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連軍
做電視新聞文字編輯“如烹小鮮”
□ 沙連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國理念,其實也適合于電視新聞文字編輯。本文從電視新聞工作出發(fā),從挑選頭條新聞、提供價值信息、語言技巧利用、地方特色發(fā)掘和排版技巧提升等角度,就怎樣做好電視新聞文字編輯工作提出見解。
電視新聞;文字編輯;如烹小鮮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等國家時,在回答巴西《經(jīng)濟價值報》記者的提問時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薄爸未髧缗胄□r”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商湯時期,湯向臣子伊尹詢問飯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diào)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商湯聽后很受啟發(fā)。遂重用伊尹。從此,歷朝歷代有作為的執(zhí)政者,無不從“治大國如烹小鮮”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營養(yǎng)。
筆者認為,做電視新聞文字編輯,雖然不是治理國家,但是它與“烹小鮮”的道理卻如出一轍。電視新聞文字編輯每天都要面對大量不同的稿件,這些稿件對于記者來說,是已經(jīng)完成的作品,但是對于文字編輯而言,它們只是編輯合成新聞節(jié)目的一些素材。怎樣使這些“小鮮”成為盤中的美味佳肴,即成為一組完整的、高質量的、符合編輯意圖和宣傳思想的新聞組合,考驗著電視新聞文字編輯的智慧和能力。特別是對電視民生新聞而言,民生新聞稿通常題材廣泛,內(nèi)容趣味性強,這就要求編輯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對稿件進行選擇和加工時,要按照當前的宣傳中心工作,按照新聞的價值進行組合和編排,能夠把前后新聞更好地銜接起來,更好地找到民生新聞的“新聞點”,烹制出一盤色鮮味美的新聞佳肴來。
凡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無論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還是網(wǎng)絡媒體,都把精心選擇頭條新聞作為重點來抓。電視新聞當屬強勢媒體,抓住頭條新聞是編輯義不容辭的義務。電視新聞由于其順序傳播特點決定了頭條的重要性,它起到的是無法替代的“龍頭”作用。頭條新聞直接體現(xiàn)了新聞編輯的意圖,對觀眾能夠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吸引他們興致勃勃地看下去。商丘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欄目2016年12月30日播出《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抗旱澆麥奪豐收》的新聞報道,作為當天的頭條新聞,受到觀眾一致好評。這是因為當時全區(qū)小麥大面積遭到旱災,市縣鄉(xiāng)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把抗旱澆麥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編輯從眾多來稿中挑出干部帶頭到田間地頭澆麥的新聞,活兒干到了點子上,“烹小鮮”烹到了火候上。
當前,新聞界以及相關新聞學界基本形成如下共識:新聞的主要任務就在于能夠為目標受眾提供對其而言有意義的新聞消息。由此可見,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編輯,應當將工作重心放在受眾的身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整體選擇新聞題材的過程中以及進行新聞的價值性判斷過程中,將受眾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目的是提升新聞對于受眾的整體吸引程度。同時,應當著力進行報道模式的升級,采取更為接地氣的方式進行,對于受眾的報道以及城內(nèi)身邊事進行新聞價值的深度評估,對新聞作品進行多種維度和多重視角的分析,更加重視受眾的心理需求,推動新聞信息更加高效地進行傳播,對受眾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就是說,電視新聞發(fā)出的報道,不僅要有數(shù)量,更要注重質量。在進行電視民生新聞編輯的過程中,應當站在不同的群眾角度對編排模式進行審視,研究新聞對于受眾的意義所在。只有對于自身作品的滿意度得到了提升,才能夠實現(xiàn)群眾滿意程度以及接受程度的提升。商丘廣播電視臺《社會新聞》欄目近年來加大信息量的傳播,每檔新聞節(jié)目20分鐘,由原來的20幾條增加到30多條新聞,有效信息量大大增加。很多受眾看完節(jié)目,打來電話,詢問某些新聞事件發(fā)展的進程,問媒體是不是還會繼續(xù)關注。這表明,受眾對我們烹制出的“小鮮”極感興趣也十分滿意。
電視民生新聞和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不同,它從一開始就包含了多樣化的語言風格。它的主要要求就在于在進行實際新聞稿件的撰寫過程中,應當保持總體的和諧性和穩(wěn)定性,針對不同報道的模式和制度,進行語言風格的調(diào)整,保持欄目整體語言風格兼具平實與活潑的特征,同時實現(xiàn)風格的多樣性。在某些報道中可以根據(jù)編輯的不同風格進行個性化調(diào)整,例如,在進行民生新聞報道中,如果報道的對象是動物,就可以采取擬人語言的調(diào)整方式,令整個新聞變得更富有生氣。商丘廣播電視臺的《社會新聞》欄目多年來堅持用群眾喜聞樂見、新鮮活潑的語言播講新聞,也就是“烹小鮮”烹得靈活多樣,味道鮮美,很對老百姓的胃口。
就新聞信息的接收一方而言,本地的新聞更具有易接受性,與群眾也具有更多的親近性。在實際的媒體競爭過程中,地域本身具有兩面性的特征,一方面對于本地的新聞具有競爭力發(fā)揮和規(guī)模上的限制,另一方面能實現(xiàn)媒體對于受眾的貼合。因此與省臺和中央臺相比,這既是優(yōu)勢也是劣勢所在。本土化具有雙面性的特征,具有貼近群眾的優(yōu)勢。電視臺編輯在進行稿件整理的過程中,應當將群眾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人進行組織和整合,盡量采取接地氣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新聞的表現(xiàn)力。通常,能夠將當?shù)氐木唧w事物、人等的變化和實踐進行整合報道顯得至關重要,這樣能夠令群眾充分了解社會的變化,感知周圍事件。從實際出發(fā)對于群眾關注的問題進行報道,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角度迎合本地群眾的口味,真正實現(xiàn)百姓故事的解讀和分析,實現(xiàn)獨家性、本土性和權威性的結合發(fā)展,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在實踐中,商丘廣播電視臺的《黃土地》欄目等都具有明確的編輯風格,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民生和地方性的特征。
對編排手段進行改進發(fā)展,能夠令新聞更具魅力,也能夠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同時這也是“烹小鮮”原則的重要應用技巧。換言之,對于內(nèi)容相似甚至相同的稿件,編排技巧的提升能夠實現(xiàn)敘述的綜合性,進而實現(xiàn)稿件形式內(nèi)容的豐富化。一方面能夠提升新聞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能夠提升新聞的整體厚重感。對新聞稿件進行編排的過程中,編輯可以充分利用對比分析的方式進行稿件處理,發(fā)揮襯托和配合的作用。同時,針對不同內(nèi)容的新聞,電視新聞編輯應當進行收集整理,重新分析組合,形成新穎的新聞編排效果,從而加深受眾對于新聞的全面了解。
在新聞的編排中,串聯(lián)新聞稿也是考驗電視新聞編輯能力與水平的一個方面。將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進行整合,能夠起到整合新聞營銷的效果。例如,商丘廣播電視臺《黃土地》欄目曾播出新聞《好媳婦,和睦鄉(xiāng)鄰和睦家》。在這則新聞的編排中,編輯把三條內(nèi)容相近的稿件,經(jīng)過改寫加工,重新編排組合成一則新聞,具體而言就是把民權縣、睢縣、虞城縣三個不同地域里處于三個不同家庭的孝順媳婦的事跡編在一起播出。這樣的編排手法,既增加了新聞的厚重感,又加大了新聞的信息量,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顯示出電視新聞文字編輯不同凡響的“烹小鮮”藝術功力。
1.劉保全.現(xiàn)代新聞寫作經(jīng)驗薈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1998.
2.王志敏.電視新聞報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商丘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