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寧
今天,我們要在公園進行一次期盼已久的尋寶活動。
“我宣布,尋寶活動開始?!崩蠋熞宦暳钕?,同學們便立即開始行動。瞧,有的同學彎著腰、低著頭就近展開地毯式搜索,有的同學直奔自己認為寶物藏匿的地方,還有的同學則跑到公園的平面示意圖跟前去了——他們是要先做到胸有成竹呀?。ㄓ谩坝械摹本涫絹砼疟?,寫出同學們尋寶的場面)考慮到要尋的寶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我就把目標定在假山那一個個如耳朵樣的石頭洞里。(寫了同學后筆鋒一轉,寫“我”當時的具體行動,過渡自然)我剛跑過去把手伸進一個“耳朵”里,(用“耳朵”代替石頭洞,敘述生動)就見張芯瑜也跑過來了,她不由分說地把手伸進另一個“耳朵”里,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我摸到啦!”我興奮地叫著,激動地打開小紙卷,見上面寫著“火龍果”。哈哈,我回學校后可以領到一個火龍果啦?。ㄟ@里交代一筆很有必要,使讀者明白了“我”激動的原因。)
“我也摸到啦!我上面的是‘香蕉!”張芯瑜興高采烈地叫道。(與前面的“張芯瑜也跑過來了,她不由分說地把手伸進另一個‘耳朵里”相呼應。)
“老師不會把所有的寶都壓在這假山上的,我得見好就收?!蔽倚睦锵胫?,丟下繼續(xù)摸的張芯瑜,把紙條謹慎地裝進口袋,便揮師北上了。(“揮師北上”這么大的一個軍事術語用在這里,敘述的生動性一下子就有了,同時也透露出自己得意的心情。)
瞧,前面有個蘑菇型的垃圾箱。我眼前一亮:老師不是常說要把垃圾收集起來變廢為寶嗎?說不定這里面就有老師藏匿的“寶”呢!我揀起“探測器”——一根小木棍,沖到那“蘑菇”身邊就是一番“探測”。(把一根小木棍想象成探測器,增加了尋寶的趣味)結果,卻一無所獲。(與前文的興奮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感受到小作者內心的失落。)
正當我準備放棄時,一個飲料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顧不上臟了,(一個“顧不上”,寫出了“我”迫切的心情)拿起飲料瓶,擰開蓋子,嘻嘻,里面真有一張小紙卷呢!不過,待我打開后,上面卻什么也沒有寫。唉,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呀!
我賊心不死,(把“賊”字改為“寶”字更妙,達到圍繞題目、活用成語的效果)把紙條扔進垃圾箱,又繼續(xù)我的尋寶之旅……(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妙!)
這次尋寶,我雖然只尋到一個火龍果,但尋寶過程中的快樂和滿足卻遠遠大于火龍果本身,真的。(一個“真的”,看似多余,實則強調了體會的發(fā)自內心,也透出“我”的孩子氣。)
(指導老師:韓瀟羽)
總評
該習作的特色有三:一是點面結合,既寫大家的尋寶狀態(tài),又重點寫了“我”的尋寶過程,使這次尋寶活動給讀者留下了整體印象;二是詳略得當,小作者具體寫了自己在兩個地方的尋寶經歷,其他地方的尋寶經歷用一句“又繼續(xù)我的尋寶之旅”來代替;三是巧用心理描寫,在推動敘事發(fā)展的同時,又將整個尋寶過程串聯(lián)起來,使習作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