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中共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的寫作
      ——以2005-2016年中央黨校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為例

      2017-04-13 02:49:22王明科
      三晉基層治理 2017年2期
      關鍵詞:博士論文史料選題

      王明科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試論中共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的寫作
      ——以2005-2016年中央黨校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為例

      王明科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中共黨史學科博士論文,從研究與寫作視角看,在選題內容、概要寫作、研究方法、框架結構、史料搜集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整體上體現(xiàn)出研究視野開闊、研究方法多樣、研究態(tài)度嚴謹端正等典型特征。本文以2005-2016年中央黨校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為例,對其進行概括性總結,以期為黨史學科教學、論文寫作等相關研究提供裨益,并為更好地開展黨史研究提供了一定啟示。

      中共黨史;寫作研究;博士論文

      近年來,中共黨史學科博士論文成果豐碩,以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為例,從2005年至2016年,共培養(yǎng)博士生90余人,指導撰寫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博士論文。筆者以這些博士論文為主要資料①,擬從選題傾向、概要寫法、研究方法、框架架構、史料搜集、寫作風格等幾個方面就博士論文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一、關于選題內容

      (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對象研究

      以某一特定歷史時段的特定事件研究為選題。特定時期往往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如建黨之初、土地革命時期、延安時期、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等;特定事件則是從某個角度切入,一般是官方修史中表述不夠充分或研究、闡述不夠詳細的歷史事件,諸如微觀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生活、宣傳、組織等方面。比如劉艷的《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的出國(境)考察研究》(2015)②,特定階段是“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特定問題是“出國(境)考察”。這樣的選題時間跨度相對較小,史料整理相對集中,在研究和寫作時整體上容易把握。但也可能遇到史料搜集不易,問題論述較難展開,宏觀視角欠缺等問題。

      (二)對特定對象的縱向考察研究

      對黨的歷史上某一特定問題、特定對象作縱向地、全程全面性地考察,以厘清問題產生、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脈絡,從中得出有益于問題解決或制度建設方面的結論。比如,孫明增的《中國共產黨的入黨條件變遷研究》(2016),就是以“入黨條件”為特定對象,從建黨之初開始梳理研究,總結概括分析入黨條件在各個歷史階段、同一歷史階段的不同地區(qū)(國統(tǒng)區(qū)和根據(jù)地)的發(fā)展、變化脈絡,分析原因,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這樣的選題優(yōu)點在于具有大歷史觀的脈絡感,可以呈現(xiàn)特定對象或問題的全貌。但由于選題的時間跨度較大,也可能會導致整體不好把握;另外,由于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變化情況不同,史料豐富程度也不同,容易造成論文內容中有重有輕現(xiàn)象明顯等。

      (三)對某一具體歷史活動或載體的考察研究

      深入到某一具體活動或載體中,挖掘其展開的前因后果,細化和深化對具體事件、活動、載體的歷史細節(jié)的把握、認識和分析。比如研究某一次重要會議,研究某一本重要的歷史刊物,研究馬克思主義書籍傳播與閱讀等,反映了黨史研究由宏大敘事轉向微觀考察的一種傾向,主題與時空,特別是空間都更為微觀。比如,王廣峰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研究》(2016),以1979年的第四屆文代會為研究對象,考察和研究了會議的緣起、過程、爭論、影響、意義等內容。另外,此類選題還包括個案研究類,即就某一重大黨史事件的微觀實踐進行考察,以作為對這一重大黨史事件的補充研究,刷新對于重大黨史事件的認識,充分展現(xiàn)重大黨史事件的歷史多面相。比如,馬龍虎的《壽張“大躍進”運動研究》(2007)、張健的《山東省齊河縣四清運動研究》(2008)、謝敬《新鄉(xiāng)市反右派運動研究》(2008)等,均是通過研究上層政策與底層實踐的互動關系,揭示歷史活動中以往不被關注的一些歷史細節(jié),豐富對于歷史活動演變規(guī)律的認識。這類選題優(yōu)點在于撰寫時便于把握,焦點集中,但同時也需要有充足的史料支撐。

      (四)對黨史人物的研究

      博士論文中對黨史人物的研究,受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功力、博士論文的容量等因素所限,較難從全面的人物分析角度展開。一般主要是從黨史人物的某個角度切入,側重研究黨史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等。比如,湯哲的《習仲勛地方施政實踐及思想研究》,主要以習仲勛在陜甘邊區(qū)、西北局和廣東省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地方領導工作經(jīng)歷為研究對象,梳理習仲勛地方施政實踐及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從而深化了對這一重要黨史人物的研究,同時還拓展了地方施政研究的視野[1]。陳莉莉的《龔育之與中共黨史研究》(2009)選取龔育之從事黨史研究的歷程(1978-2007)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梳理了龔育之對黨史研究的貢獻,視角獨特。另外,還有朱樹彬的《毛澤東個人崇拜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2007)、高天鼎的《胡耀邦與新時期平反冤假錯案研究》(2015)等,也體現(xiàn)了此類選題的基本特征。

      另外,從選題內容看,還有以研究綜述為選題方向的博士論文,比如,陳建坡的《“文化大革命”史研究30年述評》(2009),以“文革史研究”為研究對象,對30年的文革史研究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從博士論文寫作看,視角也頗為獨特。

      總體分析,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的選題傾向受三個方面因素影響較多:一是受到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的影響較多。比如,黨史專家李君如在“協(xié)商民主”方面研究較多,他的學生,則分別以《基于中國特色視域的基層協(xié)商民主研究》(李旭臣,2014)和《協(xié)商民主化解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研究》(趙祥彬,2015)為選題撰寫博士論文。二是受博士生本人的工作或生活經(jīng)歷影響較多。有的在選題時,特意從工作和黨史研究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選擇研究內容,比如:劉永彪讀博時任南京高新區(qū)管委會副主任,其博士論文《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基因工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的探究》(2006),就選取了與自己工作范圍相近的“高新區(qū)發(fā)展”作為研究對象。還有的受工作或生活地域影響較多,比如,張修成(2007屆)長期在山東威海工作,其博士論文《1978年以來中國信訪工作研究——以山東威海為個案》,便與其工作地域關聯(lián)性大,在搜集史料、深挖細節(ji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便利性。三是受博士生的碩士階段的研究領域影響較多。有的博士生的論文題目是在碩士生的研究基礎上拓展、深化而成的,比如,成林萍(2011屆)的《毛澤東民主政治思想及實踐研究》,其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在碩士研究生階段研究了“毛澤東晚年民主政治思想”,有了一定的前期積累。當然,博士論文的選題傾向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興趣因素,也是影響博士生選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研究者對自己的選題不感興趣,是不可能完成高質量的博士論文的。同時,博士論文選題的最終確定,也常常是各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關于概要(提要、摘要等)寫作

      概要是博士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論文核心觀點、主要內容的高度精煉概括,是便于讀者提綱挈領地了解論文核心思想的一把“鑰匙”。筆者通過對研究樣本的分析,總結出概要的兩種寫作模式:一是按照論文的框架結構,逐章概述核心內容和觀點;二是以宏觀角度,概述整篇論文的核心思想,不分章節(jié)。

      第一種模式優(yōu)點在于脈絡清晰,因為全文的章節(jié)結構本就十分條理,因此以此提煉的概要內容,實際就是論文內容的縮寫。但這種寫法容易將讀者引入作者的框架思維,而不能夠準確深刻地把握論文的要義,也就是說,過于清晰地脈絡反而沖淡了論文核心思想的表現(xiàn)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關鍵點;而且,這種模式容易使概要粗淺化,缺少學理性和學術性韻味。比如,安娜的《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全國黨代會報告研究》(2014),在“論文摘要”部分即提到“論文共分引言、正文、結語三部分。正文分為五章。”然后逐一介紹引言和各章節(jié)內容,層次清晰,一目了然,但略顯重點不夠突出,缺少對論文最核心論點和創(chuàng)新點、重點的精煉概括和總結。

      第二種模式則是完全從選題角度出發(fā),高度概括全文核心思想,夾敘夾議,不面面俱到,重在突出重點內容和關鍵思想,學理性與學術性較強,但把握起來較難,需要極強的概括和敘述能力。比如,湯哲的《習仲勛地方施政實踐及思想研究》的概要部分,以地理位置為脈絡,按照“點—區(qū)—面—圈”進行梳理分類,“點”是指陜甘邊區(qū)根據(jù)地,因為它曾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區(qū)”是指習仲勛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先后任職陜甘邊區(qū)關中分區(qū)、綏德分區(qū)區(qū)委書記;“面”是指習仲勛任職西北局,成為獨當一面的地方要員,“圈”是指習仲勛任職廣東,成為構建“改革開放圈”的元勛。

      當然,概要沒有固定的寫作模式,也不能簡單地以模式來判斷概要寫法的優(yōu)劣。采取何種模式更為科學規(guī)范,主要應依據(jù)論文的選題內容,目標定位都是為了呈現(xiàn)論文的核心思想和要義。

      三、關于研究方法

      黨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在研究中不斷深化拓展的問題。這一現(xiàn)狀反映在博士論文寫作中,表現(xiàn)為研究方法闡述多樣化、多名稱化、多類型化等特征。筆者對研究樣本作了定量分析③,具體如下:

      首先,論文均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理論研究和闡述的,有近1/3的論文明確注明堅持唯物史觀,堅持唯物辯證法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有的還對唯物辯證法進行了簡要闡述,特別是結合論文內容及方法使用進行了闡述。比如,金興偉的《1940年后的東北抗聯(lián)研究》,首先提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并結合論文內容進行分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在學術研究中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東北抗聯(lián)后期斗爭史研究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fā),從各種歷史現(xiàn)象中分析,得出客觀的結論,避免用個人感情色彩進行主觀判斷?!盵2]

      其次,就具體方法而言,使用較多的主要是:

      1.多學科綜合研究法(跨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即在進行相關黨史問題研究時,引入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相關原理進行輔助分析,以期達到更好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諶玉梅的《延安中央黨校的整風運動探討》運用了政治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作者認為這種方法“既可提升本論文的學術價值,也可增強論文的可讀性”[3]。再比如,周震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大學研究》,也運用了學科交叉法,作者認為:“革命大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個黨史論題,還涉及到教育理論和教育史,是一個跨學科題目。跨學科研究革命大學,可以對其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研究,擺脫以往黨史研究給人的呆板印象,并增加受眾范圍,提高學術成果的影響面。”[4]

      2.文獻史料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相關文獻,并通過對文獻進行解讀從而形成科學認識的方法。任何一種歷史研究,都首先需要以占有豐富、可靠的文獻資料為基本前提。比如,湯哲的《習仲勛地方施政實踐及思想研究》中,首要方法就是運用文獻分析法。“關于習仲勛地方施政的專門性論述并不多,大都散見于報告、文章、指示的字里行間,并體現(xiàn)在中央或地方文件、相關黨史人物的論集以及其它有關黨的文獻之中。通過查閱這些文獻資料,對有關的材料進行思維整合和理論抽象,探究習仲勛地方施政的原旨和概貌,從而梳理出習仲勛理政思想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歷史軌跡?!?/p>

      3.歷史研究法。黨史學科的研究離不開對其歷史情況的梳理。歷史分析方法就通過探索歷史現(xiàn)象,遵循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性,以考察過去,分析教訓、得出經(jīng)驗,從而解釋和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即使是理論的發(fā)展也不是單一的、間斷的,而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比如,劉偉的《1988年中國“物價闖關”研究》就采用了歷史研究的方法,“運用歷史方法來闡述中國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價格體制改革的成敗得失和理論是非,闡述中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過渡中價格體制改革的嬗變沿革,重點探索1988年中國“物價闖關”的時代背景、歷史過程和經(jīng)驗教訓。”[5]

      4.比較研究法。馬克思曾說:“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鑰匙?!盵6]比較研究法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通過比較的方式,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確定事物之間的異同的一種方法。包括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宏觀比較與微觀比較,還有關聯(lián)比較等。彭學寶的《建國初期中共肅清外國在華文化勢力研究》中提到:“對具有可比性的歷史個案進行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可以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如將建國初期中共肅清外國在華文化勢力與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反文化侵略’政策進行比較,可以更好地理解國共在文化事業(yè)改造方面的局限性與徹底性。”[7]

      5.宏大敘事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實證研究法)。比如,諶玉梅在《延安中央黨校的整風運動探討》中認為“‘延安中央黨校的整風運動’這一選題,較為微觀。這就要求從延安整風運動中抽離出延安中央黨校,是一個宏大敘事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課題。本課題首先要透視延安整風運動的整個歷史大背景,然后擬以中央黨校作個案分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p>

      6.統(tǒng)計分析法。有的選題根據(jù)內容需要,采取了定量分析的統(tǒng)計分析法。統(tǒng)計分析法可以為論文研究提供一種比較準確、有說服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姜長青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經(jīng)濟調整研究》(2006),由于涉及經(jīng)濟史方面的內容,作者查閱和利用了《中國經(jīng)濟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等中的大量數(shù)據(jù),并繪制了一些表格,力求用事實和數(shù)字來說明問題。

      7.社會調查法。結合選題開展多種形式的調查,即問卷調查、實地調查等,獲取一手資料的方法。比如,劉永彪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基因工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的探究》(2006)就采取了這種方法,作者利用自己在南京高新區(qū)工作的機會,率團訪問考察了印度的班加魯爾和韓國的大德科技城等國際著名的高科技園區(qū),國內有名的數(shù)十家高新區(qū),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獲取第一手資料,使論文具有說服力和生命力。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博士論文中還列出了一些其他方法,比如系統(tǒng)分析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概念分析法、古今中外法、因果分析法、心態(tài)史學法、社會史學法等等??傊?,一篇博士論文運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據(jù)選題內容確定。質量較高的博士論文在闡述方法時,一般將方法闡釋與內容分析結合在一起,證明方法與論文分析之間的關系,避免方法羅列,與內容脫節(jié)。

      四、關于論文的框架結構

      黨史學科博士論文在對研究對象作深入研究和闡述時,必然需要一定的框架結構作支撐,框架結構中要解決好的主要問題是時間架構與理論分析架構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對研究樣本的分析,總結出兩種常用的框架結構:

      第一,總框架以歷史時間為階段劃分、歸納和總結,而每一部分按階段的特征或多面相展開,以便于進行理論闡釋。比如,蔣積偉的《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首先對1949-1976年的中國傳統(tǒng)救災工作進行了回顧,然后按照“1978-1989”,“1989-1998”,“1998以來”三個時間段劃分為三章,在每一章中分別進行歷史考察和理論闡釋,最后一章對選題內容進行理論總闡釋。[8]這種架構層次清晰,便于史論結合,是黨史學科博士論文較為常用的框架結構。

      第二,總框架以選題內容的多面相展開,或以理論分析的多層次展開,在每一部分中,按歷史時間脈絡進行總結梳理或穿插歷史事實。比如侯松濤的《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2006),由于研究對象時間跨度不大,因此,在架構框架時,采取了以理論層次分析為主線的架構方式,按照抗美援朝運動與中國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抗美援朝運動中的宣傳動員、訴苦運動、行動動員、組織動員分別設章立論,在每章節(jié)中穿插歷史事實。

      總得看來,博士論文的框架結構如何設置,主要依據(jù)論文的選題決定。時間跨度較大的歷史考察型選題,必然要依據(jù)時間階段來架構論文框架,以展現(xiàn)研究對象發(fā)展的整體性規(guī)律,但是在撰寫時,需要處理好史與論相結合的問題,否則可能落入膚淺的窠臼。其實,不管以何種框架結構展開論述,博士論文的關鍵還是在于史與論的結合,功力體現(xiàn)在如何把“立論”與“史料”結合起來,用史料完美支撐作者論點,給人以明晰的歷史認識和歷史感悟。因為歷史不可能完全被還原,企圖在博士論文中還原歷史更不是寫作的初衷,明白了這一點,可以為我們架構論文框架提供標準參考。

      五、關于史料

      史料是黨史學科博士論文寫作的基礎,沒有史料作支撐,再好的選題都難以深入研究和論證,也就沒有寫作的可能性。通過對博士論文的分析來看,注重史料搜集和整理的特點十分顯著,史料使用呈現(xiàn)豐富性、多層次和多類型性等特征。

      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

      1.基本文獻資料(文件、文集、年譜和回憶錄)。主要包括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各類專題文獻匯編集以及主要領導人的選集、文選、文集、傳記、年譜、回憶錄等。這些歷史文獻,構成了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研究的基礎史料。該類資料作為基礎性資料,提供了宏觀視野和高層決策視角,便于作者厘清研究對象的宏大敘事背景,為深入分析研究奠定基礎。博士論文中,大都在參考文獻的第一部分,列出使用借鑒過的基本文獻資料。當然,按照不同的選題內容,與選題相關的一些史料匯編集也應作為該論文的基本文獻資料,比如研究組織路線問題,那么中央組織部牽頭編寫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就必然要列入基本文獻資料范疇。

      2.報刊資料。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而昨天的新聞則成為今天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來源。大量報刊資料以其生動記載歷史事件,直觀描述歷史舊聞的顯著特征,成為黨史研究重要的史料來源。博士論文中,也大量使用了報刊資料。比如馬永輝的《1949—1966年蘇北農村集市貿易變遷》(2005),就大量使用了《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新華月報》、《新青年》、《群眾》、《紅旗》、《大公報》等報刊資料。陳亞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2005)則大量運用了《解放》周刊、《讀書生活》、《新世紀》、《國民周刊》、《認識月刊》、《讀書月報》、《文化建設》等刊物資料。報刊資料的優(yōu)點在于其形成與歷史過程中,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歷史的面貌,為接近歷史真實提供一種可能性,而缺點在于資料分散,不夠集中,片段化、碎片化明顯,不可能十分系統(tǒng),因此,研究者在使用時需要下一番整理匯總提煉的功夫。

      3.檔案資料。學術研究始終秉持開新理念,而黨史研究的“開新”常常以新史料為基礎。博士論文在撰寫前,必須首先就選題涉及問題或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解,梳理學術史脈絡,做學術研究綜述,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拓展、推進或創(chuàng)新。一般情況下,提出新觀點對博士生來說難度較大,博士生們往往在挖掘新史料、拓展研究面相或深度上下功夫,因此,查閱檔案資料便成為必不可少的搜尋史料方法。比如,楊帆的《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群眾工作研究(1927.10-1930.02)》(2015),就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深入永新縣、寧崗縣、遂川縣、茶陵縣等多個縣的檔案館,查閱、登記、摘抄了數(shù)百份檔案資料。當然,檔案資料的運用目前還是相對困難的,一方面,檔案資料散落在不同的檔案館中,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查詢共享系統(tǒng),在搜集的過程中,完全依賴研究者個人的判斷查找;另一方面,部分檔案尚未公開,研究者無法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也無法引用到論文中作為史料支撐。

      4.口述史料。研究者結合選題,尋找歷史的親歷者,甚至歷史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訪談,以其對歷史過程的回憶記載作為史料支撐,這不僅是史料搜集的過程,也是黨史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博士論文中有個別論文使用了口述史料,比如,張健在寫作博士論文《山東省齊河縣四清運動研究》時,就訪談了部分參加運動的當事人,通過對他們的訪談,從運動參與者的角度審視和解讀那段歷史,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對這些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有重要的史料學價值。如在涉及“四清運動前村干部為什么對地主有所照顧”這一問題時,一個經(jīng)歷者就談到:“人跟人之間,那時候跟現(xiàn)在一樣,也沒大有什么差別。當時地主本身階級成份不好,為了不受氣,很多時候都盡量巴結干部。人心都是肉長的,鄰里街坊,人家對你好,你總不能處處為難人家吧?”[9]這就為研究者認識和分析當時的歷史現(xiàn)狀提供了一種更為貼近歷史真實的視角。再比如,陳莉莉在寫作博士論文《龔育之與中共黨史研究》時,就采訪了龔育之生前的好友、同事、門生和助手,了解了龔育之在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和細節(jié),在日常生活中講到的某些問題和看法,從而為研究提供了大量輔助的史料。同時,通過訪談,也能從更多的視角了解了龔育之的學術人生,有助于作者對選題研究更好地把握。

      5.地方志資料。地方志資料也是黨史學科史料的重要來源。比如,馬永輝的《1949—1966年蘇北農村集市貿易變遷》(2005)中注明,其首要的史料來源是“地方志、縣志”,這些史志大都公開出版,查找較為容易,但發(fā)行范圍很小。再比如,全津在撰寫博士論文《當代江西計劃生育歷史研究》(2014)時,將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江西省人口志》列為研究現(xiàn)狀中的首要成果,并認真分析了這一地方專題史志的優(yōu)點和不足,為將選題研究推向深入奠定了基礎。

      除以上類別的史料外,網(wǎng)絡史料也越來越受到博士研究生的重視,一些可信度較高的網(wǎng)站提供的資料甚至直接被撰寫者引用。由此引發(fā)的關于網(wǎng)絡史料的甄別與利用問題,也將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六、評價

      通過對2005年以來中央黨校黨史學科博士論文的分析,可以總結概括出黨史學科學術研究應當具備的規(guī)范觀念、思維模式、知識儲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方法技巧等,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堅持正確立場和導向。黨史研究是一門具有鮮明黨性的科學,承擔著政治和學術雙重使命,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又弘揚科學精神。近年來,伴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出現(xiàn),黨史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一些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的作品和聲音。但中央黨校黨史學科博士生在研究中,均注重堅持黨史研究的正確立場,以兩個歷史決議為基本依據(jù),以“資政育人”為基本遵循,既求歷史之“實”,又求歷史之“是”,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謹遵學術研究規(guī)范,雖然在研究水平、能力及成果深度、高度上仍有不足,但在研究立場和導向上,展現(xiàn)了學術新生力量的辨別力與堅定性。

      二是研究視野開闊。從選題時間跨度看,博士論文選題內容涵蓋了黨史中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從選題的內容看,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眾多層面,有宏觀研究,也有微觀的、個案的研究,也有宏觀與個案相結合的研究。從史料選取看,已經(jīng)涉及到了黨史研究中目前所能運用到的所有層面的史料資源,雖然在有些資源的利用方面,如國外檔案資料、口述資料等方面,利用力度和深度仍顯不夠,但史料使用的基本意識已經(jīng)體現(xiàn)。

      三是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與拓展。既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論,又根據(jù)具體選題內容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除運用黨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外,注重學習、借鑒和運用國內歷史學研究中出現(xiàn)的心態(tài)史學、計量史學、文化史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注重多學科、多角度分析和研究歷史問題,綜合運用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人文學科的方法和概念分析具體歷史問題,拓展了黨史研究的方法視野,豐富了黨史研究的路徑選擇。

      另外,鑒于博士研究生的學術積淀和學術功底仍有欠缺,因此,博士論文整體也存在需要進一步深化、提高的問題,比如,有的論文對選題的研究深度不夠;研究中對國外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及綜述較弱;研究中回答關鍵問題的精品成果還不夠多,對一些黨史、黨建研究中的重點、熱點問題的跟進研究還不夠及時等。

      注釋:

      ①筆者通過中國知網(wǎng)、讀秀學位論文庫查詢下載,檔案館查詢,向作者本人借取等多種方式,共搜集整理中央黨校黨史專業(yè)2005-2016年形成的相關博士論文文本(包括電子版和紙質文本)共計94篇。

      ②本文所涉及的論文均為中共中央黨校2005-2016年黨史專業(yè)博士論文。凡未直接引用論文原文的,均未在本文的參考文獻中列出,而是在文中直接標明論文作者、題名及形成年份,以便查閱核對。

      ③筆者對94篇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定量分析,其中,明確寫明研究方法的有75篇,其余19篇未明確寫明論文使用了何種“研究方法”。在明確寫明研究方法的論文中,表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或表示堅持唯物史觀的有25篇;表示運用多學科綜合研究法的35篇,運用文獻研究法的33篇,運用歷史研究法的31篇,運用比較研究法的27篇,運用宏大敘事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法)的27篇,運用統(tǒng)計分析法的14篇。

      [1]湯 哲.習仲勛地方施政實踐及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2]金興偉.1940年后的東北抗聯(lián)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3]諶玉梅.延安中央黨校的整風運動探討[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4.

      [4]周 震.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大學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

      [5]劉 偉.1988年中國“物價闖關”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1.

      [7]彭學寶.建國初期中共肅清外國在華文化勢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

      [8]蔣積偉.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9.

      [9]張 健.山東省齊河縣四清運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責任編輯:毋 斌

      D23

      A

      1674-1676(2017)02-0021-06

      王明科(1979-),男,山東諸城人,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曲阜師范大學組織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黨建。

      猜你喜歡
      博士論文史料選題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談詩詞的選題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例談數(shù)據(jù)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博士論文寫鹵雞肉不??茖W
      铅山县| 介休市| 米脂县| 湖州市| 克山县| 米脂县| 邯郸市| 安远县| 浮梁县| 政和县| 许昌市| 佛坪县| 元氏县| 海南省| 五常市| 北流市| 昔阳县| 孝感市| 山东省| 贵州省| 勃利县| 武功县| 杨浦区| 正阳县| 舒城县| 岐山县| 黑龙江省| 尉氏县| 甘德县| 临武县| 延安市| 册亨县| 腾冲县| 新化县| 北宁市| 肇东市| 永新县| 大庆市| 交口县| 芷江|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