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航
?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
王定航
西華大學,四川成都,610039。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深受體育價值的影響和制約,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目前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明確目標;正視教學功利觀及注重發(fā)展和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中心,多元化價值取向交叉融合發(fā)展的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體育教學改革;價值取向;研究
高校教學改革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社會大眾對高校教學改革成效也日益重視。高校體育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通過多年的實踐,改革也在逐漸地推廣與深化,并持續(xù)地鞏固改革成果。
價值取向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因,價值取向是一種超前性的觀念與理想選擇的活動,其形成基礎是對理想的抉擇與追求,他具有實踐性,其主要功能是幫助主體進行價值取向的選擇,所以對主體自身有較大影響。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尊重價值取向即是尊重人性發(fā)展,所以要把價值取向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原則,而且價值取向的選擇是衡量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價值合理性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旨在論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其中包含人本價值取向、目標價值取向、功利價值取向和發(fā)展價值取向,既是闡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出發(fā)點,也是研究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落腳點。
人性化教育是將人的內在屬性為基礎,尊重以人為本,把人的內在需求、個性化發(fā)展首要目標的教育理念。體育教學則是根據(jù)人性化教育的思想,按照人性的成長規(guī)律實施的體育教學活動。這種重視人性自由發(fā)展的教育觀念,對學生全面的發(fā)展及追求生命、生活質量的要求有著推動作用。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理念不僅要深植在技術教學思想、終身體育思想中,還要貫穿于體制教學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中。
(1)學生作為教學改革主體,就要從關心學生心理、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即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方法、態(tài)度、評價、理念及體制的設置,均要關注人性要素,以人的本性為基礎,因材施教,以激發(fā)人的潛能為目標,并逐步摒棄老舊的灌輸式教學法。
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劃分出學生不同的體質和體能水平,再按照學生的興趣、喜好、意見來設置難易、強弱不同的課程內容,賦予學生擇課自由,充分體現(xiàn)其人性尊嚴。最終能使學生在教學中受益,幫助其提升多種運動能力、身體鍛煉技巧及各項身心素質,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相應的會產生變化,所以要即是更新體育教學課程、運動項目選擇。不能只沿用傳統(tǒng)教學內容與方式,要適時創(chuàng)新,可將傳統(tǒng)與時新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相結合。
(2)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同時,不能舍本逐末,對于基礎的身體素質學習內容不能更改,還要強調其重要性作為選項課的規(guī)定性考核內容。以此為前提,幫助學生打好身體素質這項基礎要求,才能使其在多種獨具體育魅力的運動項目中,獲得鍛煉價值,體會運動內涵,身心體驗都得到升華。只有將培養(yǎng)基礎身體素質的特定運動項目與獲得運動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的多選性運動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服務于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3)個體差異化評價應普遍運用在體育教學的評價方法中。如果只關注評價的結果即只關注結果的絕對量化——唯分數(shù)論,就會忽視了個體運動能力的客觀性。所以在教學的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個體之間的先天身體條件影響的不同運動基礎,更不能忽視了學生后天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態(tài)度。教育部門、學校、老師需清醒的意識到何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能力,比只在乎成績與分數(shù)更為重要,如此才能守住學習體育的初衷,才能展現(xiàn)體育教學結果的公平性,更能全面如實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
體育教學中應該把“教”作為首要工作,依次展開并挖掘“教”的內涵。追求“教”的目的,即為什么而教;教學內容,即教什么;教學后的收獲,即如何評價教學工作。這是體育教學改革的源動力即追求目標。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體育素養(yǎng)。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明確教學目標。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設定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在實施中教學目標中,未能將學生受體育教育的個人目標與其未來在社會的發(fā)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因此,設定體育教學目標應把關注點集中在學生當前狀態(tài)及未來的發(fā)展上,讓其在身體、心理、社會發(fā)展三方面一齊得到收獲。還應側重學生的運動興趣,將重點放在興趣與教學,運動項目及運動理念的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
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首要教學目標,并順應時代要求轉變教學觀念,目標的發(fā)展要逐漸趨向健康要求、個性要求和滿足終身需求。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參與運動的意識,幫助其掌握一至兩種運動技能、鍛煉方法及運動興趣,是實現(xiàn)高等體育教育目標價值取多元化轉向自主運動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體育教學不是以抽象的完人為依據(jù),來設定教育目的,而是按照社會需要來規(guī)劃學生的發(fā)展,以此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最終要以滿足社會需要來衡量體育教學的成果。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確定了身體、心理、社會需求三方面的發(fā)展,逐漸深化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體育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內容的制定上,不僅要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還需兼顧學生的身體、心理平衡發(fā)展的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當前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課程外,還要增加學生所需的、感興趣的選項課。
體育教學模式的設立,不僅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習得,并提升體能、技能水平;還要關注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與自我保健意識的培養(yǎng)。
功利價值取向是一種處在教育質量政策中的外在目標,追求從教育中獲得物質利益、工具價值。以工具性和實用性為其重要特性;以獲得顯性的效益為其準則;以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并提升綜合國力為發(fā)展目標和方向。
計劃經濟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是實現(xiàn)國家政治目的的工具,主要服務于培養(yǎng)國家的上層人才。國家意識控制體育教學的開展,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體育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和考評標準。
市場經濟時期,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更要強調體育教學是有計劃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并滿足學生的自由發(fā)展需求。
高校體育教學是追求功利的,無功利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但當前高校教學價值觀上存在的重要問題——只重視眼前、局部的需要,滿足片面的需求,這種狹隘的教學功利價值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因此,要扭轉把學生能力限制于某一具體的體育教學專業(yè)知識中的狀況,即要培育成為全面的人,是身心、德才、情趣、境界全面發(fā)展,并具備體育運動知識能力的“通識人才”。
根據(jù)體育教學的本質特征,高校體育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傳授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和社會經驗,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社會活動,即具有傳習體育技能促進個體維護健康發(fā)展的功能,又具有為國家、社會服務的功能。因此,整合運動技能傳承、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三者聯(lián)系的體育教學改革必然是今后發(fā)展之路。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體育與身體、心理、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促進了體育價值取向從“增強體質”到“促進健康”又到“滿足社會需求”的境界提升,明確了體育價值觀中的“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統(tǒng)一和協(xié)調發(fā)展,體現(xiàn)了高校體育教學滿足個體發(fā)展價值取向與適應社會發(fā)展價值取向的統(tǒng)一,并讓體育價值的功利主義和人文主義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中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與統(tǒng)一。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4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從未來對人的素質的高度要求和對人的教育提出的新的構想。就體育教育而言,人對體育的需要既有生物層面———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更有心理需求,即通過體育運動和競賽來滿足人的精神內化、品格形成、實現(xiàn)自我、體驗生命的價值和主動性的人本價值的需求,并達到滿足人的超越自我和精神升華的需要。體育教學作為特殊的教學過程,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價值,體育本身就凝結了人類的競爭、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和奮發(fā)向上的卓越品質。他與生具有的那種不斷肯定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魄力和精神,正是我們人類今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普適計算、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變了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高校體育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界限已經模糊,課堂不再是必要的學習空間,高校體育教師正逐漸失去了知識傳授人的地位,這些因素對高校體育教學和高校體育教師形成的不可低估的沖擊。
中國高校體育教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力度不足其他傳統(tǒng)行業(yè)。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普通高校由于教育資源限制,仍然采用“一個尺寸適合所有人”的大工業(yè)化的批量教學模式。由于教學資源制度化的評估和督導問責機制缺失,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教與學模式陳舊,所以導致體育教學的學習結果評價體制單一化現(xiàn)象嚴重,體育教學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單調、片面,缺乏個性化、多元化。
究其原因,是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缺乏深入考量,沒有把握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相關關系。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創(chuàng)新性和協(xié)同性,順應大數(shù)據(jù)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以“人本、目標、功利、發(fā)展”4種價值取向為切入點把握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發(fā)展方向,是根據(jù)高校體育教學和高校學生的實際需要與發(fā)展進行的教學改革,而不是以一種思想、一個目標、一種模式,千篇一律地去實施教學活動,并逐步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
[1] 趙順來.試析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趨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01):17~19.
[2] 秦 婕.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6):23~25.
[3] 袁海強,等.試析體育教學中“以人為本”與“育人為本”之融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7):9~11.
[4] 孫國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價值取向研——基于《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及其配套政策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5(01):39~42.
[5] 石先彬,袁海強.探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之價值取向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01):105~107.
[6] 馬金鳳.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02):105~109.
[7] 黃 敏,陳英軍,李亞莉.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與展望[J].體育學刊,2011,18(05):78~81.
[8] 周新梁.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2014(04):105~106.
[9] 龍和文.析體育價值取向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教學探索,2013,21(01):74~75,92.
[10] 袁海強,左新榮.試析體育教學中“以人為本”與“育人為本”之融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7(02):952~954.
[11] 甘容輝,何高大.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及實現(xiàn)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5,346:70~76,90.
[12] 陳 敏.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的人本主義心理教學觀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
[13] 施 璐.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展望,2016,20:224.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WANG Dinghang
China Wes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China.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valu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urrent P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people-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utilitarian view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s the center,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cros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7)06―0124―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32
G804.8
A
2017-05-19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