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 王歡 聶晉怡 張璐++丁羽
摘要:呼圖格沁(好德格沁)是一種擁有久遠歷史、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蒙古族民間藝術形式,發(fā)源于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當?shù)胤Q之為”蒙古秧歌”。是一種融蒙古族歌、舞、戲劇、祝贊詞于一體,采用蒙古語演唱,同時也吸收、借鑒了其他民族藝術精華,具有薩滿教成分的蒙古族儺戲。整個表演過程中既有固定演出套路又可以由白音查干根據(jù)祈福人家不同情況進行即興發(fā)揮,而且每一家在表演內(nèi)容上、時間上都可以靈活處理,沒有嚴格限定,使其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根據(jù)作為一種傳承百年的戲劇形式,“呼圖格沁”具有團結凝聚人心,給予村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關鍵詞:“呼圖格沁”;蒙古族戲?。幻耖g藝術形式
呼圖格沁是產(chǎn)生于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的一種集歌、舞、戲劇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呼圖格沁古時稱好德格沁,蒙語為丑角、滑稽戲之意。后更名為呼圖格沁,意為求福求子,更具概括性、表現(xiàn)力?!昂魣D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薩力巴鄉(xiāng)一帶蒙漢雜居的村子里演出,一是為了增強年節(jié)氣氛,二是為了消災解難辟邪,三是為了祈求多子多福。整個表演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家鄉(xiāng)氣息,舞蹈動作簡單明了、夸張有力,語言多以提問和對答的方式,表達口語化,有大量說白。蒙古族的民族特點在人物、服裝、舞蹈以及歌唱都有明顯體現(xiàn)。同時也吸收了漢族秧歌的許多可供借鑒之處。在走街串巷、載歌載舞中體現(xiàn)其獨特藝術特色。
一、戲劇起源
關于呼圖格沁的起源,在民間有兩種傳說。一種是大旱年間,草原草料無收、牛羊不肥。當?shù)赝鯛斒謶n慮,心有所思日日惦念,某晚得一高人托夢令其至阿爾泰山尋神仙白音查干消除災難,該神仙神通廣大,與天地同壽。王爺夢中行至阿爾泰山遇一老頭,白須白眉,身著白衣頭戴白帽,手持一杖,仙風道骨與天地相融。頓覺此人氣質(zhì)非凡,經(jīng)詢問此人正是神仙白音查干。向其講明來意,請其下山前去祈雨求福。神仙讓其前往西北方向的廟宇誠心祈福,自會相助。次日王爺按其要求照做,神仙白音查干被其誠心打動,下山履行承諾。自此風調(diào)雨順、牛羊肥碩。王爺心存感念,欲為其建廟供奉香火,神仙見此便帶來家眷守護此地。
另一種是數(shù)百年前,敖漢的始祖索諾木杜棱來到了當?shù)氐睦瞎优辖⒘瞬柯?,相傳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建立之初人丁興旺、風調(diào)雨順。但不久之后遭受天災和瘟疫,人口驟減、牛羊絕跡。當時著名喇嘛嘎拉德恩前往西天受佛祖指點,得知阿爾泰山有位老仙人名為白音查干,能為百姓驅(qū)災降福,隨著仙翁的到來,敖漢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仙翁臨別時囑咐百姓日后逢正月十三裝扮成其模樣,并按照其所為去做,便可消災降福。雖然這僅是民間傳說,但我們可以從中深切的感受到,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最初起源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據(jù)后期歷史考證,其產(chǎn)生年代應為清嘉慶年間。
二、角色及服裝道具
全戲共有6個角色,分別為白音查干、曹門代、朋斯克、花日、孫悟空、豬八戒。其中白音查干(又稱白老頭)、曹門代、朋斯克(又稱黑老頭)、花日為蒙古族角色,孫悟空、豬八戒則為漢族角色。白音查干,是一位須發(fā)飄然的老者。朋斯克,白音查干義子,敦厚老實,孔武有力。白音查干及其子朋斯克均左手持龍頭拐杖右手掛麻櫟珠,拐杖長一米二、三,木制,外表涂上木頭本色。麻櫟珠又稱“念珠”,上刻有十八羅漢,一般掛在手腕上,有時也纏在龍頭拐杖上,二者均作為武器使用。曹門代,是白音查干之妻,善良溫柔,儀態(tài)大方。花日,白音查干之女,蕙質(zhì)蘭心,活潑可愛。曹門代及其女花日各執(zhí)四塊方形彩綢,左手握紅綠兩塊手帕,右手握紅粉兩塊,名為五彩布,有鎮(zhèn)壓之意。孫悟空雙手各執(zhí)一棒,名為雙寶棒,有降妖除魔之意,作為武器使用。豬八戒手持九齒釘耙,同作為武器使用。孫悟空和豬八戒均為19世紀中葉受清政府政策影響,大量中原地區(qū)文學作品涌入,順應蒙漢民族文化交融之勢,而新加入的角色。戲中全部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該傳統(tǒng)保留至今。
三、儀式流程
1.前期準備。
有意祈福者需請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前去邀請表演者前來表演,以表祈福之意。表演者開始做前期準備,包括面具、服裝、樂器。面具需請專人制作,完成后送至廟中供奉,由喇嘛誦經(jīng),請神附至面具之上。等待正月十四清晨將面具請出。
2.表演過程。
正月十四清晨將面具請出,表演者戴上面具即代表神靈,一路載歌載舞去往有意祈福者家中。在這期間演唱《敖漢贊歌》,旨在營造紅火熱鬧的場面。行至院中,表演者跳起“盤腸舞”(環(huán)繞著象征吉祥的“盤腸”圖案而舞)可為主人驅(qū)災、祈福,開啟新一年幸福美好的生活?!氨P腸舞”結束后,除孫悟空、豬八戒留在院中,給人們帶來幽默、輕松、滑稽的表演。 他們用手中武器四處指點,既消災避邪又詼諧有趣,其余人進入屋中。主人家會供奉茶水、果子、餅干等,此過程中表演者坐在主人家的炕上又說又唱。有熱情好客的主人還會給表演者一定報酬,主人招待得越熱情,表演者演唱的也就越起勁兒。如主人有“求子”的愿望,白音查干老頭則會從自己的的白胡子上拽下一根兒,上面還會系上一個銅錢,嘴里說著祝福的話語送給女主人,祝福其第二年可以生下一子。對于不“求子”的主人家,白老頭根據(jù)不同接戶人家的需求演唱內(nèi)容合適的曲目。當演員唱起《青鳥歌》的時候,主人知道為他們祈福的表演者要走了,就會極力挽留,提出至少讓白音查干的妻子曹門代留下來。這時候白音查干與其子朋斯克就會唱起《求情歌》,答謝主人的深情,請求主人不要挽留,他還要去其他人家送福。要回自己的老伴兒后,演出隊唱起了《四個杭蓋》,又向另一家走去,直到把祝福帶給全村各家各戶為止。
3.表演尾聲。
在正月十六結束所有的表演之后,按照傳統(tǒng)習俗需要在村子里找一合適地點,用秫秸作為火把,兩兩交叉架起點燃火把,在緊密的鼓、鈸伴奏聲中,表演者在火堆旁一邊跳舞一邊唱起《祭火歌》,在火燃燒大概幾小時后,在火上跳來跳去并順勢將面具丟在火堆里將其燒化。當?shù)厝苏J為只有燒掉面具送走神靈,才會達到祈福的效果實現(xiàn)愿望。送神儀式到此結束,整個“呼圖克沁”的表演也就接近了尾聲。
四、相關演唱曲目
1.《贊敖漢歌》。
此曲為表演者由廟中行至院中的道路上所演唱的曲目,包括《四季歌》,《四季歌》又由四個歌曲組成分別是《春》、《夏》、《秋》、《冬》?!洞骸返母柙~大意為:春天大雁歸來,伴隨大雁的叫聲,福氣也會隨之到來?!断摹返母柙~大意為:草場茂盛,牛羊肥碩,人民生活安樂,相聚在草原載歌載舞,表達心中喜悅之情?!肚铩返母柙~大意為:谷穗金黃,碩果累累,人民相聚一起歌唱這個豐收之年?!抖返母柙~大意為:祈求明年依舊可以是一個豐收之年,風調(diào)雨順,牛羊肥碩。整個《四季歌》表達了當?shù)厝嗣駷槿速|(zhì)樸善良,腳踏實地,及時享樂的淳樸愿望。
2.《青鳥歌》及《求情歌》。
離別時演唱的《青鳥歌》帶有悲壯的儀式感,可以感受到海力王府當時宮廷娛樂的影子。
《求情歌》則表達了表演者對主人家盛情款待的感謝之情,也表達了白音查干對妻子曹門代伉儷情深。
3.《祭火歌》。
在燒面具是會焚香唱《祭火歌》,以表達對神靈庇護的感謝,祈愿神靈可以平安回到阿爾泰山。而熊熊燃燒的火焰預示著來年的紅紅火火。
五、傳承現(xiàn)狀
2008年,金生先生、李福山先生獲得了自治區(qū)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的稱號。在敖漢旗文化局的支持下,烏蘭召村成立了呼圖格沁傳習所,并收了一批新徒弟,讓這個古老的文化遺產(chǎn)有了傳下去的希望。但現(xiàn)在金生先生已逝,而李福山先生也已63歲高齡。受民族融合趨勢及普通話推廣影響,生活在蒙漢雜居地區(qū)的許多蒙古族年輕人已很少使用本族語言,而“呼圖格沁”的學習需要學習者能夠熟練掌握蒙古語。因此下一代傳承人僅十余位,均已近中年,無固定學習時間并不能獨自登臺表演。隨著“呼圖格沁”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其得到更多人關注,其中不乏有媒體前去采訪,包括臺灣東森電視臺、CCTV《走遍中國》欄目組以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邊境文化長廊工程”系列影片欄目組等。
六、傳承意義
經(jīng)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呼圖格沁”對于當?shù)卮迕駚碚f,是一種傳承百年的信仰,它幾乎動員了家家戶戶加入到公共活動的空間之中,同時還吸引著周邊村落的村民,達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且它作為蒙古族戲劇的“活化石,在本村落的神衹體系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因此“呼圖格沁”具有團結凝聚人心,給予村民精神力量的作用。但由于呼圖格沁對語言要求的嚴格性以及其超強的綜合性,并且缺少專門機構進行科學系統(tǒng)地研究與傳承。此外,受歷史的變遷、地理環(huán)境的改變、后人志趣取向等諸多因素影響。業(yè)內(nèi)人士擔心,如果不加以搶救,用不了多久,這一土生土長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將走向消亡。因此我們應對這一被國內(nèi)外專業(yè)學者視為“彌足珍貴的蒙古族藝術瑰寶”,舞臺戲劇“活化石”的獨特藝術形式---“呼圖格沁”,加以重視、宣傳,愿每個人都能成為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先行者。
加強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讓瑰寶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