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芳+王永斌
中國職業(yè)教育經過這些年的不斷探索和發(fā)展, 在深化教育的職業(yè)內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學生專業(yè)技術能力及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職業(yè)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不足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因此,在反思中前行,重視通識教育,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健康,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已逐漸成為職業(yè)院校的共識[1]。
為解決職業(yè)院校開展通識課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課程資源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落后等問題,網絡通識課程應運而生。網絡通識課程的開設,也促生了一個新的商業(yè)服務行業(yè)——網絡通識“代學”服務。
一、“代學”服務產生的原因
1.從課程資源本身分析
目前各職業(yè)院校所開設的網絡通識課程,多是通過各種方式,從課程供應商處購得。且不去分析此過程中的商業(yè)利益所造成的質量問題,僅從課程教學方式來看,幾乎所有的課程均采用相同的呈現模式:觀看視頻→解答題目→完成學習。這個教學過程基本借助教學視頻來實現,雖然在視頻中也會嵌入一些問答或考核方式,卻并沒有太多的改變。這導致部分課程資源缺乏教學設計的指導和支持,對教學過程也沒有足夠的研究,即使課程講授教師均是名師、大家,講授過程也足夠精彩,卻難以將學生帶入學習中來。一方面,課程資源的模式簡單,難以吸引學生學習;另一方面,這為“代學”服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從教師輔導情況進行分析
職業(yè)院校之所以引進網絡通識課程,從本質上來看,是因為其師資力量存在著較大的缺口,無法滿足通識課程教育的需求,這就導致網絡通識課程開設后,學校并沒有能力為課程配備足夠的指導教師,教學團隊更無從談起。而網絡通識課程的模式又決定了課程的講授教師不會也不可能參與教學過程中的輔導工作。這樣一來,網絡通識課程事實上成為了將課堂搬到網上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中缺少真正的師生交流,學習支持服務也往往停留在技術支持的層面,學生遇到問題難以求助,對學習的積極性自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從教學考核和反饋情況進行分析
目前的網絡通識課程教學實施的全部過程都在線上完成,無論是教學過程中的各類信息反饋,還是學生的成績評定,均依賴于網絡教學平臺。這導致反饋的信息多集中在學習主動性較高、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上,容易導致課程教師和管理人員出現“一切順利”的錯覺。而事實上,學生通過“代學”完成課程學習,利用“代考”通過課程考試并不困難。
4.從學生學習情況來分析
所有關于“代學”服務產生的原因,最終都指向學生。如果學生具有足夠的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即使其他方面條件不足,也不會出現找人“代學”的現象。然而,這個原因卻幾乎是一個“死結”。盡管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一直在進行改革,但高等教育“嚴進寬出”這一現實卻并未改變,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還很難改變。這就導致“等著畢業(yè)”“混到文憑就好”這樣的思想在大學生中屢見不鮮,于是,既能輕松獲得學分,又不要自己勞心費神的“代學”現象的出現也就不難接受了。
二、避免“代學”服務的路徑分析
“代學”服務依附網絡通識課程而發(fā)展,早已被各大院校和網絡通識課程供應商所關注,各大網絡通識課程提供商也嘗試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相關問題。
然而,技術并不是萬能的,現有的幾乎所有計算機技術手段對于真實環(huán)境下通過手動操作實現的網絡作弊行為,都是無效的。因此,防止“代學”作弊行為還應從管理和教學兩方面入手。
1.增加教學中的交互環(huán)節(jié)
目前的網絡通識課程教學視頻中往往會添加問題、作業(yè)等交互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內容固定、模式簡單,因此很容易通過軟件手段加以破解。如果內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環(huán)節(jié),如對講、視頻等,即使實際上雙方并不認識,但由于交互內容的隨機性變大,可以有效控制利用各種外掛軟件“掛機”學習的現象。而出于心理顧慮,學生找人“代學”課程也會更加慎重,對人工“代學”也會產生不小的抑制效果。
2.適當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通過適當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把在線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獲得的收獲和取得的成績拿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討論,能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實體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會使學生感受到網絡通識課程并不是“學不學只有自己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學生學習行為中的不良傾向,降低學生對尋找“代學”服務的熱情。當然, 由于通識教育的特殊性,翻轉課堂在設計上也應有別于一般課程,如減少學生的時間負擔,盡量避免大量的課程作 業(yè)[2],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目的。
3.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考核
線上考核,由于沒有監(jiān)督,根本無法明確參與考核的人員,導致學生代考、專業(yè)替考現象隨處可見。既然如此,不妨在正常進行線上考核的同時,增加線下考核的環(huán)節(jié)。在線下考核過程中,要合理設置線下考核的內容、形式和所占課程成績的比例,既要實現“學與未學”的區(qū)分,又不能將線上學習的成績棄之不顧。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讓那些想通過“代學”服務蒙混過關取得學分的學生無處遁形。
4.重視輔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輔導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專業(yè)背景和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能夠適應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要求,提升對網絡教學活動的掌控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輔導教師應做到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解答,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回應,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表揚,這樣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減少其在學習中出現倦怠的可能性。
三、結語
網絡通識課對解決目前職業(yè)院校通識教育資源匱乏這一棘手問題無疑是一劑良藥。但網絡通識課程并不是把課程的一切交給網絡。把教學作為商品,任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消費,這是對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是對學生的不公平。只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學習情況考核,才能將通識課程教育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學生修養(yǎng)和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褚清華.大學網絡通識課:問題及出路——以桂林某本科高校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5(22): 202-203.
[2]李瑞福,萬 昆.大學通識課程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以 《現代學習技術》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