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革,陳 燕
(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毛衫工藝與編織”課程的教學改革
張永革,陳 燕
(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探討“毛衫工藝與編織”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工藝計算以及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得到了學生、同行和企業(yè)的認可。
毛衫工藝與編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教學改革
“毛衫工藝與編織”是我校(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服裝工藝技術專業(yè)的一門核心專業(yè)課。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橫機的基本結構與編織原理、橫機面料的設計與上機工藝、毛衫編織工藝單的閱讀方法以及毛衫的編織工藝設計方法;能對橫機進行分類,了解橫機的主要結構、成圈原理;能設計編織橫機面料,閱讀編織工藝單;能根據(jù)要求設計毛衫,制作編織工藝單并上機編織;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根據(jù)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目標要求,課程團隊對“毛衫工藝與編織”課程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得到了學生、同行以及企業(yè)的認可。
我?!懊拦に嚺c編織”課程原先選用的教材主要有丁鐘復主編的《羊毛衫生產(chǎn)工藝》(中國紡織出版社),以及盧華山主編的《針織毛衫工藝技術》(東華大學出版社)。《羊毛衫生產(chǎn)工藝》為紡織高職高?!笆晃濉辈课壱?guī)劃教材,分為緒論、準備工程、針織橫機、針織橫機的操作、羊毛衫織物的編織、羊毛衫產(chǎn)品設計、羊毛衫的成衣與染整、羊毛衫生產(chǎn)中新技術的應用八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書知識全面、系統(tǒng),但理論與實踐分離,未能按照項目化的要求進行編寫,也未能遵循“理論知識夠用”的原則,如第三章第四節(jié)“橫機的基本三角結構與走針”,系統(tǒng)地介紹了平機型橫機、單面二級橫機、雙面三級橫機、分針三角橫機、提花橫機、嵌花橫機、休止橫機七種橫機編織三角組的結構及走針。通過走訪兄弟院校,我們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校擁有這么多種橫機,基本是普通手搖橫機,因此很多內容在上課時根本不會講,學生也不能上機操作。《針織毛衫工藝技術》這本書分為橫機的基本操作、毛衫常用組織織物的編織、典型款毛衫成衣編織與套縫、毛衫編織工藝技術和針織毛衫的后整理五個項目進行編寫,為項目化教材,是以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專業(yè)相關職業(yè)能力為依據(jù),以“毛衫工藝設計與樣衣制作”為設計主線,將針織毛衫工藝技術的知識點進行了重新設計,實現(xiàn)實踐導向、教學做合一。但由于學生缺乏針織方面的基礎知識,數(shù)學基礎也比較薄弱,普遍反映工藝計算過程復雜,學習存在困難。
根據(jù)服裝工藝技術專業(yè)學生的特點以及我校實驗室的設備條件,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分為橫機的基本知識與操作、羊毛衫常用面料的設計與編織、典型款毛衫編織工藝單的解讀與編織、毛衫編織工藝設計實例四個項目,再根據(jù)技能要求設置任務,每一個任務按照任務導入—任務描述—任務目的—知識準備—技能訓練的流程進行編寫。在內容設置上遵循“夠用”原則,所有的樣品都能在學校實驗室設備上編織完成,同時增加了往屆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作品,以開闊學生視野。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改變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1],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下面以“橫條紋織物的設計與試織”為例展示教學方法的改革。
(1) 課前,學生先進行市場調研,通過課程網(wǎng)絡學習平臺預習橫條紋織物設計的相關知識,并完成相關練習,分組設計橫條紋面料。
(2) 課中,學生分組匯報設計的橫條紋色彩選擇、形成機理以及上機工藝;學生討論設計及上機工藝中存在的問題,優(yōu)化設計方案和上機工藝。然后教師點評,教師點評時也可有意不指出學生的錯誤,讓他們自己在上機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學生上機試織,然后針對上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如橫條紋織物試織過程中有的學生設計的橫列數(shù)為奇數(shù),在試織時發(fā)現(xiàn)機頭一轉為兩個橫列,因此橫列數(shù)應設計為偶數(shù)。在設計時橫條紋的寬度與紗線粗細有關,紗線粗細的選用與機號有關,同一意匠圖不同機號的機器編織出來的效果不同。教師針對性地巡回指導,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機號有了更深的認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遠比教師講解機號的定義以及機號與紗線粗細之間的關系效果好。
(3) 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反思設計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不足,如何進一步改進設計作品。
當今信息化教學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發(fā)展的趨勢[2]。我們在“毛衫工藝與編織”課程中合理使用了信息化教學手段。課前,學生一方面可到商場、招商城進行市場調研,另一方面也可在淘寶網(wǎng)等網(wǎng)絡商城了解橫條紋面料的市場行情。學生的課前預習在網(wǎng)絡學習平臺完成,網(wǎng)絡學習平臺有視頻、PPT、課前練習等教學資源。課中,學生采用PPT進行匯報,對設計作品的點評采用好彈幕的方式進行互評,優(yōu)化設計方案。教師采用動畫等形式講解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掌握橫條紋設計要領及操作中注意事項。課后,學生將設計作品照片上傳到網(wǎng)絡上,由學生、教師、企業(yè)專家進行點評、打分。
以前“毛衫工藝與編織”課程的考核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即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30%,主要包括作業(yè)、上課出勤、回答問題、上機情況等;期末考試成績占70%,主要為閉卷筆試。
改革后,課程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即平時成績+項目成績+創(chuàng)新設計成績。(1)平時成績占20%,主要包括上課出勤、回答問題等。(2)項目成績占50%,其成績?yōu)樗膫€項目的平均值,考核包括課前、課中、課后。如橫條紋織物的設計與試織,課前調研、網(wǎng)絡學習平臺課前預習、測試占10%,課中PPT匯報、上機試織占25%,課后作品上傳到網(wǎng)絡學習平臺由企業(yè)專家、教師、學生進行開放式評分占15%。(3)創(chuàng)新設計為布置主題,學生自己設計作品,占30%。考核方式改革后,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更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經(jīng)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工藝計算以及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在“瓦蘭杯”第八屆全國紡織服裝類職業(yè)院校學生紡織面料設計技能大賽上,我校學生獲得了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設計作品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在全國紡織服裝類職業(yè)院校學生針織時裝設計技能大賽的橫機編織工藝分賽項目上,我校學生獲得了三等獎。目前這些獲獎學生均從事毛衫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企業(yè)的認可。
[1] 張麗哲,李學佳.“針織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16,31(6):500-501.
[2] 梅碩,李金超,何建新,等.“針織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紡織服裝教育,2017,32(2):140-142.
2016年度全國紡織服裝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zwh-16041);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C254)
張永革(1967—),男,江蘇建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針織服裝面料開發(fā)及服裝工藝技術。E-mail:zhangyongge123@163.com
G712
A
2095-3860(2017)06-0490-02
姚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