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美
(安順市平壩區(qū)農業(yè)局 貴州 安順 561100)
直播油菜技術在水稻套種的研究
□楊加美
(安順市平壩區(qū)農業(yè)局 貴州 安順 5611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農業(yè)生產技術也和傳統(tǒng)的生產技術相差很多,傳統(tǒng)的農業(yè)講究的是人工種植,無論是種子還是化肥就是單一且傳統(tǒng)的,但是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技術,出現(xiàn)了越來越使用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本文以某區(qū)試驗田為例,對材料和播種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總結歸納出了直播油菜技術在水稻套種中的出苗率、生長情況、生育期以及經濟效益,以供相關專業(yè)人員參考或采納。
直播油菜技術;水稻套種;研究
1.1 實驗地點和品種
以貴州省某處試驗田為例,該試驗田占地面積約為678m2,并且該實驗田的地勢非常平坦,土質也是營養(yǎng)較為豐富的砂壤土,而供應該試驗田研究的油菜品種是黔油30號,編號為753,由于該試驗田土壤的肥力偏中等,所以排灌十分方便,非常適合作為試驗田進行研究。
1.2 實驗設計
在進行實驗之前要對其進行設計,設計分為五個處理:T1就是晚稻收貨之前是7d,而種子使用的則是肥料進行浸種,經過1h之后再將收貨前7h的水稻進行播種,剩下的播種方式以此類推,從而保證試驗田的實驗面積在30m2左右,實驗步驟要重復3次,每次播種的用量為3 755g/hm2。
1.3 水肥管理
水稻收獲之前要提前7h保證水田的濕潤度,并且要在水稻收獲7h之后進行第一次的總面積施肥,施肥的比例為(N:P2Q5:K2O=20:12:15),如果想保證土壤的養(yǎng)分,那就需要再加尿素和硼肥,施肥之后要噴灑除草藥和除蟲藥防止災害,并且在水稻收獲之后還要進行3次左右的清理水溝渠。
1.4 觀察記載方法
觀察記載方法主要可以分為隨機和觀察兩個方面,在觀察過程中可以在試驗田的每一個區(qū)域進行隨機抽查,通過對水稻的單株總葉數、葉痕數和最大葉進行分析,再根據這些指標得出一個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就是該區(qū)域試驗田的生長率和生長質量。除了抽查還有一點就是要進行觀察,要對水稻的出苗期、始花期、終花期和成熟期來進行觀察和記載。
1.5 數據處理和分析
水稻種子成熟之后,觀察人員要隨機抽查試驗田中的各個區(qū)域,調查每1個區(qū)域的水稻生產程度和水平,在抽查時最好選擇高度不平的10株水稻來進行觀察,從水稻的高度、分支位、每株水稻的果粒數進行整理和計算,整理出一個平均數,得出的這個平均數就是水稻最終收獲的水稻總產量。
2.1 出苗率
根據3個月的觀察可以得出,水稻收獲之后,油菜的成活率為41%,折合成活密度為368 291株/hm2,而在水稻收割之前7h播種的油菜要比在水稻收獲之前3h的油菜出苗率要低27%,這也就說明油菜花要在水稻收獲前3h進行播種。
2.2 生長情況
通過觀察還發(fā)現(xiàn)了水稻收獲之前3h播種的油菜長勢要比水稻收獲之前7h的油菜長勢要好,也就是說在進行套播油菜的種子用烯效唑處理之后能夠更好的生長,也就說油菜種子要在水稻收獲3h之前進行播種,并且還要用烯效唑浸泡套播油菜,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油菜更好的生長。
2.3 生育期
從觀察實驗中可以看出,雖然油菜播種的時間不一樣,但是最終的始花期、終花期和成熟期卻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油菜的器官分化和形成養(yǎng)分都是一個時期,而春天之后是油菜器官形成的時間,臨近冬天之前就是油菜為器官積累養(yǎng)分的時間,所以越早播種油菜,油菜的成長期就越長,時間越長其積累的養(yǎng)分就越多,從而使油菜花更好的為水稻提供更多的養(yǎng)分。
2.4 經濟性狀分析
水稻果粒飽滿程度直接影響著其經濟效益,所以在選擇播種方式時,一定要選擇油菜播種時間長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水稻的養(yǎng)分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提升水稻的產量,提升農業(yè)產品的經濟效益。通過實驗可以看出油菜經過烯效唑浸泡過的種子,在播種時會更好的生長和吸取養(yǎng)分,經濟形狀可以分辨的很明朗。
傳統(tǒng)的水稻播種方式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農作物日漸增長的需求,所以必須要對農作物的播種方式和生產方式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國農業(yè)領域的整體發(fā)展水平。
[1]譚太龍,賀慧,官春云.水稻套種直播油菜技術研究[J].作物研究,2014,01(23):143-146.
[2]王世林,吳和生,周群喜.機插水稻套直播油菜生產技術初探[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3,02(33):143-145.
[3]吳士平.稻田套種直播油菜技術[J].專業(yè)戶,2014,12 (35):122-123.
1004-7026(2017)06-0061-01
S565.4;S51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