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舒全,衣永紅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大連116600
高校思政課“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途徑研究
萬舒全,衣永紅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大連1166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改革與創(chuàng)新,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能夠進一步豐富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式、師生關系阻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通過促進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構建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信仰踐行等途徑,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
高校思政課;認知體系;信仰體系;轉化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改革與創(chuàng)新,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特別是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以來,通過學者們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研究和理解,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與教材體系的不同,本質上在于教學體系是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服務的,而教材體系更多地關注于教材知識的傳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涉及的教學環(huán)境更為具體復雜,教學難題更多,而且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要說服學生,讓學生接受,并轉化為學生的信念和品德,因此難度更大。[1]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更高的要求,是要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可以說,“信仰體系”是教學體系的更高層次。但是學術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途徑的探討還非常少,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認識、理解和定位上的偏差,而導致的教學方法運用上的不合理。一些教師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僅看作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教學過程主要采用灌輸?shù)姆椒?,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只是滿足記住知識要點,能夠通過期末的試卷考試就可以,而對于學生是否在內心真正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實踐中是否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不會過多關注??梢钥闯?,這種基于“認知體系”而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也無法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對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堅定信念,堅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人、建設人和發(fā)展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它的落腳點。[2]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要改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為大學生在未來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過去以“認知體系”為核心建構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無法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實現(xiàn)從“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創(chuàng)新其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信仰體系”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體系能夠真正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這種教學方法體系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核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僅僅采用教師單向灌輸?shù)姆绞剑歉雨P注與學生的互動溝通,教學也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同時要努力營造大學生情感的共鳴和培養(yǎng)大學生行為意志的堅定。這是一種同時關注學生知、情、意的教學方法體系,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能夠進一步豐富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推動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在實踐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阻礙轉化
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采取理論灌輸?shù)姆椒ǎ@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看作是客體,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在實際工作中,有的理論家和教育者習慣把自己放在絕對權威的地位,把受教育者當成不會說話的“物”,很少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特點和實際需要。[3]在這一理念下,教育過程成了主體對客體的單向灌輸。理論灌輸?shù)哪康氖窃黾訉W生的知識,豐富學生的視野,但對學生是否真正認可知識、是否在行為中貫徹知識不做過多地關注。就是說,主客二分的教育實踐更多地是作用于學生的知,而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通常是忽略的。對于高校思政課來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最終的結果是使大學生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在灌輸理念的指導下,以理論認知為目標,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講解,是很難培養(yǎng)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可見,傳統(tǒng)教學模式阻礙了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
(二)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阻礙轉化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教學評價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對于增強教師教學效果和改進學生學習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一套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都很強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持續(xù)有效改革的重要手段。[4]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是考試和考查兩種??荚嚪绞绞峭ㄟ^期末試卷閉卷考試的形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考查方式不采取閉卷考試,主要通過學生提交課程論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不管是考試還是考查,它們都是單一的考核方式,都只是對于學生知識理解和認知水平的檢驗,而對于學生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還沒有加以重視,還沒有成為考核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政課的本質是信仰教育,知識教育是為信仰教育服務的,是實現(xiàn)信仰教育的手段。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最多只能檢驗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而對于學生是否內心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是否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卻無能為力。同時這種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強化了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思政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
(三)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阻礙轉化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認可教師的道德品質和學識,學生才會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尊重教師、尊重教育、尊重知識,這些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樹立起教師的權威性。但是伴隨時代的發(fā)展,今天的大學生已經(jīng)是90后一代,這一代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與以往的大學生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大體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廣泛滲透、父母親人過度寵愛的環(huán)境下,這些條件就決定了90后大學生一些基本的價值傾向。要想讓90后大學生接受新的思想理論,通過樹立教師權威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是很難奏效的,必須通過與90后大學生平等的對話,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才能使90后大學生真正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如果只是通過樹立權威、主客二分,在教師與學生不平等地位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只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抵制心理,學生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是很難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和思想的。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由于其思想性、理論性、抽象性和政治性的特點,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在今天更是會阻礙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大學生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因此影響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
(一)促進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tǒng)一
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將傳統(tǒng)單一的理論灌輸教學形式,轉變成能夠為培養(yǎng)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學體系。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更要思考如何作用于情感和意志。教師就必須重新安排和建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活動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講授,又有通過教學情境的安排來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環(huán)節(jié),更有實踐教學活動對學生意志的培養(yǎng)。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同時關注學生的知、情、意,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培養(yǎng)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種教學模式十分重視教學內容與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因為信仰不僅是對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注入。信仰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具有“自覺”的信仰需求。[5]因此,能否激發(fā)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信情感將具有決定性意義。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教學工具和實踐教學的機會,采取為學生所喜愛的方式開展教學,更好地呈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者的奮斗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由此激發(fā)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培養(yǎng)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
高校思政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的建構,來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信仰體系”的實現(xiàn)。基于“信仰體系”的評價方式應該是既有對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考核,又有對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考核,而且這種考核應該是動態(tài)的、長期的和綜合的。傳統(tǒng)的單一考試考查方式已經(jīng)不適合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必須要對其進行超越。這里說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不是說要取消考試和考查的評價方式,而是說不能僅僅依靠考試和考核的方式,原有的考試考查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測試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但是同時要加大對學生平時表現(xiàn)情況的考核。要想了解到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就要與學生輔導員充分地溝通合作,把學生在學校各項活動中的表現(xiàn)也列為考核的內容,由學生輔導員給出一定的分值,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依據(jù)。而且關于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反饋,也會反過來促進教師改善其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三)構建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構建起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是主客二分的關系,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絕對的權威,這種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嚴重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阻礙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要建構起教師學生平等的新型關系,變主體與客體關系為主體與主體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平等溝通,進而達成共識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要充分地互動,讓學生感受到真正地被教師作為平等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克服傳統(tǒng)師生關系所造成的抵觸心理,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信仰踐行
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最終是指向大學生行為的。信仰的形成也同樣離不開實踐,加強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信仰踐行,是培養(yǎng)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方法。高校校園文化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載體和重要途徑。[6]通過豐富多彩的馬克思主義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加以結合;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這些馬克思主義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受到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熏陶,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建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像唱紅歌、革命詩詞比賽、紀念紅軍長征活動、校園革命文化展覽等形式都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義,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信仰踐行也要注意采取受大學生歡迎的方式進行,要多采用具有現(xiàn)代元素的方式,這樣更有利于被大學生所接受,進而能夠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課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
[1]陳秉公.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規(guī)律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
[2]李忠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幾點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3]孔國慶.略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灌輸?shù)拇髮W生合目的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4]舒永久.對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
[5]姜琳琳,李興華.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
[6]金文斌.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6).
(責任編輯:武亮)
2017-02-06
G641
A
萬舒全(1980-),男,遼寧阜新人,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衣永紅(1979-),女,黑龍江大慶人,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教改項目“基于‘信仰體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LNZYJG2015001)階段性成果;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思政專項)“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15ASZ002)階段性成果;2014年度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思政專項)“以PBL教學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L14BSZ0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