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疆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的現代轉型

      2017-04-11 08:24:22張新輝趙鳳霞朱梅新哈那提沙力木
      四川體育科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獵鷹習俗新疆

      張新輝,趙鳳霞,朱梅新,哈那提·沙力木

      ?

      新疆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的現代轉型

      張新輝1,趙鳳霞1,朱梅新1,哈那提·沙力木2

      1.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新疆青河縣文體局,新疆青河縣,836200。

      運用文獻資料和歷史學研究等方法對新疆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活化石”——馴鷹習俗的歷史和現代發(fā)展進行研究。馴鷹習俗的諸多功能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而得到了自然演進,由原來的狩獵防害向休閑體育和民俗文化轉變,創(chuàng)新性地將馴鷹文化發(fā)展為一種獨特觀賞性的民俗技藝表演和比賽項目,由作為生存策略的獵手向順應時代的體現現代價值的演員再到賽手的轉換,同時,促進了馴鷹文化的旅游開發(fā)。

      新疆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現代轉型

      鷹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獵經濟,滲透于北方民族薩滿信仰、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僅敬仰鷹的威嚴、勇猛,而且將其視為美的化身。從古至今,鷹頻繁出現于文學、繪畫、歌舞等藝術作品中[1]。馴鷹具有獨特地域風格,并受民俗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傳統(tǒng)民族民俗文化的象征。馴鷹不僅反映著民風習俗特征,而且蘊含豐富的民間信仰觀念,充分體現民間各種社會關系紐帶和倫理道德,更滲透著深層次的少數民族文化內蘊??梢哉f,馴鷹是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淀,是新疆游牧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國北方諸民族先民均從事過狩獵經濟,狩獵經濟對其經濟生活產生過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0年11月15日至19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國際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會議。在會議進程中,法國、韓國、西班牙、比利時、捷克、卡塔爾、蒙古、敘利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11個國家聯合發(fā)出提案,申請將馴鷹列入名錄,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獲得最終批準[2]。其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史上最大的聯合提名案,然而,中國未在這些國家之列。自此以后,中國馴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視和發(fā)展。2011年,新疆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項目編號:X-143)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疆富蘊縣哈薩克族馴鷹習俗(項目編號:IX-29)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1 國外馴鷹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馴鷹方面研究起步較早,歷經多年發(fā)展。馴鷹在美國有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Anderson等[3]闡述了美國明尼蘇達州和聯邦政府要求對猛禽所有權和保護措施要密切監(jiān)管和嚴格執(zhí)行,明尼蘇達州馴鷹學徒要取得筆試通過后,檢查保健設施合格后才能獲得馴鷹人執(zhí)照,并且,導師在頭兩年要監(jiān)督新手馴鷹人。Amanda Giracca等[4]闡述了美國馬薩諸塞州也對馴鷹人有嚴格的審批方式,同時規(guī)定擁有鷹羽毛可處于5 000美元的罰款等。Sarina Wake?eld[5]闡述了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放鷹捕獵不僅被認為是一種運動,也是該地區(qū)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利用體育遺產旅游日益增長的需求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已經確定將保存和展示馴鷹文化體育遺產作為一個關鍵問題。老誠[6]深刻闡明英國、法國等諸多國家將馴鷹文化與經濟發(fā)展有機聯合,把馴鷹習俗作為特色旅游資源加以開發(fā)和推廣,形成獨具國家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旅游景觀和旅游項目,促進當地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目前,國外馴鷹習俗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1)馴鷹習俗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2)馴鷹習俗旅游景觀開發(fā)與產業(yè)化發(fā)展;(3)馴鷹習俗教育體系及長效化等。

      2 新疆少數民族鷹獵習俗的歷史學研究

      鷹獵的歷史源自于公元八世紀左右。鷹獵的壁畫最早可見于唐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唐代李重潤墓[7]。在新疆巴里坤東黑溝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內,發(fā)現一幅游牧民族放鷹的巖畫,剽悍的獵手,身跨駿馬,一手架鷹,一手握韁,馬蹄飛馳[8]。據蘇聯考古學家在葉尼塞河沿岸的考古發(fā)現,在公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期間,古代柯爾克孜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在葉尼塞河上游發(fā)現的巖畫中,騎馬架鷹、騎馬射箭、騎馬追逐,以及幾個獵手騎馬合圍獵物的場面隨處可見[9]。在《新唐書·都播傳》中,記載役屬于黠戛斯、彌列、都播等部落生活時稱其為“無畜牧,不知稼薔……,捕魚、鳥、獸食之”。《回疆通志》和《西域聞見錄》也有維吾爾族將鷹馴化供狩獵之用的記載[10]:“回民喜畜雕,少有之家皆有雕一二架,至二、三十架不等。雕捷而鷙,秋深翅勁,狐、狼、黃羊之屬遇之無得脫者?!鼻宄捫墼谝皇自姷淖⑨屩袑椀奶匦约靶蟮襻鳙C情形均有詳盡描繪[11]:“鷹之毛色,與內地同。大者有加,形聲蒼老,極大莫如周鳥,土人養(yǎng)以供獵,狀若鸕鶿。重者十余角力。喙銳而鉤爪堅利善攫,本鷹屬,亦呼為鷹。蕭至忠為晉州刺史,將獵,九冥使者謂獸曰,汝輩若干合鷹死,若干合箭死。鷹,即此物也。凡出獵,人以牛皮裹臂,令蹲其上,馳馬而行。平時飾皮帽,蒙罩其眼以制之。放則空下瞰,鹿之大者,亦能攫取。日啖以肉,雄偉善捕者,需值數十金?!鼻宄稓J定皇輿西域圖志》卷39回部條文本中詳盡記載新疆維吾爾族“喜從高處放周鳥鶻,其人謂之鶻師赤云”。其中對放鷹人員、地點和技巧等均有明確規(guī)定,蘊含清代維吾爾族視鷹為神鳥,不以放狩為唯一目的,因其故放鷹儀式頗為正式。

      3 新疆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的現代發(fā)展

      隨著新疆自然環(huán)境更迭,民族文化的沉淀與現代文化的沖擊,鷹獵習俗逐漸沒落、消亡,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新疆方開啟對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為進一步加強對鷹獵習俗的保護、搶救、挖掘和推廣,逐步由禁止轉變?yōu)橛行Ч芾砗洼o導。時至今日,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啟動,原來鷹獵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柯爾克孜族,但近年來哈薩克族鷹獵文化也快速發(fā)展,特色凸顯。新疆少數民族的鷹獵文化呈現蓬勃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注重野生動物的生態(tài)平衡,體現了強身健體增強體魄的休閑體育價值,促進了民俗資源的旅游開發(fā)。

      3.1 注重野生動物的生態(tài)平衡,從習俗向制度轉變

      養(yǎng)鷹、馴鷹需要在保護物種資源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開展。雄鷹是國家級二級保護動物,是禁止捕捉的。為保護野生動物,保障牧區(qū)動植物生態(tài)平衡,阿合奇養(yǎng)鷹戶獵鷹食物來源已不再依賴捕獵野生動物,基本靠家禽家畜來解決。當地相關部門擔負著審查養(yǎng)鷹資格的責任,建立起一套審查監(jiān)督制度。時至當前,為保護已經馴服的獵鷹,避免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而退化野性,管理部門再次規(guī)定,各戶的獵鷹,馴養(yǎng)時間不得超過5年,一旦到規(guī)定時間必須放歸大自然。所有獵鷹都需要上“戶口”和建檔案,以備察。部分馴鷹能手每月能獲取政府200-500元不等的生活補貼,以保證該項絕技能得以延續(xù)。至于獵鷹,新疆青河縣享受不一般待遇,在遵守相關保護野生動物法律法規(guī)之前提下方可允許抓來訓鷹,到達規(guī)定年齡務必放回大自然傳宗接代,保證其繁育。

      3.2 體現強身健體,增強體魄的休閑體育價值

      就鷹手而言,捕鷹、馴鷹以及放鷹過程均具備良好的體力和非凡的智慧。熟悉鷹的習性與協(xié)作精神是練就一個優(yōu)秀鷹手的必備條件。鷹獵是一項集智能、體能、動靜結合的休閑體育運動。例如捕鷹、放鷹都要到林海雪原進行遠足登山,其不僅展示的是體能與意志的較量,而且在大自然中歷練身心、陶冶情操。捕鷹恰似射箭、射擊等瞄準類運動,要求心神合一,靜動結合,反應靈敏。同時,捕鷹、放鷹或在山上蹲守幾天乃至幾十天,方能有所斬獲,此舉無疑是一種最好的心理素質磨練。

      3.3 促進馴鷹習俗的旅游開發(fā),從生活向展演轉變

      如今,鷹獵活動且喪失了捕獲食物、滿足生存需求的原始內涵,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休閑、消遣等精神層面的滿足與享受,此項活動正被賦予愈來愈多的觀賞、參與、戶外休閑等社會文化、體育、經濟價值。獵手們通過鷹獵表演和鷹獵比賽展示自己鷹的力量、傳統(tǒng)的狩獵技巧和集體協(xié)作精神。傳統(tǒng)的獵鷹撲食習俗演變成一種民俗文化,而且創(chuàng)新性的將獵鷹文化發(fā)展為一種成為具有獨特觀賞性的民俗技藝表演和比賽項目,把民俗文化和旅游業(yè)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以舉辦“獵鷹藝術節(jié)”等形式發(fā)展旅游業(yè),吸引各地游客。

      3.3.1 柯爾克孜族馴鷹發(fā)展——以鷹獵表演推動特色旅游 新疆阿合奇縣是柯爾克孜族世代游牧的地區(qū)。1989年在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xiāng)謝依提古墓地(現八家戶一帶)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純金質“飛鷹啄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xiāng)的馴鷹還吸引了英國著名馴鷹專家美勒·安德魯。在1993年和1994年他曾兩次來到阿合奇縣與當地牧民交流養(yǎng)鷹、馴鷹、放鷹技藝,當看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獵鷹表演時說:“世界上,獵鷹的故鄉(xiāng)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xiāng),在這里,我看到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獵鷹逐捕獵物的奇觀”。很多人類學家認為,阿合奇縣能保持這種原始的捕獵技藝與當地地處偏遠,生存環(huán)境惡劣、人們生活貧窮落后有關。再就是,由于阿合奇地區(qū)植被覆蓋稀少,山谷曠野一望無垠,為鷹隼俯沖捕獵、疾行馳騁提供廣闊舞臺。更令人贊嘆的是,當地柯爾克孜族人馴鷹的絕學全憑口頭流傳,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一直流傳至今。

      2008年10月21日在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首屆獵鷹文化節(jié)暨旅游推介會”舉行,近百名身騎駿馬、手臂上高舉獵鷹的柯爾克孜族牧民展示了“放飛獵鷹”“獵鷹捕兔”“獵鷹活捉狐貍”等民族特有節(jié)目,用節(jié)日的方式保護了這一古老的民俗。2009年12月15日阿合奇縣旅游資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簽發(fā)了阿合奇縣獵鷹場運營與管理細則,景區(qū)與獵鷹、獵隼及馬車夫簽定勞務合同。在每年一屆的諾如孜文化節(jié)上阿合奇縣都會同時舉辦“獵鷹文化節(jié)”。2013年以來,阿合奇縣獵鷹手累計開展獵鷹表演54場,吸引了來自疆內外的8 000余名游客,推動了阿合奇縣特色旅游漸發(fā)展。2014年11月新疆阿合奇縣獵鷹民俗入選新疆冬春旅游主題活動。

      近幾年,阿合奇縣以傳統(tǒng)獵鷹文化為依托,在對口支援城市無錫市援建工作組的大力幫扶下,本著“傳承獵鷹文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造獵鷹旅游品牌”原則,不僅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阿合奇縣特色旅游發(fā)展,更使獵鷹文化得以有效傳承。阿合奇縣境內有野生的鷹、隼2 000余只,持有馴養(yǎng)證的獵鷹、獵隼手140名。為解決獵鷹手的后顧之憂,縣委、政府對全縣推選出來的獵鷹能手,按招聘“以干代培”人員每月發(fā)放工資,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馴鷹事業(yè),并設計排練出《獵鷹隊飛奔表演》《架鷹騎馬上山》《捕鷹表演》《獵鷹捕食》和《獵隼空中捕食》等表演項目;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出資,對位于阿合塔拉村奎克托海的獵鷹場進行整體建設和規(guī)劃,對曾經的戈壁灘進行大力改造?,F如今,獵鷹場道路、景區(qū)大門、圍欄、旅游廁所、山體“中國獵鷹之鄉(xiāng)”字樣、可容納500名旅客觀賞獵鷹表演的場地均已建成,并具備對外接待服務能力;為使該鄉(xiāng)農牧民通過接待獵鷹場游客增加家庭收入,將富民安居工程建設納入到獵鷹場整體規(guī)劃中,修建了水、電、暖齊全的安居富民房,可容納20-30名游客住宿;為更好的挖掘民族文化,促使農牧民收入結構多元化,大力發(fā)展獵鷹場農家樂,開展民族工藝品、特色產品銷售;為不斷提高獵鷹文化品牌影響力,自2008年以來,每年舉辦獵鷹文化節(jié)暨旅游推介會,邀請區(qū)內外媒體廣泛參與,使阿合奇縣的馴鷹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有效提升,為阿合奇向“民俗文化特色示范縣”道路上邁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3.2 哈薩克族馴鷹發(fā)展——以馴鷹比賽促進冰雪和生態(tài)旅游 馴鷹同樣是哈薩克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部分,伴隨時遷境變,從起初的狩獵演變?yōu)樯钍軓V泛大眾喜愛的休閑體育項目。2014年7月新建成的新疆昭蘇縣喀夏加爾鎮(zhèn)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就設有馴鷹文化展廳。在新疆青河縣、新源縣和富蘊縣等哈薩克族群眾集中聚集的地方,因冬季長、雪量豐富的特點,在每年冬季會舉行獵鷹活動,并且將鷹獵活動轉化為鷹獵比賽,制定了相關比賽制度,增加了競技性、規(guī)范性和觀賞性等。

      新疆青河縣于2014年9月被自治區(qū)文化廳命名為獵鷹之鄉(xiāng),當年年底被國家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獵鷹之鄉(xiāng)榮譽,有幸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獵鷹之鄉(xiāng)躋身列入“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縣。青河縣的獵鷹比賽在全國絕無僅有。從2013年1月8日起至今,青河縣已成功舉辦了三屆獵鷹大賽,已成為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冬季冰雪旅游活動的一部分。首屆鷹獵比賽的打分標準主要依照獵手穿著、鷹的設備、外觀、叫鷹、引鷹出擊、鷹捕狐貍幾個方面。2015年2月3日第三屆中國·青河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獵鷹暨牧羊犬大賽上對鷹獵比賽又有了新的規(guī)定,按照獵鷹的年齡大小分為“幼鷹”和“成鷹”兩組分別進行評判,比賽中以獵鷹的姿態(tài)、聲調、沖擊力度、捕獲方式為評分標準。青河縣的哈薩克族獵鷹吸引了國內外的眾多媒體。2014年12月29日CCTV-10文明密碼欄目播出《風情哈薩克》節(jié)目,獵鷹精彩亮相央視。2015年1月1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新加坡beach house制作公司、新西蘭自然歷史制作公司聯合制作高清電視系列片《意境中國》(China From Above)攝制組來青河縣拍攝哈薩克族獵鷹,向全世界展示展示哈薩克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1月10日,青河縣舉辦獵鷹之鄉(xiāng)“獵鷹協(xié)會”成立儀式。2015年1月30日中國·青河國際獵鷹文化研討會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青河縣召開,新疆文聯民間藝術協(xié)會托力恒·阿木爾就文化保護及傳承提出了建議。2013年1月11日國際雪聯越野滑雪中國巡回賽新疆那拉提站開賽前,新源縣的獵鷹表演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選手紛紛上前“大顯身手”,并紛紛上前拍照留念。2015年1月2日,新疆富蘊縣第四屆冰雪風情節(jié)中“獵鷹捕狼”活動也精彩繽呈。目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把馴鷹列為喀拉峻草原生態(tài)旅游娛樂項目,為游客提供馴鷹表演;零星馴養(yǎng)獵鷹的哈薩克族牧民手提老鷹在烏魯木齊的南山白楊溝、伊犁那拉提草原等旅游景點與游客攝影留念或了解咨詢或親自感受體驗。

      4 結 語

      目前,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的馴鷹習俗在一定地域保存完整,并呈現一定區(qū)域規(guī)模,但文化保護和傳承鏈條非常脆弱;維吾爾族的馴鷹活動只是在零星存在,面臨瀕臨失傳消失的困境。馴鷹作為新疆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已有上千年發(fā)展歷史,它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傳承與新疆少數民族悠然已久的勞動方式、經濟方式以及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之間有著緊密聯系,文化底蘊深厚。新疆不同民族的馴鷹習俗有所區(qū)別,但合理內核卻很相似,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不是原封不動地保留,而是在發(fā)展中來保護。近年來,隨著新疆農牧區(qū)經濟生產方式轉型,農牧區(qū)向城鎮(zhèn)化發(fā)展,與生計方式相適應的部分原有傳統(tǒng)文化已經衰退。2015年10月12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馴鷹術研究基地在新源縣則克臺鎮(zhèn)掛牌成立,但自2016年1月起,新疆林業(yè)局取消所有疆內馴鷹活動。馴鷹習俗現代發(fā)展的實現,必須對馴鷹習俗有全面的認識,從自身尋找與現代化的結合點。旅游業(yè)為新疆少數民族馴鷹習俗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追求馴鷹習俗保護和旅游開發(fā)雙贏的同時,應尊重馴鷹作為文化產業(yè)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找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這樣既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從自娛自樂到全民同樂,也完成民俗文化與市場的對接。

      [1] 額爾德木圖.北方民族鷹崇拜文化研究[J].滿語研究,2013,57(02):91~94.

      [2] 木 土.2010年度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J].世界遺產,2011(03):10~27.

      [3] Anderson, Dennis.A look at falconry in Minnesota[J].Star Tribune(Minneapolis, MN), 2014(01): 21~24.

      [4] Amanda Giracca, Brendan Bullock.The Lure of the Hunt: How Falconry is Faring in America[J].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2015, 91(04): 62~81.

      [5] Sarina Wake?eld. Falconry as heritage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J]. World Archaeology ,2012, 44(02): 280~290.

      [6] 老 誠.玩鷹[J].科學之友,2011(08):60~61.

      [7] 張鴻修.中國唐墓壁畫集[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5.

      [8] 王天軍.巴里坤古代游牧民族馬上娛樂競技活動考論[J].蘭臺世界,2013(04):133~134.

      [9] 托麗娜依·達列力汗.新疆柯爾克孜族宗教信仰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0.

      [10] 丁世良,趙 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11] 吳藹宸.歷代西域詩鈔[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Xinjiang Minorities’ Falconry Custom

      ZHANG Xinhui1, ZHAO Fengxia1, ZHU Meixin1, et al

      1.P.E. School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2.The Culture and Sports Bureau of Qinhe County, Xinjiang, 836200, China.

      Documentati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are adopted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falconry custom which is an original ecological living fossil of Xinjiang minorities.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falconry custo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evolve naturally from the original hunting and preventing harm to leisure sports and folk culture, creatively turning the falconry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a folk art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on program with a special appreciation, and from a hunter for living strategy to a competitor, acclimating the times and modern value. Meanwhile, it promotes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of falconry culture.

      Xinjiang minorities; Eagle worship; Modern transition

      1007―6891(2017)05―00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05

      G852.9

      A

      2017-03-13

      2017-04-21

      2015年度石河子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RWSK15-Y14;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JA890022。

      猜你喜歡
      獵鷹習俗新疆
      “獵鷹”9再創(chuàng)歷史一級火箭海上著陸回收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7
      “獵鷹”9號的復用技術與展望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25
      “獵鷹”9號帶來的啟示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24
      無人機你別牛,獵鷹來了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習俗
      處暑
      清明
      大寒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丰县| 饶阳县| 彭水| 滨海县| 抚松县| 开平市| 凤凰县| 布尔津县| 通许县| 乌兰察布市| 山东省| 开化县| 留坝县| 丰原市| 濉溪县| 吕梁市| 开原市| 肃南| 丰顺县| 贡山| 阿拉尔市| 汽车| 金秀| 观塘区| 南丰县| 晋中市| 彰化县| 曲松县| 锡林郭勒盟| 芒康县| 陈巴尔虎旗| 德安县| 襄汾县| 麻栗坡县| 彰武县| 屏山县| 改则县| 鄂托克旗| 扶余县| 西乡县| 陆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