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亞利 編輯/南溪
秋游有意
文/薛亞利 編輯/南溪
薛亞利
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家庭研究》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學家庭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每年春秋兩季,孩子們都會出游,不外乎吃吃玩玩。但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他們外出的體驗就有些不同了,聽孩子們講體驗,發(fā)現(xiàn)他們的活動越來越具有社會性。孩子們越來越超越個人感受,還有小集體的視野范圍,他們開始處理很多成人式的問題。女兒這幾次出游,都是如此。以一次秋游為例,不妨說說!
女兒說起她新買的玩具,明明是開心的事兒,可說著就來氣了。
“你不知道,買這個玩具的時候,我遇到了什么!”她賣個關子,“買玩具的時候,我和老板起了爭執(zhí)!”
“???什么事兒呀!不是秋游嗎?怎么還能和老板爭執(zhí)?”
她看我驚訝,就慢悠悠地說:“老板賣給我的玩具,是臟兮兮的。我要退貨,他不同意?!薄澳窃趺崔k?”我連忙問。她又笑了,說:“放心吧!最后,我賺了呢!因為是最后一個,沒法兒換。老板就便宜賣給了我,別人10元1個,我是8元。還有,那個老板教了我怎么清理干凈。按照他說的辦法,玩具果然清理得干干凈凈了呢!”說完,就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噢,原來是虛驚一場。
后來,她說起小朋友們間的交換,也挺有想法?!扒镉螘r同學們買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的不想玩了,就賣掉。我們班同學3元賣給我,我玩了一會兒,看到一個小朋友,她盯著這個玩具,很想要的樣子。我就3元又賣給了她。”哦,小朋友倒也挺會利用資源。女兒接著說:“那個小朋友的爺爺也在邊上,還說我‘很會做生意!’”
這些事兒,都是新近發(fā)生的。
和女兒聊秋游,總讓她說說最好玩的項目。她說是“激流勇進”,然后就笑了。我納悶問她為何笑,她說:“我們那個小船上,坐在后面的人說洗了一個淋浴,哈哈……”笑了一陣子,又說:“這些個男生,還以為后面安全,就上船搶后面的位置。還有一個小朋友,本來也想坐后面的。我看他有點膽小,有怯怯的表情,我就輕聲對他說,‘你看,前面位置有玻璃罩,可以擋住水花,下面還可以把腿伸長了,比較安全,你別坐后面了!’那個小朋友就被說服了,坐在了前面。我呢,也挨著他坐下來。結果呢,這個船兜了一個大圈子,從高處沖下,前后的浪花亂濺,后排的男生大叫起來。我們下船一看,那個小朋友還好,身上幾乎一點兒沒濕,我的褲子上有幾滴水。后排的男生,哈哈,褲子濕了一半……”我也覺得好笑。
女兒一貫具有同情心,沒想到即使在挑戰(zhàn)時刻,她也能保持?!凹ち饔逻M”這個游樂項目,女兒之前沒玩過,倒是見大孩子玩過。心里暗想莫非那時,她就曉得了水勢特點?難得的是,她能關注到低齡小朋友,觀察到他的害怕,還能設身處地予以照顧。
秋游剛結束,就連連碰到作文課。
第一次作文題目是《我的朋友》。女兒在構思,她最后決定寫朋友助人為樂的事兒。當時,我還擔心會寫那些老掉牙的題材,什么攙扶老人過馬路啦,什么幫忙拎菜啦。這種題材在當下真不合適,如今老年人的壽命延長了,又注重健身娛樂,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優(yōu)先幫助的對象。還好,女兒最終選定了題材,她決定寫那次購物風波。
在她的草稿中,我看到她自己分身為二,一個是遇到困難的自己,另一個是解決問題的朋友。作文中,寫到與老板理論的句子有“你賣的東西有質(zhì)量問題,小朋友們都在旁邊,老師也看見了……”。我想,這應該就是女兒當日理論的情景。心想如果我是老板,也會覺得孩子的話理直氣壯。我們常常希望孩子不要軟弱,盼他們在遇到不公平的事兒時,能有膽量為自己說不。這不,已經(jīng)有個訓練了。
后來,學校里又布置了一篇作文,就叫《激流勇進》。當天說起這個作文,女兒胸有成竹地對我說:“我已經(jīng)想好了,我就寫秋游那個事兒,只是這次我是那個坐在前面的小朋友啦,我來接受別人的幫助?!焙?,一篇作文就這么敲定了。
秋游對孩子們來說,到底有何意義?每一年的春秋,孩子們都盼望著,能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樂一樂玩一玩,因為張弛,游玩倒真的讓人神往。這些游玩,能豐富孩子們枯燥的學習生活。
孩子在成長,秋游活動體驗也會有變化。作為大人,我們對他們的關注,除了幫忙采購零食,提供零花錢之外,我們還可關注更多。
細心聽孩子訴說,就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更多。留心一下,會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出現(xiàn)了特定人格特質(zhì),也看到他們內(nèi)心蘊藏的某種無形潛力。的確,善加觀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孩子,這種理解并不是簡單的情感共鳴,而是可以幫助孩子提煉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讓他們也從自身體驗中獲得快樂和趣味。這也就是相伴成長的道理。
這里贅言幾句,說說孩子寫作文。很多家長苦惱孩子寫作文,刻板的作文訓練,容易和孩子散漫的靈性想法沖突,這對孩子是一種考驗。如果對孩子訓誡過多,就會打擊孩子寫作的積極性,如果不加規(guī)訓,孩子的想法又難以聚攏。
這可真是難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習慣寫作練習。這種寫作不是純粹為了學習那些規(guī)范,而是為了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展示得更好,讓那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兒能被分享。方法無二,就是打草稿,再修改,后定稿。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的過程,一旦孩子養(yǎng)成習慣,好作文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