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本文通過對小說《喜福會》中的神秘東方意象進行分析解讀,試圖證明作者并非為了取悅美國主流大眾,而放大小說中的東方主義元素,相反,作者期盼中西方能從對抗走向融合,實現(xiàn)多元文化共存的愿望。
關鍵詞:喜福會東方意象東方主義反東方主義
中圖分類號:1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108-02
譚恩美是繼湯亭亭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最具影響力的華裔作家之一。1989年,譚恩美的第一部小說《喜福會》出版,立刻給她帶來巨大成功。小說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九個多月,銷售四千多萬冊,先后被翻譯成25種文字發(fā)行。小說《喜福會》以四對母女為對象,描寫了她們從沖突到融合的故事。
一、何謂東方主義
1978年。美國當代重要的批評理論家愛德華·賽義德出版了《東方主義》一書,在西方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該書同時也被譽為后殖民主義理論史上里程碑式的論著。薩義德指出,“任何教東方,寫東方,研究東方的人一不論這個人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還是語言學家——無論是在特殊的還是一般的方面。都是一位東方主義者,他或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東方主義?!彼J為東方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皷|方主義是建立在東方與西方本體論與認識論區(qū)分基礎上的一種思維方式?!辟惲x德的理論則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鋒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在西方人眼中,這個東方世界是一個原始、落后、骯臟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東方人是一群懶惰、野蠻、愚昧的人。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的人被西方世界居高臨下的審視著。因此。也就有了“他者東方”這一概念。
作為華裔第二代移民。譚恩美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受到東方主義的影響。因此,在她的寫作中,常常會看到帶有東方主義色彩的描寫。同時,作為一名深受美國主流文化影響的小說家,譚恩美明白美國主流文化讀者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在她的作品中,她常常有意識地東方化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如同胡卿(Khanh Ho)所說:“在每個故事里,譚恩美都不遺余力地描寫一些稀奇古怪的人,一些富有異國情調(diào)的食物,一些可笑的風俗。她非但沒有將這些融人故事框架中去。還讓這些細節(jié)破壞了一些本來是十分動人的場景。”
二、東方主義元素的建構(gòu)
1.東方的神秘與落后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這種物質(zhì)觀認為五行的盛衰會影響到人的性格與命運。在小說中,精美的媽媽總是以“五行”的缺損為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人。她總說:“火”太盛,則脾氣大?!澳尽鄙倭说娜耍筒淮髸兄饕?,耳朵皮太軟,容易聽人擺布。“水”太多的人,流向也多,不易集中精力。然而,精美一直對這種神秘的理論迷惑不解,并且不屑一顧地認為是中國迷信,該理論只適用于中國環(huán)境。小說中,龔琳達結(jié)婚后一直沒有懷孕,她的婆婆十分不滿,叫來媒婆問話。媒婆仔細核算龔琳達的生辰八字與“五行”后。給出結(jié)論龔琳達五行缺金。但是結(jié)婚時她的婆婆給了她金飾,因此,她的五行俱全,無法懷孕。因為只有“五行缺一的女人才會生孩”。在現(xiàn)代西方人看來,這種觀念顯然是不科學的、愚昧的、落后的,是中國人對世界認識不足造成的。
《喜福會》中的顧映映能預測感知災難的到來。她要求居所“藏風聚氣”“陰陽平衡”,不得“水火相克”。她說,“這座房子似太窄太高,山頂上刮起的一陣強風,把你所有的力量都沖回去了、抵消掉了。所以,你很難發(fā)達?!闭\然,這些話會讓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在注重理性與科學的西方人看來,這些根本就是無理性、無常識的奇談怪論。
小說《喜福會》中還出現(xiàn)了童養(yǎng)媳這一社會陋習。龔琳達兩歲時和比她年幼一歲的男孩訂了婚。成為這家的童養(yǎng)媳。完婚后,她還得忍受婆婆不斷的批評和丈夫的百般戲弄。同時她的耳畔總是回響著母親的話:“要聽婆婆的話,不要給我們家丟臉?!蓖B(yǎng)媳這一現(xiàn)象最早始于三國時期,《三國志》中就有記載:“至十歲,婿家即迎之長養(yǎng)為媳?!蓖B(yǎng)媳這一具體名稱則起源于宋代。從元、明、清起,童養(yǎng)媳從帝王家普及到社會百姓家。所謂童養(yǎng)媳,就是該女孩從小被人抱養(yǎng),長大后,成為這家的兒媳婦。舊時,這一陋習在中國極為流行,究其原因,當時的社會貧窮落后,百姓生活低下,無力撫養(yǎng)幼女。在清代,如果家中公婆或者丈夫病重,就有一個提前娶媳婦的習俗,也就是所謂的“沖喜”。目的是借此幫助病人早日康復。這也是出現(xiàn)童養(yǎng)媳這一現(xiàn)象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小說主人公安梅回憶她的幼年時,她的外婆病重,她的母親從遠方趕回。為了救重病的外婆。母親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外婆熬湯煎藥。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們當?shù)氐囊粋€傳說,如若兒女割自己的肉給母親吃,母親便會康復。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封建社會并不少見。“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文化。在經(jīng)歷了孔子、孟子以及后來很多儒家思想文人的詮釋后。孝道文化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同時,它的消極一面也極為突出,比如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保守性。
2.東方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說話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瞻前顧后。做事充滿顧慮,尤其是當中國女人在說話的時候,你常常無法明確她們的真正意圖。小說中的龔琳達和吳素云兩位媽媽表面親密,但是私下總是攀比各自的女兒。從女兒孩提時代就開始了攀比,比如肚臍的折痕,耳垂的形狀,頭發(fā)的密疏,獎品的多少,游歷城市的多少,等等。當精美的媽媽說這兩種湯差不多一樣的。其實她的真實意思是這兩種湯完全不一樣。當龔琳達端上她做好的飯菜時,她常會抱怨說這個菜的味道一點都不好,實在難以入口。喜福會的阿姨們常會說一些客套話:比如明明希望你趕緊離開了,但是嘴上卻會一個勁兒說挽留你的話。對于不理解這些話深意的西方人而言,常常會弄出一些笑話或者尷尬的事情。甚至于精美都認為這是一種混淆概念的行為。稱自己永遠也學不會這一套。
這些話其實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措辭,是一種中國式的謙虛,是一種非常婉轉(zhuǎn)的說話方式。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含蓄,因此,也就有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加內(nèi)斂這樣的說法。就連很多大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會注明,“本人才疏學淺,錯誤、漏洞在所難免,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等。再豐盛的筵席也要稱:“聊備薄酒(或者自稱粗茶淡飯),不成敬意”。
小說名稱《喜福會》一詞來源于每周一次的麻將聚會,四位剛來到美國的中國女性,很難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只能靠打麻將這種方式消遣度日。麻將似乎成了中國文化的特殊符號。法國漢學家伊麗莎白·巴比諾在《中國透視》一書中寫道:“麻將文化,它的一套隱語,它的平均主義的驅(qū)動力,它令人眩暈的聲音和手勢,打麻將時品茶、飲酒和吸煙的氣氛。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東西及人與世俗權(quán)力的關系?!贝蚵閷r大家各自的心理狀態(tài)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特點。精美認為麻將是一種不講究合作,自己不贏也不讓別人贏的游戲方式。打麻將時,大家表面上和和氣氣,實際上暗地里互相算計。精美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中國人不講團結(jié)性的劣根性表現(xiàn)。但是,實際上,麻將這種娛樂工具處處體現(xiàn)著中國式的思維與思想。比如兵家、儒家、道家思想。麻將游戲中的調(diào)張,疑牌不打,隔巡如生張等都帶有明顯的兵家思想特征。打麻將高手總是那些心態(tài)極佳的人。他們可以保持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tài)去完成這個過程。在打麻將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急躁,只有以儒家道家的平和心態(tài)靈活運用兵家的操作韜略。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3.奇異的東方飲食文化
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曾說過:“你吃什么,就說明你是什么樣的人?!毙≌f《喜福會》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關于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這些讓外國人不僅感到詫異,而且也覺得不可思議。小說借由薇弗萊·龔之口向讀者描述了唐人街菜市場的場景。菜場的櫥窗里展放著很多已經(jīng)快要不行的甲魚和其他水產(chǎn),旁邊站著的是穿著滿是血跡圍裙的屠夫們。他們利落地把魚開膛破肚,一邊還向顧客保證說都是新鮮的。菜場的招牌上寫著“只供食用,不出售寵物”,這很明顯是在告訴西方人,中國人野蠻殘忍,甚至連寵物都拿來吃。
精美曾回憶自己八歲那年母親煮螃蟹的情景。精美還沒來得及給剛買回家的螃蟹起名字??墒撬哪赣H已經(jīng)將螃蟹全部放進鍋里煮。她記得當時她恐懼地看著大鍋,好像還能清晰地聽到螃蟹在鍋里的掙扎聲。她尖叫了一聲逃走了。
三、東方主義元素的解構(gòu)
然而,小說在描述一系列中國的神秘落后的同時,也力圖解構(gòu)中國的東方主義形象,積極建構(gòu)一個積極的中國形象。小說所描述的一系列東方神秘意象,并非作家為了迎合西方人對于東方的認知。也并非對東方主義進行闡明與注釋。首先,小說中所出現(xiàn)的東方元素是基本符合中國的歷史事實的。小說中的四位母親都是來自于戰(zhàn)火紛飛的舊中國,她們沖破舊社會的牢籠,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們自身體現(xiàn)了舊中國女性的思想覺醒。小說中對中國大陸20世紀初的社會狀態(tài)以及對20世紀后半期美國華人家庭的刻畫基本符合史實。其次,小說所呈現(xiàn)的五行、命理等奇異現(xiàn)象,基本也符合中國民間傳說與文化傳統(tǒng)。這一切皆是作家仔細觀察與自由想象下的產(chǎn)物。
作家譚恩美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曾說,她認為中國的歷史博大精深,中國人在讀她這本書時會在情感上會有共鳴。作為一個成長于新時代的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并沒有完全否定或者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進行了深刻反思,同時,評判舊中國的陳規(guī)陋習,贊揚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因此,當我們在分析品評一部小說作品時,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四、結(jié)語
小說結(jié)尾。吳精美終于和她失散多年的同母異父的姐姐相遇。“我們的火車開始從香港進入深圳,霎時,我一陣激動,只覺得額頭上汗涔涔的,我的血管突突地跳著,從骨髓深處,我覺得一陣深切的疼痛。我想,媽講得對,我覺得唯有這時,自己完全變成一個中國人了。我終于看到屬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國血液了。呵,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國的基因,經(jīng)過這么多年,終于開始沸騰?!边@一幕不禁令人潸然淚下,無論她們是中國女兒還是美國女兒。無論她們是來自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她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母親——中華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