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艾
一、古城簡介
麗江古城于199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受到國家保護,它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后期),地處云貴高原,為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聚居地,全城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它充分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輝煌成就,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城市。
麗江古城古建筑是納西族建筑藝術和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融合了漢、白、彝、藏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古建筑沒有純粹某種民族的建筑風格;沒有城墻;構造依然延續(xù)了漢族文化,布局形式為最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如圖1、圖2);建筑以木頭為主。在納西族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礎上,民居建筑多為兩層木結構樓房,穿斗式結構,土坯墻,瓦屋頂;以水為核心的水巷空間布局。
二、古建筑存在的問題
1.火災問題
(1)木質結構與布局不當。麗江位于26.83°N,緯度較低,常年晴天,光照充足,氣溫較高。古城內(nèi)餐飲、木刻業(yè)等工具若使用不當,造成明火或有易燃材料,都會引起火災。古建筑多為木質結構,由于年代久遠,木質干燥,極易燃燒。當?shù)厣贁?shù)居民用火還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煤、木柴。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節(jié)日需用火,外來人口居住用電和天然氣,一旦使用不當,都會引起火災。
因古城自由的布局特點使得建筑連成一片,客棧和商鋪挨家挨戶緊緊相連,開闊區(qū)域面積極少。青石板路起伏大,彎彎曲曲,多條巷道狹窄,只供3人通行(如圖3、圖4),這些都會成為火災撲救阻力。還有不少建筑被商家或住戶非法改建,撤掉了古建筑的防火設施。
(2)電線暴露。房屋電線隨意纏繞在房頂上方,線路交錯沒有秩序(如圖5、圖6),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受到高溫或使用不當易引發(fā)火災。
(3)流動人口多,防火意識弱。麗江古城每年有幾十萬至上百萬游客和外來經(jīng)商者進出。游客只顧暫時游覽觀光,對古城保護意識幾乎為零,如煙頭還燃燒著便隨意丟棄。
2.受潮侵蝕和蟲蛀問題
(1)木質材料朽蝕。木質結構房屋長年累月處于日曬、雨淋中。云南麗江雨水集中在7~8月,降雨量較大,這期間房屋長時間處于陰冷潮濕環(huán)境中,木質材料受潮很容易變形、朽蝕。還有古城內(nèi)居民和商鋪用水不當,都易引起房屋損壞。
(2)木質材料蟲蛀。木質材料霉變后容易生蟲,會滋生白蟻等蛀蟲。4~7月份是白蟻的活躍期,一旦有白蟻出沒,會很快將木頭蛀出孔道。加之白蟻群體大,集體活動,破壞力強。木質建筑被蛀蝕成空心,房屋的支架會承受不住重力,轟然倒塌。
(3)木質材料中有蛀蟲攝取食物的基本條件。如樹脂、淀粉,會引來天牛、木蜂等蛀蝕木頭,加速古建筑破壞。
3.人為破壞問題
(1)保護意識薄弱。游客和經(jīng)營者散去后垃圾遍地,青石板上滿是油漬,古建筑上不乏劃痕和磨損。傳統(tǒng)民居或許只存在于游客較少的地方。這些現(xiàn)象帶來的污染和對建筑的破壞很嚴重。
(2)管理不到位。在游客聚集地,老舊建筑拆下來的門板、木板隨處放置(如圖7)。一些空置古建筑房門老化嚴重(如圖8)。當?shù)卣芾聿坏轿?,缺少古城?nèi)部古建筑的保護,放任傳統(tǒng)文化外來經(jīng)商者改造。古建筑被大肆破壞,急缺保護和維修,傳統(tǒng)文化氣息減弱。
三、古建筑保護措施
1.防火措施
(1)加強防火宣傳。加強古城內(nèi)各類人員的防火意識;易燃物不隨意丟棄,了解古建筑需要遠離的物品。
(2)強化防火巡視。定期巡查,責任落到每戶每人;商鋪或居民確保天然氣等設備使用規(guī)范并保持完好。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設置完善的滅火系統(tǒng),提高防災抗災能力;改造古城內(nèi)部道路、電力線路。
(4)制定相關法規(guī)。制定相關制度及法規(guī),加強地方政府管理。
2.防朽蝕及蟲害措施
(1)保持房屋干燥通風。保持木質建筑在合理的含水條件下,適度人工干燥,通風良好。
(2)檢測蟲情并預防。定期和不定期檢測古城的蟲情,落實到人,不能流于形式;定期噴灑藥物。
3.加強宣傳和管理
(1)增強愛護文物的意識宣傳。政府做好保護古建筑宣傳工作,加強管理,嚴懲破壞文物者。
(2)設立修繕基金。國家或當?shù)卣O立古城修繕基金,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古建筑保護事業(yè)。對古城房屋加強維護,例如,建筑有損壞需維修,應適當撥款支持,修舊如舊。地方政府要指導文物保護工作,確保古城古建筑所需維護費用專款專用;籌措更多資金用于古建筑維護。
四、結論
雖然我國現(xiàn)存類似麗江古城這樣經(jīng)典的古建筑,但對它們的保護還不盡完美。我們要注重古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盡量適應并利用自然條件,遏制只注重經(jīng)濟效益忽視古建筑保護這類行為的發(fā)生。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人世世代代的家園,更是這浮躁城市中寧靜的剪影,是不可多得的珍寶。筆者更希望看到保存完好、寧靜雅致的古城,更愿意去發(fā)現(xiàn)古建筑蘊含的文化精華,保護好古建筑,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p>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中學高2017級29班(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