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揮戈
(江蘇大學 文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一場“實、新、獨、誠”的學術盛會—“多學科視域下的魯迅文化遺產(chǎn)與精神傳承”學術研討會綜述
史揮戈
(江蘇大學 文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蘇大學文學院主辦了“多學科視閾下的魯迅文化遺產(chǎn)與精神傳承”學術研討會。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王錫榮、郜元寶以及蔣光慈研究專家吳騰凰、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樂融、青年學者劉云與來自全國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機構(gòu)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就魯迅的當代意義、性格與人格、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治學方法、魯迅傳記的寫作、魯迅翻譯研究、魯迅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與弘揚以及魯迅與新興版畫運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王錫榮教授在總結(jié)發(fā)言中以“實、新、獨、誠”四個字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討會。
多學科視閾;魯迅;文化遺產(chǎn);精神傳承
魯迅先生是20世紀的文化偉人,雖然已經(jīng)辭世80周年,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不同學科和視角切入,對魯迅有著無限的闡釋可能,從而能夠深入解讀魯迅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理解魯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卓越貢獻,從當代出發(fā)重新認識魯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意義及作用,對于我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大有裨益。21世紀以來,魯迅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并呈現(xiàn)全球化趨勢。為進一步加強學界切磋交流,推動魯迅研究的發(fā)展,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蘇大學文學院主辦了“多學科視閾下的魯迅文化遺產(chǎn)與精神傳承”學術研討會,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王錫榮、郜元寶,蔣光慈研究專家吳騰凰,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樂融,青年學者劉云等應邀參加了這次學術會議。三十余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機構(gòu)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江蘇大學副校長陳龍教授、文學院院長任曉霏教授與國內(nèi)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北京魯迅博物館陳漱渝研究館員分別致辭。研討會由江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喬芳副教授主持。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魯迅的當代意義、魯迅的性格與人格、魯迅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魯迅與新興版畫運動、魯迅的治學方法、魯迅傳記的寫作、魯迅的翻譯研究以及魯迅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與弘揚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陳漱渝、王錫榮、郜元寶、吳騰凰、樂融、劉云等在會上作了精彩的專題發(fā)言,其他學者進行了充分研討。在此,擇其要者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八十年來,對魯迅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今天究竟應該如何全面認識和評價魯迅,如何看待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21世紀魯迅研究的熱點話題。復旦大學文學院郜元寶教授以《漫說魯迅之“大”》 為題指出:1.魯迅不僅是中國新文學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文學史上的一流作家;2.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創(chuàng)作各體文學作品外,他還是杰出的中國文學史和小說史的開山者,眼光獨特的中國美術史研究者和美術批評與設計大師,偉大的翻譯家和卓越的中國語言文字改革探路者;3.新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魯迅不僅是天才的小說家,也是繼往開來的散文大師,他的十七本雜文集和散文詩集《野草》真正賡續(xù)了綿延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章之道。郜元寶教授提綱挈領的概述,引領學者們走進了魯迅立體而多彩的世界。
人們印象中的魯迅,在對待自己的論敵時總是橫眉冷對的。然而,《蔣光慈傳》[1]的作者吳騰凰研究員在《博大的胸懷—魯迅先生與蔣光慈》的報告中,從蔣光慈簡介、革命文學論爭中的魯迅先生與蔣光慈以及魯迅先生博大的胸懷三個方面作了探討。他介紹了蔣光慈與魯迅先生在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中圍攻與反圍攻的歷程,特別披露了蔣光慈在遭受極左路線迫害和國民黨查禁他的全部書籍后,貧病交加中去和魯迅先生交心,得到魯迅先生的溫暖的珍貴史料,顯示出魯迅先生的博大胸懷,讓人對于魯迅先生的“對于為了遠大的目的,并非因個人之利而攻擊我者,無論用怎樣的方法,我全都沒齒無怨言”[2]的態(tài)度有了真切的感受。
江蘇大學文學院卞新國副教授在《漫說魯迅之“深”》的發(fā)言中認為:魯迅自辛亥革命以后,思想已經(jīng)超越了近代啟蒙主義,并不熱衷于科學、民主、個性解放等。他在西方19世紀末的現(xiàn)代意識和東方古老的佛教思想影響下,對于社會人生的荒謬與不可知有著深刻的體察。他的人生進入深刻的迷惘。他對于不該走的路看得明明白白,而對于該走哪條路卻從無把握,所以勸導人們“萬不可做將來的夢”,即便是后期的魯迅也沒有真正走出這樣的困境。或許是因為民族危機和國難當頭,魯迅擱置了這樣形而上的哲學思考。魯迅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可以總結(jié)為:不樂觀、不頹廢、不盲從、不領路?!肮们易咦摺彼膫€字是對魯迅人生態(tài)度最濃縮的概括,這為我們多角度理解與評價魯迅提供了另一視角。
眾所周知,立傳難,而為魯迅立傳尤難。[3]魯迅先生集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于一身,留下了大量的著譯作品、書信和日記,以及同時代人的憶述資料,七十年多年來中外作者所撰寫的魯迅傳記已達五十部,但因時代條件的制約和作者立場的局限,尚不能盡如人意。在魯迅逝世八十周年之際,陳漱渝研究館員適時推出了《搏擊暗夜—魯迅傳》[4],將他潛心研究魯迅四十余年的新體悟和新發(fā)現(xiàn)付諸筆端,以嶄新的筆法和格調(diào)描繪魯迅的人生道路,受到讀者與評論界好評。在《我如何為魯迅立傳》的報告中,陳漱渝認為魯迅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有不平而不悲觀,??箲?zhàn)而亦自衛(wèi)”的戰(zhàn)斗史。革命有不同戰(zhàn)線,魯迅是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戰(zhàn)斗,他對革命有獨特理解,也有其獨特的戰(zhàn)斗方式。為了寫好魯迅傳,應處理好以下五方面關系:一是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關系;二是魯迅跟同時代人的關系;三是歷次論爭中魯迅與其論敵的關系;四是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關系; 五是真實性與文學性的關系。寫魯迅傳注意做到:一是盡可能從現(xiàn)存史料中擷取那些生動的細節(jié);二是竭盡綿力錘煉語言,使文字明白、曉暢、生動、傳神;三是講究敘述方式,避免平鋪直敘,并提出“只有跳出魯迅,才能逼近魯迅”的觀點。陳漱渝先生的魯迅傳寫作實踐給學者們以啟示,認真探索21世紀魯迅傳的寫作新路,不僅能推動對魯迅的研究,而且對整個中國現(xiàn)代作家傳記寫作以及傳記學的理論建設都將有所裨益。
在國際上,作家手稿研究已經(jīng)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魯迅手稿是一座有待整理開掘的富礦。2014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率先申報的“《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獲準立項,成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該項目的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王錫榮先生在會上作了《魯迅文化遺產(chǎn)的整理研究問題—重點聚焦手稿研究》的報告,他從魯迅手稿的現(xiàn)狀、魯迅手稿的保護、整理與研究簡史、我們正在做什么以及手稿研究遇到的問題等四個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討。著重介紹了正在進行的《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情況:調(diào)查、文本收集、整理(校勘、識讀)文本研究、手稿學研究與手稿學理論建設等,也介紹了手稿學研究遇到的問題以及對策,還展示了近年來臨摹加高技術偽造魯迅手稿的圖片,使與會學者更直觀地看到了魯迅手稿整理研究面臨的新問題。如何對卷帙浩繁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手稿進行整理研究,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手稿學,魯迅手稿全集的整理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與開端。
眾所周知,魯迅晚年非常推崇版畫,不遺余力地倡導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收藏了歐美、日本和蘇聯(lián)名家的版畫原作一千六百余幅。中國現(xiàn)代版畫的發(fā)展,是與魯迅的熱心提倡、積極支持、悉心培育分不開的。樂融研究館員的報告《魯迅與中國新興版畫》展示了大量珍貴圖片,從魯迅幼年的愛好、文學的需要、對新興木刻版畫的倡導、指導與推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魯迅先生在文學活動中始終將文學和美術相結(jié)合,對中國新興版畫傾注大量心血的原因進行了全面闡述。
本次會議上,青年學者的發(fā)言引起與會專家們的關注。上海外國語大學劉云博士的報告《魯迅治學方式的啟示—以〈中國小說史略〉為例》采用文化史的理論視角,具體分析了《中國小說史略》中晚清部分的文本選擇,指出魯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簡單之文史互證,而是一種融合了文學史與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為近代文學研究提供了經(jīng)典范式。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蔣永國副教授在《魯迅小說形象流變路線圖及其相關問題》的發(fā)言中,針對日本學者伊藤虎丸在研究魯迅時所使用的“個”的概念,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個”的概念在魯迅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中的演變規(guī)律,具體分為三個方面:第一,重新闡釋“個”的概念,為分析魯迅小說中中西文化之“個”的動態(tài)關系找到科學的理論基礎;第二,回歸魯迅的文學文本及其體現(xiàn)的精神結(jié)構(gòu),重在藝術層面分析中西之“個”在魯迅三部小說集中的整合和流變;第三,通過分析中西文化之“個”在魯迅小說中的流變,對魯迅的文化身份問題進行反思。[5]其獨到的眼光、理論的深度以及論述的邏輯性給與會者帶來了沖擊與啟發(fā)。
江蘇大學文學院任曉霏教授作了《從“立人”到“盜火者”—魯迅翻譯思想變化探究》的發(fā)言:從1903年開始翻譯《月界旅行》起,到1936年逝世前的譯作《死魂靈》,魯迅先生的文學活動始于翻譯,終于翻譯。魯迅先生的翻譯思想包括早期的“歸化”、中后期“歸化到異化”的轉(zhuǎn)變以及后來的“硬譯”和“寧信而不順”。魯迅早期的科幻小說譯作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考慮,不管對內(nèi)容還是對篇幅的編排都作了較大的改動;魯迅堅持讓漢語去適應外語的句法和結(jié)構(gòu),探索漢語的張力和漢語變形的極限,即所謂的“硬譯”;他還主張“寧信而不順”,即使在目的語中不易懂也不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語的“精悍”。從最初的“立人救國”到之后的“盜取外國的火,煮自己的肉”,魯迅的翻譯思想與時代密切緊扣,這為我們深入理解魯迅的翻譯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
魯迅先生一生重視扶植文學青年,在他影響下的幾個文學社團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然而唯獨由魯迅先生倡議籌劃并親自擔任盟主的未名社卻始終沒能得到充分研究。江蘇大學文學院史揮戈教授在《魯迅先生與未名社》的報告中,從魯迅與未名社的淵源、未名社研究的意義與未名社研究的現(xiàn)狀、期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她指出,未名社是以譯介外國文學為主、兼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進步的現(xiàn)代文學社團,在數(shù)以百計的文學社團中,以其“實地勞作,不尚叫囂”的作風,在文學革命運動中發(fā)揮了其他社團無法取代的巨大作用。[6]對魯迅先生擔任盟主的重要社團未名社,在文學史中往往幾十字帶過,或者語焉不詳,迄今為止,尚沒有一部未名社史出版問世,這凸顯了社團研究的不均衡、不圓滿。她呼吁魯迅研究專家尤其是年輕學者關注未名社研究,早日完成未名社史,以彌補現(xiàn)代文學社團研究中的一個缺憾。
另外,鎮(zhèn)江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裴偉作了《116年前的南京憤青:魯迅的第一個筆名“戛劍生”含意索解》的發(fā)言,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張懿紅教授從宗教角度切入研討魯迅的《批判與救贖》,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講師賈寶國談了對魯迅的“立人”思想的見解。揚州大學文學院張?zhí)脮淌?、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張曉琴等也都作了精彩發(fā)言。江蘇大學文學院的周渡副教授、徐光萍副教授、蔣傳紅博士等部分老師以及外國語學院的研究生、漢語言文學與漢語國際教育2014級的部分本科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學術研討會既有對魯迅的總體研究,也有對某一專題的研究,學者們切入的角度也豐富多彩,包括傳記寫作、思想、人物、社團、版畫、宗教、翻譯、小說、筆名等,關注范圍之廣,研究視閾之豐富,使與會者不僅思想上受到?jīng)_擊,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到了啟迪,呈現(xiàn)出魯迅研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機與活力。
閉幕式上,王錫榮教授在總結(jié)發(fā)言中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討會,歸納為四個字:實、新、獨、誠。實,體現(xiàn)在實在、切實,大家真是在做學問、做學術,對與魯迅先生有關的命題、問題作認真的探討。新,體現(xiàn)在研究視閾、成果新,是新氣息、新收獲,少學院氣。獨,獨立思考,角度獨特,論述題材與總體特色不是人云亦云。誠,體現(xiàn)在態(tài)度誠懇,誠心誠意地辦會、開會,11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會,年齡從“30后”到“80后”形成了學術梯隊,還有“90后”大學生、研究生的認真參會;學風誠懇,大家真誠地交流討論,這在今天的學術氣候下十分難得。最后,王錫榮先生建議結(jié)集出版會議論文,以彌補受研討會時間所限,有些學者的探討未能充分展開的缺憾,并指出,今后的魯迅研究應在廣度、深度和精度上繼續(xù)努力。
魯迅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魯迅研究不僅在中國早已成為一門顯學,在國際上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學科視閾下的魯迅文化遺產(chǎn)與精神傳承”學術研討會是魯迅研究的一次小結(jié),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1]吳騰凰. 蔣光慈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魯迅.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88.
[3]李林榮.“立傳難,為魯迅立傳尤難”—讀陳漱渝新撰魯迅傳[N].中華讀書報,2016-09-21(10).
[4]陳漱渝. 搏擊暗夜—魯迅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5]蔣永國.魯迅小說形象流變新論—從中西文化之“個”切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史揮戈. 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新論[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67-75.
(責任編輯:時 新)
A “Practical, New, Independent and Sincere” Academic Event:A Review of the Seminar of “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egacy Bas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SHI Huig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From January 6thto 8th, 2017, Liberal Arts School of Jiangsu University hosted the seminar of“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egacy Bas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hen Shuyu,Wang Xirong and Gao Yuanbao, who are experts of Lu Xun studies, Wu Tenghuang, an expert of Jiang Guangci studies, Le Rong, deputy director of Shanghai Lu Xun Memorial Hall, Liu Yun, a youth scholar,and over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ound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event. During the seminar, they discussed in depth such issues as Lu Xun’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ociety, research methods, biographic works about Lu Xun, studies of Lu Xun’s translated work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Xun and the new-type prints movement. Professor Wang Xirong thought highly of the seminar with the four words of “practical, new, independent and sincere” in his concluding speech.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u Xun;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ual legacy
I210
:A
:1008-7931(2017)04-0103-05
10.16217/j.cnki.szxbsk.2017.04.010
2017-04-08
史揮戈(1963—),女,山東濟南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史揮戈.一場“實、新、獨、誠 ”的學術盛會—“多學科視域下的魯迅文化遺產(chǎn)與精神傳承”學術研討會綜述[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4(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