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祥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
漢碑三品
文_王祥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
提起漢碑,一般都會想起隸書,用篆書勒碑的很罕見,《袁安碑》《袁敞碑》兩通漢碑,就是著名的漢篆碑刻。
袁安、袁敞父子為東漢一代名臣,《后漢書》有傳?!对脖分钡矫駠鴷r期才被人重新發(fā)現(xiàn)和記載。馬子云《碑帖鑒定》說:“(袁安)碑出土時間不詳,于明萬歷二十六年移至偃師西南新村牛王廟中,作為香案。因碑陽向下,故不知是碑。至1928年初,該廟改為辛村小學,石案仍置原處。1930年夏,一小學生臥其下乘涼時,發(fā)現(xiàn)案下面刻有文字,即告知村中人。一村民拓若干紙售出,才名聞全國,碑亦為人重視?!薄对脖窔埲北~及每行末一字?,F(xiàn)存碑高1.39米,寬0.73米。文共10行,每行15字。有穿孔在第五、六行之間?,F(xiàn)藏河南省博物館。1923年《袁敞碑》出土于偃師,出土時已斷缺。經(jīng)學者馬衡考證,始知為袁安之子袁敞的墓碑。碑上下皆殘損嚴重,僅存10行70余字?,F(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袁安碑》《袁敞碑》兩碑書寫風格如出一手,形制也大體相同。馬衡在《凡將齋金石論稿》中推測:“或因敞之葬同時并立此碑,亦未可知?!蔽艺J為也不一定。袁安死于公元92年,袁敞死于公元116年。兩碑由同一書手相隔24年分別書寫,是完全有可能的。況且,兩碑拓片效果有別,《袁敞碑》筆畫看起來刻制得更精致。
《袁安碑》碑文標點如下:
司徒公汝南女(汝)陽袁安召(邵)公,授《易》孟氏(缺)。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給事郎中。四(缺)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正月乙(缺)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缺)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缺)守。十五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缺)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缺)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碑文缺字,但無礙通讀,明白暢曉。因為這只是一份147字的簡歷。面對這通刻意簡潔的碑文,我陷入了思索:一個位極三公的人,碑制如此素樸,是世風如此還是個性使然?
還好,300年以后史學家范曄在《后漢書》中撰寫了《袁安傳》,為我們勾勒了《袁安碑》背后被隱去的人生形象。《袁安傳》載:“(袁安)祖父習孟易……安少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敬于鄉(xiāng)里?!薄懊弦住笔菨h代易學大師孟喜學派的簡稱。袁安從祖父那兒繼承了《易經(jīng)》的家學,可見他是一個有很高學養(yǎng)的人。一件逸事體現(xiàn)了他推己及人的道德思路?!皶r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自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安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死,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也?!?/p>
1. 袁安碑
袁安從管一萬戶以下的小縣陰平長開始,做過郡守、河南尹(即都城的行政長官),最后做到司徒(即宰相)。漢和帝10歲即位,竇太后垂簾聽政。當時外戚操權(quán)柄,橫行無忌。袁安與竇氏一門做了殊死的抗爭?!对矀鳌份d:“竇太后臨朝,后兄車騎將軍憲北擊匈奴。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詣朝堂,上書諫,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邀功萬里,非社稷之計。書連上則寢,宋由懼,遂不敢復署議,而諸卿稍自引止。唯安獨與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太后不聽,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竇憲既出,而弟衛(wèi)尉篤、執(zhí)金吾景,各專威權(quán)。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景又擅使乘驛,施檄緣邊諸郡,發(fā)突騎及善騎射有才力者……送詣景第。有司畏憚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擅發(fā)邊兵,驚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則承景檄,當伏誅。又奏司隸校尉河南尹阿附貴戚,無盡節(jié)之義,請免官案罪。并寢不報。憲景等日益橫,盡樹其親黨賓客于名都大郡,皆賦斂吏人,更相賄賂,其余州郡亦復望風從之。安與任隗舉奏諸二千石,又它所連及貶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边@場惡斗以袁安的勝利而告終,但袁安的精神已近崩潰?!鞍惨蕴熳佑兹酰馄萆脵?quán),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賴之。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后數(shù)月竇氏敗,帝始親萬機?!痹矝]有看到最后的勝利就死去了?!对脖窙]有一句功過的評價,沒有一句人生的感慨,冷靜得可怕。
2. 袁敞碑
《袁敞碑》因殘缺過多,就不錄碑文了。袁敞是袁安的第二子,他的事跡附在《袁安傳》后面,很短:“敞字叔平,少傳易經(jīng)教授,以父任為太子舍人,和帝時歷位將軍、大夫、侍中。出為東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祿勛。元初三年代劉愷為司空,明年坐子與尚書郎張俊交通,漏洩省中語,策免。敞廉勁,不阿權(quán)貴。失鄧氏旨,遂自殺?!痹▋鹤颖蝗怂阌嫺姘l(fā),罪名是泄漏朝廷機密,下獄問斬。父親牽連被罷官。偏又耿直,忤了皇太后的旨意,身為高官不能自保,索性自殺了。以這樣的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與父親袁安相比,可以看出父子二人在朝中的情勢已大不一樣了。最有意思的是,和兒子一道下獄的尚書郎張俊在獄中上書皇太后自訟,臨刑被太后馳騎傳詔免死。張俊感激涕零,再上書皇太后,書信堪稱經(jīng)典。奇文共賞,不容不錄,一切奴才,足資借鑒:“‘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廷尉鞠遣,歐刀在前,棺絮在后,魂魄飛揚,形容已枯。陛下圣澤,以臣嘗在近密,識臣狀貌,傷臣眼目,留心曲慮,特加偏覆,喪車復還,白骨更肉,披棺發(fā)槨,起見白日。天地父母能生臣俊,不能使臣俊當死復生。陛下徳過天地,恩重父母,誠非臣俊破碎骸骨、舉宗腐爛所報萬一。臣?。ㄇ簦┩揭?,不得上書,不勝去死就生,驚喜踴躍,觸冒拜章?!敃r皆哀其文。朝廷由此薄敞罪而隱其死,以三公禮葬之,復其官?!眳R報自己在臨刑前喪魂落魄的感受,把自己的屈辱升華成戲劇語言,奉獻給皇太后,極大地滿足了這位“總導演”既橫絕四海又垂恤臣民的權(quán)力榮耀感。袁敞也因此被赦免了罪責,但是人已經(jīng)沒了。
不知道在三公規(guī)格的葬禮上,袁敞的家人是怎樣的感受?!对ū纷詈蟮慕Y(jié)句是“(元初)四年四月戊申薨其辛酉葬”,和《袁安碑》句式相同。不管是光榮還是恥辱,碑文都有一樣的程式,人物評價都很冷靜。
《袁安碑》《袁敞碑》兩碑的書法是很有特色的。書體是小篆,但已不全按《說文》的寫法。馬衡說:“正作匹,閏作……并與六書不合。許叔重云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者,此類是也?!薄耙砸谑馈保涯康恼f得有點過,其實兩碑文字依然能看出自然演變的過程。兩碑書法極富裝飾美感,運筆質(zhì)樸沉穩(wěn),緩緩推進。結(jié)體借鑒了漢印文字的圖案化處理,筆勢經(jīng)過了方圓互見的形式美的梳理。好像書寫者只是為了美化一個祭典儀式,碑文內(nèi)容卻退到裝飾意義之后了。我驚訝,這與這兩通碑的精神氣質(zhì)極為吻合。
我感慨,真正好的東西,天不能死地難埋。袁安父子和這兩塊碑就是極好的例子.
3. 禮器碑(局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東巡。其間安排了一個重要的活動日程,就是祭祀孔廟行九拜之禮。在此期間,康熙為孔廟寫了《御制至圣先師孔子廟碑》《至圣先師孔子贊》《祭至圣先師孔子文》《重修闕里孔子廟碑》《闕里古檜賦》等多篇詩文。在《泉林記》中寫道:“朕被服至道,誦法孔子于詩書簡冊之中,羹墻載見,如聞其言論而接其聲容者,匪伊朝夕矣。嘗以不得一登闕里之堂,觀其車服禮器,山川風物,慨然至圣之音徽,每低回于中而不能自已?!辈还芎畏N動機,如此懇切的語言,都讓人驚訝。
在孔府,衍圣公孔毓圻獻出了家藏寶物以供御覽,計有:孔氏二十代族祖漢末北海相孔融所蓄雅琴一張,世代相守周朝青銅簠一執(zhí),王羲之《樂毅論》墨跡冊頁一本,北宋文與可山水畫卷一幅,宋拓《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墨刻一本,南宋劉松年畫《養(yǎng)正圖》手卷一軸。在游覽中,康熙問:漢碑存放在什么地方?似乎他更為關切。于是孔毓圻導引至奎文閣前,康熙仔細地觀賞了孔府的漢碑。其中一塊就是漢碑中的翹楚—《禮器碑》。
《禮器碑》全稱《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刻于曲阜。碑文記載了魯相韓敕尊崇孔子,為孔府修飾宅廟,添造車輿禮器,整治水流并且免除了孔子舅家顏氏與妻家亓官氏徭役的事跡。魯人為了感謝韓敕的德政,立碑刻銘,傳之久遠。
宋人注重收集金石文字,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分別記載了《禮器碑》。洪適的《隸釋》記錄了《禮器碑》銘文。此后,明代的都穆和梅鼎祚對《禮器碑》都有記錄和研究。到清代前期,記載《禮器碑》文最準確的當屬孔府呈上的當時面貌的《禮器碑》文。
《禮器碑》文字多有通假,而且雜以漢代流行的讖緯文字,比較晦澀難讀,好在基本上還可讀懂,釋文注釋部分在此省略。研究《禮器碑》書法的人則要下一番文字功夫。
《禮器碑》面世以后,其書法就為學者文人所激賞。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說:“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zhuǎn),纖逾植發(fā),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jié)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p>
清代王澍《虛舟題跋》:“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楊守敬《評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看碑帖首先是看字形,真草隸篆,顏柳歐趙,初學往往從此入手,因緣際會,各有所好。入了門就得看筆意、筆勢了,孫永澤所謂“筆法波拂俱存”,郭宗昌所謂“星流電轉(zhuǎn),纖逾植發(fā),尚未足形容”,王澍所謂“瘦勁如鐵,變化若龍”大致是從筆意、筆勢上來說的。書法最終是要看氣息的,正是在此,書法史進入了無法描述的人天之美,楊守敬所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說的就是此種境界。
4. 婁壽碑(局部)
有人說《禮器碑》是在不經(jīng)意的書寫中流露出美感,我是不同意這樣看的?!抖Y器碑》書法端莊、典雅,筆意修美、蘊藉,儒者風范,廟堂氣象,確是漢碑中的經(jīng)典之作。寫這樣的作品是要有精神向度的,是要有古典情懷的?!抖Y器碑》誕生在孔廟,與儒家文化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由此我想到了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結(jié)尾寫道:“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司馬遷寫下了這段經(jīng)典的贊語,也留下了一個史學家思想的背影?!抖Y器碑》留下了書法的經(jīng)典,但愿我們也有能力想象這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書寫者的身影。
《禮器碑》的美并不是唯一,但《禮器碑》的美應當能被領略。
在舊書攤上看到一本《婁壽碑》,吉林文史出版社影印真賞齋藏宋拓本。真賞齋是明代無錫收藏大家華夏的齋號。
《婁壽碑》影印本以前也曾見過,字跡不清,滿眼石花,故不甚在意。這次碰到,努力辨認了一下,碑文有“甘山林之杳靄”一句,何其古雅,心里一動,買了回家。題簽題跋又仔細地看了一回,把碑文內(nèi)容也捋得大致清楚。
此藏本有龔自珍一則題跋,評得簡明扼要:“此是宋拓孤本,又經(jīng)諸老輩鑒賞,其為人間墨寶何待擬議,但隸法非漢人最瑰瑋之制,其事其人亦與史家無大關系,故是賞鑒家物耳。嘉慶二十有四年,歲在己卯陽月,仁和龔自珍于吳門之宋松書屋?!饼徸哉洳艢獯螅跉獯?,眼里只有“最瑰瑋”的東西,這段題跋并不看重《婁壽碑》。我查了一下,嘉慶二十四年是公元1819年,龔自珍是年27歲,正是意氣風發(fā)的時候。三兩句話就把《婁壽碑》鑒定完畢,而且說得好,我舉雙手贊成。但是我開始喜歡《婁壽碑》了,為什么?也許正是因為它與史家沒有關系。
《婁壽碑》立于東漢熹平三年(174)。碑額篆文作“玄儒婁先生碑”,碑主婁壽史傳無名,大概也是名不出鄉(xiāng)里的鄉(xiāng)賢。碑文大致如下:
先生諱壽,字符考,南陽陰人也。祖父大常博士征朱爵司馬,親父安貧守賤,不可榮以祿。先生童孩多奇,岐嶷有志。捥發(fā)傳業(yè),好學不厭。不修廉隅,不飭小行。溫然而恭,慨然而義。善與人交,久而能敬。榮沮溺之耦耕,甘山林之杳靄。遁世無悶,恬佚凈漠。棲遲衡門,下學上達。有朋自遠,冕紳莘莘。朝夕講習,樂以忘憂??たh禮請,終不回顧。高位厚祿,固不動心。粗絺大布之衣,糲□蔬菜之食。蓬戶茅宇,桊樞罌牖。樂天知命,確乎其不可拔也。是以守道識真之主,高尚其事。鄉(xiāng)黨州鄰,□親愛懷。年七十有八,熹平三年正月甲子,不祿。國人乃相與論德處謚,刻石作銘。其詞曰:皇矣先生,懷德惟明。優(yōu)于春秋,玄默有成。知賤為貴,與世無爭。棲遲衡門,禮義滋醇。窮下不茍,知我者天。身歿聲鬯,千載作珍。綿之日月,與金石存。
從碑文上看,婁壽一生沒有事功,小時聰明,大了好學,是個有個性的儒生。我真想知道他怎么個“不修廉隅,不飭小行”,鄉(xiāng)親們肯定會津津樂道他的那些好笑的事,說完了大概會感慨,不是如此,他早就發(fā)達了。但正因為如此他還可愛。我很喜歡婁先生“榮沮溺之耦耕,甘山林之杳靄。遁世無悶,恬佚凈漠”的心態(tài),而且蓋棺論定,鄉(xiāng)親們認為他安貧樂道,“樂天知命,確乎其不可拔也”。這就不容易了。碑文說他是“守道識真之主”,“知賤為貴,與世無爭”,這在今天是很難理解的事,不爭哪有飯吃,哪能人前風光。所以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只會留在碑上,哪個內(nèi)心的金色池塘早已被歲月封存得黯淡無光?
《婁壽碑》最早是被歐陽修訪得,并帶領縣學生親去拜謁。又為保護起見,把碑遷到了乾德(今湖北光化)縣敕書樓下,又不知在什么時代亡佚了,只留下了這件模模糊糊的拓本。就是這件拓本現(xiàn)在也不見了,找不著了,只留下了印本。
我最早是從孫犁的書里知道《婁壽碑》的。孫犁《書衣文錄》有《婁壽碑》條:“余讀翁文恭日記,知其寶愛此碑,購得一本,然不能得其解。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燈下?!碑敶速M聲騫寫《古代碑帖鑒賞》說:“歷代評定甚高,楊守敬云:‘或以之比禮器、曹全,謂之三絕?!煲妥饎t稱其為‘漢隸第一’,或有所溢美?!边€是不得其解。
不得其解就不得其解吧,解得了又怎樣?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