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虹+房霞+杜曉娟
一、大學貧困生簡述
大學貧困生,即大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一般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人民幣以下,其貧困類型多為低收入、純農戶、多病戶等。
與此同時,據(jù)教育部相關規(guī)定,高校每年都需要進行貧困生的相關認定工作,經過層層認定后的貧困大學生才有資格享受高校相關資助政策。
二、大學貧困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形成原因
多數(shù)大學貧困生堅持“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他們有著積極的生活與學習心態(tài),縱使有部分“灰色”時期,也可以通過自身調試而恢復良好的狀態(tài),因而少見心理健康問題。
而部分貧困大學生則主要由于自身家庭經濟困難,與其他同學在經濟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少數(shù)是潛在性的,其周圍的老師、同學甚至家長都難以發(fā)現(xiàn);而多數(shù)則是很容易可以發(fā)現(xiàn)的,如強烈的自卑意識、失落感、敏感的人際關系、孤獨感、迷茫的擇業(yè)心態(tài)、恐懼感等。另外,這一部分學生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還與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學習模式的轉變、家人施加的壓力、自身承受力弱、非貧困同學對其看法等有關。
1.強烈的自卑意識
自卑意識的產生多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自身家庭經濟拮據(jù),在一定程度上,“貧困生”的“標簽”也對此有一定的惡化作用;二是由于貧困生多來自農村甚至偏遠山區(qū),遠沒有城鎮(zhèn)學生所享受的教育資源豐富。
2.失落感
貧困大學生由于自身家庭經濟困難,在吃、穿、用等諸多方面都差于普通同學,加之部分同學不經意間的一句自認為無傷大雅的玩笑,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就會在其內心引發(fā)“驚濤駭浪”。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論是其自身所想還是為滿足父母的期望,多數(shù)貧困大學生都想獲得獎學金從而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他們在學習上往往多偏于內向而獨立,在中小學時期尚可應對簡單的成績要求,并憑借優(yōu)異成績獲得獎學金并不難。但進入大學階段后,由于大學教育奉行的是素質教育,獎學金不僅僅與學年成績直接掛鉤,還與綜合素質相關。而貧困大學生多來自農村或偏遠山區(qū),大學前的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的落后導致其知識面較為狹窄,綜合能力較低,有的貧困大學生就因為綜合素質拓展的成績不達標而錯失獎學金。部分貧困大學生可能會因此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自我否定,漸漸缺乏學習的能動力。
3.孤獨感
根據(jù)實際工作經驗,貧困生的心理較非貧困生更為脆弱,而大學貧困生最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期便是初入大學的這一段時間。由于身居異地,缺少熟悉的家人與朋友的陪伴,雖然有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可以和朋友親人聯(lián)系,卻總是少了陪伴的溫暖,而這往往是其產生孤獨感的第一時期。后期其由于自卑感、失落感等,不敢與同學交往而沒有朋友陪伴,更是大大加重了這類學生的孤獨感。而孤獨感往往又會引發(fā)深一層的心理問題,若不經調適,將會產生難以預計的后果,如抑郁癥等。
4.敏感的人際關系
這一心理問題的形成與孤獨感、自卑感、失落感的存在密不可分。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這部分貧困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和加入學生組織,往往自我封閉、交往面狹窄。而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若他們如此敏感,如一只蝸牛不愿伸出觸角探知新環(huán)境,就很難結交新朋友。
5.迷茫的擇業(yè)心態(tài)與恐懼感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就業(yè)成為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題。家人的期望、自身的家庭責任等令當今大學生為之擔憂,這些肩上還負擔著家庭經濟重擔的大學貧困生在擇業(yè)時候心理狀態(tài)較差。他們在進行職業(yè)選擇和人生規(guī)劃時,可用資源不足,且其不僅僅要考慮自己的發(fā)展,還要想到家庭的經濟問題,這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現(xiàn)實壓力。加之有些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片面,對社會感到不滿、失望,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對擇業(yè)也更加迷茫,對選錯了路所帶來的后果也愈加恐懼。
三、 應對方案
大學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的解決涉及貧困學生本人及其家人、非貧困生、大學輔導員、高校心理咨詢等多類群體。毋庸置疑,為了大學貧困生的健康成長以及高校貧困資助工作的更好開展,大學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界人士與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1.大學貧困生本人強化心理
對有心理問題的大學貧困生的各項解決方案的開展與實施都需要其本人的密切配合。這類學生需要做好自我心理的強化,只有其本人有意識和意愿做出相應改變,才能較好地解決問題。
2.聯(lián)系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大學貧困生的家人以弱化其家庭壓力
大學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諸多原因中,家人對學生過度強調家庭經濟困難或強調其家庭責任是導致大學貧困生心理壓力過大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對大學貧困生進行心理疏導時,不妨在征得學生同意后聯(lián)系學生家長,向其說明學生的情況,盡可能地取得家長的配合。
3.非貧困生的關愛與幫助
在大學生活中,與大學貧困生關系最為緊密的便是同學,對于班級的一些較為敏感的貧困生,非貧困生可以自行組織幫助團體,一對一或多對一(多:非貧困生)地在學習與生活中多關心這些同學,令其感受到同學的友愛,減輕其自卑感、孤獨感與失落感,并使之逐漸愿意與人交往。
4.學校
(1)完善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體系。學校應將專業(yè)心理咨詢與輔導和班級心理工作相結合。一方面,面對貧困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傾向,聘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并設立正式的心理咨詢辦公場所和專項經費,開設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在線服務或“心靈花開”疏導 電話,幫助大學貧困生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另一方面,持續(xù)性地在適宜的時間段開展自我心理調適專題講座或主題小班培訓,著重強調心理疏導方法與挫折對人的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尤其是貧困生對積極有效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的運用。
(2)大學輔導員可以通過直接與貧困學生不定期進行面對面的談話,了解該生的當前狀態(tài),也可通過貧困生室友與班委的談話間接了解某一貧困生當前的生活與學習情況,間接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并做好貧困生學習、生活和心理的動態(tài)記錄。此外,由于大學貧困生的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資助政策的名額的限制,會導致部分貧困生得到非其所期望的等級的國家助學金甚至得不到相關資助,輔導員需要在適當?shù)臅r間對相關學生做一定的心理疏導工作,闡明相關原因,安撫學生。
參考文獻:
[1]徐克選.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
[2]黃旭輝.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因與心理脫貧[J].技術監(jiān)督教育學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