考的檢測功能是第一義的,因此高考試題的科學性是最高的要求。高考的篩選功能強烈要求高考的公正性。高考的公正性不僅體現(xiàn)在招生名額的分配等方面,更隱含在考試科目、考試內容、考試組織方式等方面。而且高考的公平很大程度來自社會,因此在完善高考制度和高考內容的同時,必須開辟多種社會流動的渠道,激發(fā)社會的活力。而高考也要發(fā)揮在政治、文化和價值認同等方面的功用。
高考涉及的面很多,高考改革和制度設計一定要有系統(tǒng)性,要預見到連鎖和連帶效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如考慮到高考新制度對中學教育和制度的影響,在教師配備、教學組織、學校管理等方面的調整,事先應該有準備并一定程度到位。按新制度的設計,高中將從年級和班級制轉變?yōu)樽甙嘀?,教育部準備好了改革高中制度嗎?高考還要考慮到全國適齡人口、高等教育規(guī)模、勞動力市場等的變化,如勞動力短缺時,高等教育招生人數(shù)應適當減少,以起到調節(jié)閥的作用。高考還要與高校的淘汰等手段綜合運用,以保障高等教育質量。
在高考改革的試點上,國家的制度設計應該盡量靈活多樣,留出余地,讓地方試點至少兩到三套方案,如文理分科一套,文理不分科一套;高中學業(yè)水平與統(tǒng)一高考怎么結合也可以有二三套方案,試點幾年后比較成效和社會反應,再擇善而從。目前《實施意見》規(guī)定過于具體,地方的政策空間不大,已出臺的各省的方案沒有實質性的差異,這樣試點的意義也就不大。
從改革和政策制定來說,教育政策制定者不能僅看自家、鄰居和同事的孩子,不能僅看北京上海的學校,不能只看10%-20%的學生群體,而應著眼于80%-90%的學生群體,至少要以縣城中學為常模參照。而近些年來很多改革都是以強者甚至最強者為參照,如無所不在的電子化,像購票、掛號等。這當然在推動中國進步,但中國還有很多弱者,還有不少文盲半文盲,難道我們就不讓他們融入和享受各種基本的服務?我們的不少官員和學者都是年少成名、人生得意,根本不知道弱者的艱難和苦辛,更有很多精英人士鄙視、嫌棄甚至憎惡弱勢的民眾,缺乏對人民基本的同情和憐憫,連封建士大夫都不如,又哪里有一點現(xiàn)代文明的樣子呢?為政者、為學者一定要有仁人之心,唯有對人民深深的愛,政策才是有溫度的,政府才是讓人民親和的,國家和民族才會真正是文明的。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fā)〔2014〕35號)[EB/OL].[2017-11-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人民網(wǎng).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民生”答記者問[EB/OL].[2017-11-01].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023/c1053-29604302.html.
[3]人民網(wǎng).李希貴代表:須用教育智慧、教育藝術來跟學生平等對話[EB/OL].[2017-11-01].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2/c414536-29602010.html.
[4]朱邦芬.朱邦芬:為什么浙江省高考學生選考物理人數(shù)大幅下降值得擔憂[EB/OL].[2017-11-01].[“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http∶//mp.weixin.qq.com/s/kwmyI20KpWvjzb7Ak7RICw.
[5]葉賦桂,李罡.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比較的觀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1(5):1-7.
[6]葉賦桂,李越,史靜寰.統(tǒng)一考試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6-29.
[7]布爾迪厄,帕斯隆.再生產[M].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The New Age of Gaokao:Educational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YE Fu-gui,LUO Y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Reform of Gaokao is entering a new age as China is entering a new age.The rational system of the reform is quite well established and in fact has indicated some improvements.However,the mechanism still leave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practice.Judging Gaokao,we need to weigh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ity over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testing is the original function of Gaokao asking for scientificity while social selection is a derived function of Gaokao asking for justice.In fact,the fairness of Gaokao is deep within the subjects,conten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Gaokao arrangements.We need to create more channels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Gaokao to make sure it plays its political,cultural and valueidentifying functions.
Gaokao;College Entrance;Testing;Selection
2017-11-14
葉賦桂,安徽桐城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育史、思想史;羅燕,江西南昌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教育制度分析與改進、定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