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摘要:現(xiàn)代管理理論和實踐已經與倫理學日益結合,出現(xiàn)了“管理倫理化”趨勢。在管理倫理理論的視野中,高校學生管理的本質不是一種規(guī)范約束,而是一種自由和諧的人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創(chuàng)設。
關鍵詞:現(xiàn)代管理;倫理;高校學生
G644
近年來,高校外部環(huán)境、學生主體、學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急劇變化,使傳統(tǒng)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同時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如:管理理念陳舊,沒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管住學生”成了學生工作的原則;傳統(tǒng)的能力評價觀束縛了高校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等等。本文基于以上沖突的分析和倫理失范因素來探求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這同時也是擺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嚴峻課題。
一、管理與倫理的關系及其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
管理與倫理,歷來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任何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總是與倫理或道德問題相關。首先,從管理與倫理的關系來看,它們不僅相互體現(xiàn)、相互滲透,而且相互補充、相互制約。著名學者成中英說:“倫理是內在的,管理是外在的,我們今天要強調:既要建立一個好的倫理,同時就要建立一個好的管理”。倫理是社會文化的內核,又是組織管理的靈魂和支柱,倫理對管理的規(guī)范在于能運用一種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并被一定社會組織認同的倫理文化、行為規(guī)范去同化組織成員,以形成組織團體的凝聚力,維護和協(xié)調組織的內在秩序。此外,倫理的價值還為管理的評價標準提供了道義標準,人們總會以倫理道德為參照物,強調管理的合倫理性。同時,管理對倫理也具有強化作用。倫理用自身的力量嚴格規(guī)范著管理的行為目標和價值取向,而管理則以自已的方式強化著倫理精神。這些不僅有利于現(xiàn)代和諧管理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且能促進社會的倫理文化建設。進而對于高校的學生管理而言,倫理精神的弘揚更能孕育大學的人文理念。
其次,從高校這一特殊群體的管理主體與對象來看:高校學生管理的對象是人,這一特性決定了其管理目標、評價標準的倫理性,管理主體和對象的倫理道德取向、倫理追求、倫理期待的一致性。與其它管理不同,學校管理最為本質的特征是指向人的培養(yǎng)、成長與發(fā)展,學校管理者往往同時也是教育者或育人者。學校作為一種履行特殊社會功能和文化使命的組織,高校學生管理的管理者與學生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受教育、服務與接受服務的關系,其人文屬性應該是一個倫理共同體?!跋鄬τ趥鹘y(tǒng)學生管理來說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其精髓理念應用‘道德管理四個字表達,并以此為基石構建科學管理的邏輯框架和理論體系。”一定程度上講,倫理道德對高校學生管理行為的約束性要比法律、法規(guī)更廣泛、更有力。通過倫理道德可以彌補法律法規(guī)的缺陷,同時提升教育管理活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通過倫理道德可以促進人與人的合作,有利于教育管理行為的微妙性和一致性,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從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過倫理道德可以幫助解決教育管理實踐中的道德難題和倫理困境;總之,將倫理道德的理念注入高校學生管理中不僅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職業(yè)道德素質,理順和改善現(xiàn)代教育管理中的人際關系和公共關系狀態(tài),促進教育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更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和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再次,高校學生管理的最終目標與高等教育的目標相一致,都是關注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這一目標本身應該是充滿道德關懷與倫理指向的。但學生管理的道德目標并不是簡單的“以德治教”或“以德治校”的口號,也不是單純地要求領導和管理者成為完人、圣人,成為道德典范的追求。關于這個問題,薩喬萬尼的研究值得我們深思,他首先提出了道德領導的理念。領導權威源于何方呢,薩喬萬尼認為:“教育管理者的領導活動以及校內其他人的領導活動的權威來源,是學校共同利益意識及對每個人的良好愿望、承諾與職責?!币簿褪钦f,道德權威主要來源于教師在廣泛享有共同價值、觀念和理想時所產生的義務和責任。這樣一種以內化的感受和道德驅動為特征的團隊精神,正是我們需求的一種對價值倫理的關注,一種對善的追求。同時,學校管理道德目標的構建也就是重建學校文化的過程,高校學生管理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目標理應構成學校文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
二、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在管理中尊重、關愛大學生所蘊涵的倫理境界
尊重關愛大學生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是善待一切人、把人本身看作最高價值的思想體系。它強調人本身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xiàn),強調人本身的潛能的實現(xiàn)。人類發(fā)展史表明,人本身的自我實現(xiàn)越充分、人的潛能挖掘得越多,社會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便越豐富,社會便越繁榮進步。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貫徹人道主義精神,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水平,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
1.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貫徹人道主義精神,就是要視“人”本身為最高價值,善待所有學生、仁愛所有學生,把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奉為倫理管理的基本目標,把學生視為管理的最高目的。人道主義認為,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人是世界的主體,世間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的利益;人類的一切管理活動,無論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為了人自身的發(fā)展,都是為了人與人類的利益。所以,學生管理就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實現(xiàn)學生的潛能,使他們成為可能成為的完善的人。
2 .尊重關愛大學生作為一種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人道性所決定的。它不僅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所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對大學生深厚的人道關懷與期待,而且這一師德規(guī)范還包含明確的倫理層次性。第一個層次的要求是高校學生工作干部要尊重學生,這是在師生關系上對管理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管理者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對大學生應有的最起碼的態(tài)度和行為。當代倫理學告訴我們,在社會活動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是人對人應有的最基本的行為標準。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是不做教師,在社會生活中對他人也應是這樣,可見對管理者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極為平常的,一點也不為高。從這一基本的意義上講,在教育活動中,管理者對大學生任何不尊重的行為,都是不應該的。尊重信任作為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并不是要管理者對犯有錯誤的大學生放棄進行批評教育的責任,如果是這樣,那就變成了放任。對犯錯誤的大學生可以有必要的批評教育,但不能侮辱大學生的人格,不能漠視大學生應有的權利。漠視或侮辱大學生人格和自尊,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大學生的畸形發(fā)展。
分析尊重關愛大學生這一道德規(guī)范所具有的倫理層次,對于高校學生工作干部進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如果經常從這一道德規(guī)范所具有的倫理層次上要求自己、檢查自己、反省自己,就會不斷促進其職業(yè)道德的升華。當管理者不僅出于人道性,而且出于責任感來對待大學生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尊重信任學生;由尊重信任而上升到關心愛護學生,源于管理者不斷的自我修養(yǎng);而在關心愛護的基礎上尊重信任學生,也需要不斷通過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來強化理智性和自覺性。作為一個人民教師不僅僅要尊重信任學生,更應關心愛護學生,在崇高的育人事業(yè)中展示高尚的倫理境界。
三、要強化學生工作中人本管理的倫理意蘊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競爭也同樣日趨加重,人本的管理模式不僅在各企事業(yè)單位中受到高度的重視,在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中也有著重要的倫理意蘊。
1.深入貫徹學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要素。黨中央在新的時期提出了以人為本、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點,這是我黨以及國家領導人在新時期下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要思想。國家要發(fā)展、社會要進步,就必須要有科學的觀點作為引導。高等學校肩負著為祖國培養(yǎng)高素質儲備人才的任務,高校的發(fā)展是國家發(fā)展的主要組成部分。
2.強化學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 高等教育必將展開全方位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對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重視和發(fā)揮程度如何,將成為影響和決定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性原則,就是要突顯以人為本的思想。
3.強化學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現(xiàn)代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現(xiàn)代大學最重要的辦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湛,胡麗敏,楊慧森.人際交往倫理及其在學生管理中的英語——基于社交媒體環(huán)境背景[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S2):104-105.
[2]劉博,焦嬌.淺析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倫理問題成因[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2(8):213.
[3]劉博,焦嬌.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倫理問題透析[J].科技信息.2010(12):466.
[4]王虹帥.高校學生管理中人本管理倫理問題探微[J].黑龍江科學.2014(12):72.
[5]王賀鋒.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倫理契合[J].銅仁學院學報.2009(6):22-24.
[6]李正軍.倫理視野中的高校學生管理[J].求索.2004(10):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