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運科+李垣璋
摘 要: 明末文學(xué)家何白的《游滄浪亭記》融記述、描寫、抒情、思辨于一體,為后人了解均州滄浪亭留下了寶貴資料。結(jié)合其他詩文的描述,均州滄浪的建筑布局,主要分為滄浪亭、真武殿、文昌閣三大建筑群,也反映了以滄浪亭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真武殿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玉峰庵、金塔銀塔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之間的共存融合?!队螠胬送び洝分斜磉_的“復(fù)請為滄浪主人”的滄浪愿望,與他后半生隱居家鄉(xiāng)田園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均州滄浪;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隱逸思想
中圖分類號: G127;I207.6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7)01-0041-04
明末文學(xué)家何白(1562-1642)是浙江溫州樂清人,字無咎,自稱丹邱生,晚年又號鶴溪老漁。其一生歷經(jīng)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六朝,前半生為了生活出外四處游幕,44歲后返鄉(xiāng)隱居,以山林田園為伴,以書畫詩酒為樂,人稱“布衣詩人”、“山中宰相”。晚年手定刊印《汲古堂集》,并有《汲古堂續(xù)集》抄本流傳。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春,何白應(yīng)好友馮元成縣令之招,到鄖城縣署作客。同年夏又應(yīng)李洞南、沈華石兩位縣令之邀,于竹山、竹溪、房縣等處游歷近月。此段經(jīng)歷在《汲古堂集》中留有游記《游武當(dāng)山記》、《游滄浪亭記》、《竹山竹溪房縣游記》三篇,詩歌《麇城道中作,時客馮元成大參鄖陽署中,出游武當(dāng)山》、《登玉冕廟,下臨滄浪亭》、《見道傍醮碑偶作》、《玉虛巖》等近十首,皆為以前研究鄖陽、武當(dāng)詩文者所忽略。
《游武當(dāng)山記》全篇5766字,《游滄浪亭記》844字,《竹山竹溪房縣游記》828字,記述其游覽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具有比較珍貴的藝術(shù)和史料價值。尤其是《游滄浪亭記》,由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guān)于均州滄浪亭的詩歌相對多一點,而文賦很少,以前只見到賦記等十篇左右,其中明代王世貞《滄浪濯纓賦》一篇;《均州志》(康熙十二年)收錄四篇,即明代周脫野《滄浪賦》、清代鐘岳靈《滄浪賦》、清代沈冠《游滄浪賦(有序)》、清代朱錦幖《登滄浪望太岳賦》;《續(xù)輯均州志》(光緒十年)收錄三篇,即明代陳詔《新修滄浪東山記碑》、清代鐘岳靈《滄浪記》、清代張道南《滄浪亭記》,《續(xù)修大岳太和山志》(民國十一年)收錄兩篇,即清代李月《擬重修滄浪亭序》、清代賈篤本《重修滄浪亭碑記》。而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這篇何白撰寫的《游滄浪亭記》融記述、描寫、抒情、思辨于一體,為后人了解復(fù)建均州滄浪亭留下了寶貴資料。
一、均州滄浪的建筑布局
均州滄浪亭古建筑群因丹江口水庫蓄水,已于20世紀60年代沒入水中。當(dāng)時條件有限,留下的照片很少,現(xiàn)在能看到的主要有兩張:一張由一支俄國考察團拍攝于1874年,現(xiàn)藏于巴西國家圖書館;一張大約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由均縣人王鈞的后人保存,在1965年送給十堰攝影家陳天翔收藏。另上述十一篇文章中,關(guān)于滄浪亭古建筑群布局的記述,比較具體一點的是明代陳詔的《新修滄浪東山記碑》(簡稱《新修》)、明代何白的《游滄浪亭記》(簡稱《游記》)和清代賈篤本的《重修滄浪亭碑記》(簡稱《重修》)三篇。賈篤本《重修》中記載的:“有亭巍然臨江,足供登覽。亭后為真武殿,殿后為文昌閣”。但賈篤本記述比較簡略,實際建筑物并不只滄浪亭、真武殿、文昌閣三座。
明代陳詔的《新修》主要記述了北極殿(即真武殿)建筑群:“中建正殿三楹,額曰“北極殿”。左右各翼殿三楹,前□頂二楹,山門三楹,門側(cè)各碑亭一。又前則豎石為坊,額曰“玉冕晴云”?!酢鹾箝?,兩傍亦稱之,額曰‘滄浪精舍。又以探奇搜勝必登□履□,窮其目力而后已,乃依山阜復(fù)作□□□□□□覽極”。明代何白的《游記》則記述比較具體:“斗折而上數(shù)百武為滄浪亭……后再折為玄覽亭。從亭右折而南,趿級而上為玉峰庵,庵據(jù)玉冕之半……陳酒脯,飲庵后太和精舍?!比恼孪嗷φ眨容^完整地反映了滄浪亭古建筑群的建筑布局。
1.臨江的滄浪亭古建筑群
三篇文章都寫到了滄浪亭,清代賈篤本《重修》還記載了兩座小塔:“崖端各建小塔一,塔以金、銀名之?!苯鹚?、銀塔今留存有照片為證。民俗文化網(wǎng)在轉(zhuǎn)載袁正洪、邢方貴、王永國、胡繼南諸先生文章《屈原會在秦國漢水鄖陽投江嗎?——報告文學(xué)〈屈原:魂兮歸來〉質(zhì)疑之一》時,附上了丹江口市滄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永國提供的金塔近景照,并介紹道“均州滄浪亭左右兩邊建有金塔、銀塔,此照片為滄浪亭左邊的石雕金塔,高約兩米,與右側(cè)的銀塔,組成雙塔。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淹沒于丹江口水庫之中?!盵1]
另外,根據(jù)明代何白的《游記》記載,和滄浪亭相鄰的還有玄覽亭一座:“斗折而上數(shù)百武為滄浪亭……后再折為玄覽亭?!?/p>
2.居中的真武殿建筑群
明代陳詔的《新修》記道:“中建正殿三楹,額曰‘北極殿”;清代賈篤本《重修》中記道“亭后為真武殿”。武當(dāng)山供奉的主神玄武神,為上古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真宗時封為“真武靈應(yīng)真君”,元成宗封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朱棣自稱得真武相助,稱帝后加封真武為“北極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因此,北極殿、真武殿都是供奉玄武之殿。
根據(jù)明代陳詔的《新修》的記載,真武殿(北極殿)建筑群還包括左右翼殿各一座、“□頂”一座、山門一座、碑亭兩座、額書“玉冕晴云”石坊一座。
3.后面的文昌閣建筑群
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兩張滄浪亭老照片中,真武殿后面都建有一座閣樓,清代賈篤本《重修》記道“殿后為文昌閣”。明代陳詔的《新修》中也寫道:“又以探奇搜勝必登□履□,窮其目力而后已,乃依山阜復(fù)作□□□□□□覽極”。雖然“復(fù)作”之建筑因文字磨滅已不知,但根據(jù)“探奇搜勝必登□履□,窮其目力而后已”這句話的意思(前半句磨滅的文字補充后應(yīng)為“登高履險”),可以推斷出該建筑必是登高遠眺之閣樓。
除了上述建筑外,均州滄浪古建筑群還有兩種建筑,即明代陳詔《新修》中記載的“滄浪精舍”,明代何白《游記》中記載的“玉峰庵”,和庵后“太和精舍”。原武當(dāng)山古建筑研究所張華鵬先生在著作《水下均州文明》的《滄浪亭》一文中描述到:“滄浪亭,位于漢江東岸陡崖邊上的一個小山溝里,溝口海拔131.30米,溝腦海拔161.90米,最高處海拔181.50米。溝口為滄浪亭,亭后為三間大式硬山綠琉璃瓦屋面大殿,大殿后溝腦為憑虛亭,再后為一座小石坊,山上有玉峰庵和悟真庵相鄰,今成遺址。滄浪亭南山傍為大門,有曲徑小道盤山蹬達江水,來往需乘舟?!睆埾壬闹械摹按蟮睢笨隙ㄊ恰罢嫖涞睢?,“憑虛亭”和“文昌閣”很可能是不同時期建于同一位置的兩座建筑物,在有些關(guān)于均州滄浪亭的詩歌中,也寫到了憑虛亭。玉峰庵是和悟真庵相鄰的。現(xiàn)在,玉峰庵、悟真庵、滄浪精舍、太和精舍究竟是幾座建筑物還需進一步研究,具體位置在上述幾篇文章中記載得似乎不大一致,而幾百年間均州滄浪亭幾經(jīng)廢建,不同年代建筑物也會有所不同,這都還有待更多資料來證實。
綜上所述,均州滄浪古建筑群總體上分為滄浪亭、真武殿、文昌閣三大部分,其中滄浪亭部分包括滄浪亭、玄覽亭各一座,金塔、銀塔各一座;真武殿建筑群包括大殿一座、翼殿兩座、“□頂”一座、山門一座、碑亭兩座、石坊一座;文昌閣建筑群包括文昌閣一座。另外還有玉峰庵、悟真庵各一座,滄浪精舍(或太和精舍)一座。建筑類型非常豐富。
二、均州滄浪的建筑文化
均州滄浪建筑群圍繞滄浪亭、真武殿和文昌閣,修建了大小十多座建筑物,有亭、殿、閣、塔、庵、精舍、碑亭、山門、石坊等類型,反映了儒釋道不同文化類型的融合。
1.以滄浪亭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在中國建筑史上,“亭”從最早用來守衛(wèi)政權(quán)和疆土的軍事建筑,逐漸演變?yōu)橐环N普通的民用單體建筑,尤其是從隋唐五代開始,“亭”的觀景功能不多。我國名亭很多,蘇州滄浪亭自北宋蘇舜欽修建后,已成為滄浪文化的標(biāo)志,均州滄浪亭則少有人知。蘇州滄浪亭是私家園林建筑,均州滄浪亭則是戶外山水風(fēng)景建筑。
滄浪亭因滄浪歌而名;滄浪歌也稱孺子歌(即兒歌),因滄浪水而作。滄浪文化的核心是滄浪歌,它因孔子、屈原而流傳雋永。最早記載“滄浪水”的文獻是儒家經(jīng)典《尚書·禹貢》:“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薄渡袝芬彩俏覈钤绲纳⑽目偧?/p>
何白在《游記》開篇即言:“滄浪亭在均陽之東,后負玉峰,前臨漢水,古《孺子歌》濯纓處?!弊钤缬涊d《孺子歌》(《滄浪歌》)的文獻是春秋時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骸∽勇犞?!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焙伟组_篇即點明滄浪亭的由來。
當(dāng)游完滄浪亭乘船返回時,“之中流,煙際漁舠,鳴榔相答,復(fù)謂大夫曰:‘今之漁父非昔之孺子耶,何久之不托于音也?予乃扣舷倚和滄浪之歌,歌曰:‘漢之廣兮,豈撓而濁,誰為為之,匪揚匪漉。漢之廣兮,豈汰而清,誰為為之,匪激匪澄。毋塵而纓也,毋泥而足也,大白若辱兮,又何之濯為!”此段和《楚辭》、《詩經(jīng)》相關(guān)。“今之漁父”則出自屈原《楚辭》的《漁父》篇。該篇在敘述屈原流放途中遇一漁夫,向漁夫表明自己寧愿犧牲也不同流合污的堅定信念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作者渡至漢水中流又“扣舷倚和滄浪之歌”,所和之辭明顯與《詩經(jīng)》中描寫漢水的《漢廣》篇相似,該篇寫一位樵夫路遇一位即將出嫁的漢水游女,卻“不可求思”,于是詩中反復(fù)吟誦“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何白在和辭中融合了漢水《孺子歌》(《滄浪歌》)和《詩經(jīng)》中《漢廣》的意蘊,構(gòu)思精妙,表達了自己人生的失意之情。
以滄浪亭為典型承載物的滄浪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何白的《游滄浪亭記》和數(shù)十篇歷代描寫均州滄浪的詩文,充分反映了那些仕途受挫或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在精神和思想上的自我平和解脫,展現(xiàn)了滄浪文化千百年來廣受世人推崇的積極意義。
2.以真武殿為代表的道教文化
均州古城位于距武當(dāng)山七十公里外的漢水滄浪邊,是道教傳說中的真武大帝降生地,從水路去武當(dāng)山朝圣的人們,都要在此下船沿陸路上山。明代永樂皇帝大修武當(dāng)時,在均州城內(nèi)建有號稱武當(dāng)九宮之首的“靜樂宮”,規(guī)模宏大,其面積占到均州城的一半之多。
宋元明時期,隨著對真武神信奉的提升,各地紛紛修建真武廟。“檢讀宋元明清時期的方志、文集、筆記及相關(guān)文獻,縱觀宋元明三朝真武廟的分布,考察其歷史的沿革性及其逐步形成的祭祀和崇奉真武的區(qū)域,則武當(dāng)山、南京(宋代建康)、北京,實際上成為這一時期的三個中心。”[2]均州武當(dāng)山地區(qū)作為真武神的“發(fā)祥地”,和明代大修武當(dāng)這一國家工程所在地,真武祠、真武廟、真武殿更是密集?!办o樂宮早在明永樂年間敕置正六品提點道官管理各宮觀。靜樂宮還管理鄰近的廟宇:禹王廟、三義廟、北泰山廟、泰山廟、滄浪亭、觀音閣、玉皇閣、臥云亭等,甚至遠在180千米外的襄陽城南的真武廟也歸靜樂宮管領(lǐng)?!盵3]因此,均州滄浪除了滄浪亭,還專門修建真武殿(北極殿)供奉真武大帝正是道教文化的反映和展示。武當(dāng)山各大宮觀都建有真武殿或玄帝殿。
文昌閣是道教為祭祀文昌帝君,保一方文風(fēng)昌盛而建的建筑。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明、清官府都曾通令天下學(xué)校奉祀文昌神。道教的文昌和儒教的孔子,成為天下士人的精神主宰,每逢科舉考試之年,士人無不膜拜祈禱。
3.以玉峰庵、金塔銀塔為代表的佛教文化
何白《游記》中記載的玉峰庵和張華鵬記載的玉峰庵、悟真庵,應(yīng)該都是佛教小寺廟。庵,古代最初是指一種小草屋,即“結(jié)草為庵”。根據(jù)《漢語大字典》的解釋,后來還有兩個意思,一是文人書齋,如“老學(xué)庵”、“影梅庵”;二是僧尼奉佛的小寺廟,尤指尼姑居住的小廟,如尼姑庵。建在戶外滄浪亭的,很可能是后者。
滄浪亭前的金塔和銀塔,也帶有佛教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并沒有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佛教建筑,但后來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了世俗世界,尤其明清時期,塔與堪輿學(xué)結(jié)合,民間興建了大量的風(fēng)水塔,用以鎮(zhèn)山、鎮(zhèn)水、鎮(zhèn)邪、點綴山水、彌補地形等。均州滄浪亭位于漢江之畔的半山腰,亭前臨水的金塔和銀塔就是風(fēng)水塔,既有鎮(zhèn)水作用,也有點綴山水風(fēng)景的作用。
何白《游記》記載了飲酒的“太和精舍”,陳詔釋,“精舍”一是指道士、僧人修煉居住之所,二是指學(xué)舍、書齋?!熬帷币话闶侨?、釋、道人物用來躲避世俗喧囂,追求清凈玄遠的讀書、修煉、養(yǎng)生之地,更多層面上是一種“精神圣地”,大多位于林壑幽深、風(fēng)景優(yōu)雅、遠離市井處。因此,“精舍”往往融合了儒釋道的文化精神?!皶蔷彡愒O(shè)中不可或缺的、最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可以說無書不成其為精舍?!盵4]
另外,“太和精舍”中的“太和”一詞,是典型的道教詞語。武當(dāng)山古名“太和山”。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敕封武當(dāng)山為“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為“大岳太和宮”。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和表現(xiàn)形式,是指宇宙萬物最高層次的和諧。
三、何白的滄浪情懷
何白在《游記》中寫自己“謁武當(dāng)還,再宿靜樂”,仍“意怏怏不自得”,“冀一濯滄浪以少紆其懷”,并向州大夫“復(fù)請為滄浪主人”。登上滄浪亭后,“下瞰大江”,“亦超然一曠觀也”。后大夫過來,一起“陳酒脯,飲庵后太和精舍”,“俯仰吟嘯,觴爵交錯,頹然自放”,“左右之人爭竊觀,不知誰為太守也”。歸途告大夫“得為竟日之游,衎衎然樂也”,并“扣舷倚和滄浪之歌”。最后“登岸舍舟,一笑而別”。
何白的均州滄浪之游,從“詰旦出城”,到“日暝下山”,從“意怏怏不自得”到“衎衎然樂也”,從渡江、登亭、賞景,到飲酒、和歌、一笑而別,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
從何白的生平經(jīng)歷來看,早年他曾為生活四處奔走,依人作幕。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春,應(yīng)馮元成縣令之招,到鄖城縣署作客,除了游覽武當(dāng)山、滄浪亭,還應(yīng)邀到竹山、竹溪、房縣等處游歷近月。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又應(yīng)鄭昆巖之請,到陜北榆林住了一年左右。從陜北歸來后,何白便不再外出,學(xué)陶淵明,在老家城西南郊的渚浦東村所修筑的“山雨閣”隱居,過著簡樸的隱居田園生活,以詩書畫自娛。
他除了在《游滄浪亭記》中表達了“復(fù)請為滄浪主人”的愿望,在他的一些詩作中也抒發(fā)了他的滄浪情懷。他晚年手定的《汲古堂集》中,直接寫到“滄浪”的詩歌就有十二首,分別是五言古體二首、七言古體四首、七言律體四首、五言排律體二首。
其中寫滄浪亭的一首,即《登玉冕廟,下臨滄浪亭》,后兩句為“何事楚人工寫怨,只看風(fēng)物易生哀。叢叢菊蕊傷心放,鼓枻滄浪又一回”,觸景生哀。另有一首《黃洋田舍坐雨》寫于從鄖陽到武當(dāng)途中(《游武當(dāng)山記》有記載),描寫了在黃洋岡遇雨“息駕古田舍”的所見所感,寫到“滄浪”的詩句為“甕牖面江麓,釣石回滄浪。泉響應(yīng)林竹,美蔭交園?!?,觸景思鄉(xiāng):“感此愧形役,眷焉懷舊鄉(xiāng)”。
還有十首寫到“滄浪”,有的是對滄浪閑逸生活的向往,如“予本滄浪叟,放跡邊城隅”(《華陰道中,答粵西督府楊濟寰先生見寄》)、“山愛主人長在門,主人愛山不出戶……咸池九奏天籟合,滄浪一曲煙江深……愿將太古調(diào)六韺,坐挽淳風(fēng)回四?!保ā独铑K疚膶W(xué)太古堂歌》)、“寧親況近苦寒月,應(yīng)念家園久離別。倘憶滄浪舊釣游,夢落冰壸湖上雪”(《送陳君吁北上,并簡其尊人良父丈》)、“阿誰獨坐弄釣船,釣竿遠拂滄浪天”(《三溪釣叟圖歌贈陳入素文學(xué)》)、“卻笑雕蟲為長物,看來野馬是浮名。五湖煙月能賒客,醉和滄浪且濯纓”(《酌酒與友人》)、“紫芝白石且歸去,吾亦滄浪歌濯纓”(《池河》)、“達命機堪息,尊生物可忘。晚來歌此曲,歸思滿滄浪”(《巢縣阻雨,寄宿牛山道院,晚眺焦湖,因憶故山草堂,三十二韻》)。
有的是對清逸之景的描寫,也是作者滄浪情懷的流露,如“掬滄浪兮浣塵纓,擷紫芝兮出巖戶”(《同朱在明、張邦粹、王季中宿仙巖清暉樓,曉起尋梅雨潭、雷門、龍須瀑,憩休糧、伏虎二庵,登絕頂望海上諸山作》)、“大羅一柱障東南,鳥道盤紆不可探。翠壁別開千佛嶺,滄浪遙注百花潭”(《春日王邦彥偕伯氏邦瞻,攜尊招同王明元、張吉思泛舟游雙溪寺,寺在大羅山麓,中有百花潭、石佛嶺諸勝,晚復(fù)移具流觴潭上得詩四首》)、“道秘窺玄牝(公好黃老家言),機閑下白鷗。滄浪孺子曲,云月庾公樓”(《公楚人也。三宰劇邑,以文選左遷武林別駕,晉南北部郎,尋備兵溫處》)。
何白后半生思想發(fā)生了大的變化,從前半生的外出四處游幕轉(zhuǎn)為在家鄉(xiāng)隱居田園,與他的均州滄浪之游,也應(yīng)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 《屈原:魂兮歸來》之疑:屈原會在秦國漢水鄖陽投江嗎?[EB/OL].http://www.mswhw.cn/news/20160731960.shtml.
[2] 周曉薇.宋元明時期真武廟的地域分布中心及其歷史因素[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3):48.
[3] 張華鵬,張富明.均州城概貌[J].鄖陽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9(4):24.
[4] 孫彥.精舍考[J].江海學(xué)刊,2007(2):119.
Travels on Canglang in the State of Junzhou by Litterateur HE Bai from Wen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TIAN Yun-kei, LI Yuan-zhang
Abstract: Travels on Canglang Pavilion by Litterateur HE Ba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mbines marration,description,expression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one,leaving the valuable data for future genera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Canglang pavilion.In combination with generat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Canglang pavilion.In coblination with other poems description,architecture layout of Canglang pavilion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Canglang Pavilion,Zhenwu temple,Wenchang Pavilion;it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existence of the Canglang Pavil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oist culture,Yufeng temple and Jinyin Tower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uddhism.Wish to be master of Canglang expressed in Travels on Canglang Pavil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ife and pastoral seclusion in his hometown.
Key words: Canglang in the State of Junzhou;Confucian culture;Taoist culture;Buddhist culture;reclusive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