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shí),妻買了一對黃色的芙蓉鳥來,掛在廊前,叫得很好聽。妻常常叮囑著張嬸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妻道:“張嬸,留心貓,它會吃鳥呢?!?/p>
張嬸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
一天,我下樓時(shí),聽見張嬸在叫道:“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么東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鳥是死了,羽毛松散著,好像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久。
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于是便立刻去找它。
妻聽見了,也匆匆地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嬸要小心了。張嬸!你為什么不小心?”
張嬸默默無言,不能有什么話來辯護(hù)。
于是貓的罪狀證實(shí)了。大家都去找這可厭的貓,想給它以一頓懲戒。找了半天,卻沒找到。我以為它真是“畏罪潛逃”了。
三妹在樓上叫道:“貓?jiān)谶@里了。”
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tài)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shí)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還憤憤的,以為懲戒得還沒有快意。
隔了幾天,李嫂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蓖瑫r(shí)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地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cuò)了!
(節(jié)選自鄭振鐸《貓》,題目為編者加)
閱讀心得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誤會法”進(jìn)行敘述,巧用“妻子”“我”對貓的猜疑和誤解,不斷激化矛盾,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yàn)樨垖S鳥的“關(guān)注”和“凝望”,“我”和妻子誤解貓殺了鳥!這是第一重誤會。大伙找貓卻未果,“誤會”加深,貓“畏罪潛逃”了!這是第二重誤會。找到貓時(shí),貓的“態(tài)度”又使“誤會”深入,第三重誤會使情節(jié)達(dá)到高潮。于是,貓便受到了懲戒。隨著黑貓的出現(xiàn),誤會解除,“我”良心受到譴責(zé)?!罢`會”讓文章變得曲折有味,主題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