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筑行業(yè)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人們對建筑的審美與視覺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設計在現(xiàn)代化建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擬人手法作為藝術主體表現(xiàn)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最近幾年,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自身生活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也使得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得到了應用和普及,具有獨特的審美作用。本文結合擬人化手法的應用原則,對其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建筑;設計;審美;擬人化
在當前社會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量不斷增多,作為人類活動的典型代表,建筑工程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建筑的風格設計也開始呈現(xiàn)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在人們開始追其個性的心理作用下,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通過對人體表情、動作的表達,彰顯建筑設計的獨特性,是基于人的基本行為變化特征而創(chuàng)作出的,具有十分獨特的觀賞價值,引起了建筑師的高度關注。
1、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概述
1.1適度抽象,發(fā)揮聯(lián)想
作為一種具有高級生命特征的有機體,人的行為方式對周邊環(huán)境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體與建筑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性,在建筑設計中,許多部分都體現(xiàn)出人的特征。在建筑設計中應用擬人化手法,是以人體為參照,結合建筑結構以及施工環(huán)境[1],對建筑進行設計。從審美和施工等方面考慮。建筑設計對于人的模仿應該是在擬人化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使得作品能夠表現(xiàn)設計人員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設計意圖。
1.2注入情感,體現(xiàn)個性
在建筑設計領域中,擬物的建筑并不少見,其中以北京的建筑為例,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的“鳥巢”,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的形狀就是模擬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而擬人是從擬物手法中演變而來,其主要把模擬的對象范圍控制在人體上,在形象的表達上,主要是通過建筑部件的不同比例[2],對男女人體進行表達,主要突出男性以及女性身體中的莊重、詼諧、和諧或者溫馨的狀態(tài)。
1.3統(tǒng)一化形象,突出重點
在進行擬人化手法進行建筑設計時,一定要按照同一類型的建筑美學手法,對于單棟建筑需要考慮到恰當?shù)脑O計比例和虛實關系,對模擬人體后的塑造效果有事前的預測,盡可能的確保整個建筑達到和諧與優(yōu)美的統(tǒng)一。而對于群體建筑的擬人化設計,需要在單棟建筑美學的基礎上,考慮每個單棟建筑之間的銜接和配合,更重要的是注意到相互之間情感和動作的交融。
1.4優(yōu)選材料,堅持同構
建筑的設計不僅與其所處區(qū)域的風俗民情、經(jīng)濟發(fā)展等密切相關,還直接受建筑材料和結構技術的影響。因此,在應用擬人化手法時,應該對建筑材料進行合理選擇,考慮材料與結構的安全性[3]、審美性、經(jīng)濟性和適用性,在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相應的模擬和變化。
2、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2.1擬人化手法在建筑平面中的應用
西方的宗教在對建筑平面的設計上都會采用拉丁十字,這就和宗教的宗旨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國內的建筑平面設計中,也有很多運用擬人化的現(xiàn)象。例如:女皇武則天的陵墓,從空中向下俯瞰,就像是一個平躺著的少女,陵墓所在位置的前方,有兩座比較小的山峰佇立,這看起來又很像是女人的乳房,而很多人又把陵墓的神道看作是人體的脊柱。
2.2擬人化手法在建筑剖面中的應用
在建筑剖面設計中,擬人化手法最為典型的應用,是侗族的鼓樓,作為侗族人民議事和舉辦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鼓樓的剖面和立面都是根據(jù)人體形態(tài)進行設計的,直觀地體現(xiàn)出了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
2.3擬人化手法在建筑立面中的應用
建筑的立面設計中,擬人化手法應用最常見的就是中國的古塔建筑。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國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密檐塔的設計[4],它的底座一個放大式的底座,上層部分是由很多層的磚石疊澀而成的密檐,從遠處望去,非常像一位穿著僧衣,正在坐禪入定修行的老袖。
3、擬人化手法在建筑中的立體的應用
3.1擬人化手法在建筑某一單體中的應用
建筑某一單體中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雅典衛(wèi)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廟,在神廟東區(qū)的南端有一個大理石雕刻的少女,其主要是起到了柱子的支撐作用,這就是建筑單體中擬人化手法的最直接體現(xiàn),這樣的設計方法不僅增加了神廟自身的韻味,而且它也成為了神廟的代表性建筑,吸引了中外很多游客。
3.2人體面部表情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人與非生命體相比,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就是具有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能夠通過五官的運動,表現(xiàn)出喜怒哀樂等情感,將其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可以使得建筑擁有與人類似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其體型結構多為大型方正體塊,要想進行擬人化的面部表情刻畫,難度相對較大,可利用建筑中的各種構配件,如門窗、裝飾等[5],實現(xiàn)對人物表情的模擬和表達。
3.3建筑物整體的擬人化處理
人最為特殊的生命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而且這種形態(tài)特征因為男女性別的不同而又有很大的差異,男女所形成的身體形態(tài)完全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可以作為建筑設計的擬人化應用的參考。位于我國珠江河畔的廣州塔,它的設計靈感也是從人體形態(tài)得到的,從遠處看過去,像是一位身材優(yōu)美的曼妙少女。
結語:
擬人化手法通過對建筑布局或者整體的采用,對人物的部位以及形態(tài)進行集中的表達,達到良好的觀賞效果。設計師還應該結合不同的涉及對象以及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對擬人化的手法進行合理的選擇,充分的把擬人化手法應用于建筑的平、立、剖面中,對其進行立體以及具有不同聯(lián)想的表達,合理的處理好個體與群體、局部與整體、設計與結構的關系,進而設計出極具觀賞險的擬人化建筑,提高建筑企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哈柍.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應用[J].華中建筑,2014,07:118-123.
[2]李虹.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解析[J].江西建材,2015,05:15.
[3]歐陽曉寧.探析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5,05:28.
[4]卓利明.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5,21:31-32.
[5]周志剛.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應用[J].居業(yè),2016,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