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女孩子不要送男生書,只借書——一借一還,兩次接觸機會。《圍城》里,錢鐘書先生如是說。我初讀時便好奇:他老人家,哪兒來的這個經(jīng)驗?
對付真正的讀書人,另有一個辦法:比如女孩子向男生借了書,還回去時,如果就此還了,也就完了,沒了后續(xù);如果女孩子還書時順口問:“哎,這書好看,就是我這里和這里看不太懂……”他們便開始談?wù)摷?xì)節(jié)了,女孩子不用多話,只用仰慕的眼神看男生,自能鼓勵他高談闊論下去……
一借一還,或者聊起來。如此,讀書能讀出人的關(guān)系來,就是如此。
在互聯(lián)網(wǎng)還不發(fā)達、大家還經(jīng)常見面的時代,尤其如此。
我小時候,小孩子之間以物換物,以書換書。談不上價格對等,只是各憑喜好,比如一本《七龍珠》漫畫書換一本《圣斗士》漫畫書,一本《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換一本《水滸傳》連環(huán)畫。有些做法,很合乎經(jīng)濟學(xué),比如我曾用幾本薄薄的《智取威虎山》連環(huán)畫,換過一整本《三國演義》——無他,那時我們都只有八歲,跟我換書的同學(xué)還不太認(rèn)字,這種“字書”對他而言使用價值不大,還不如跟我換了連環(huán)畫物盡其用呢。
換到后來,很容易錯雜起來。一本書可能經(jīng)了五六道手,原主哪天想起來去討要時,就得挨家挨戶地問。最后找到時,身后已經(jīng)跟了一串交易參與人,仿佛蜈蚣。大家紛紛說:“你是用A書換了我的B書,先換回來。”“這本C書是我的!”“別急啊,我先跟D書的主人換回來!”……而換回來的書,也常不是原來的樣子,保不齊就把楊六郎畫成了楊令公,把葫蘆娃畫成了沙和尚。
后來我家搬家時,在儲藏室搜了一堆書出來:是我小學(xué)畢業(yè)后就沒再讀過的連環(huán)畫。重新翻看,有些明顯不是我的,大概是某位同學(xué)忘了換回去。一本《明英烈》封底,用鋼筆歪歪斜斜寫著這幾個名字: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徐達……他一定是很喜歡明朝開國故事吧。我想。
有個街角的書攤,書論斤賣,自然了,都是些雜七雜八的書。我有次路過,瞥到門口有本書畫風(fēng)不同,過去蹲下看:莎士比亞四悲劇集的英文原版。翻開扉頁,上寫道:“吳×× 199×年購于××?xí)辍?。下面一行小字:“搬家被迫丟棄,望買者鄭重。此乃好書。”
我不知道這位吳先生是怎么回事,只覺得,他的感受傳達給我了。我起身買,老板論斤稱了,五元錢,最后還問我:“哎,你都買過了,那跟我說聲,這是本什么書?”我說:“是四個劇本。這真算賣得很便宜了?!崩习逡恍Γ骸芭?!我是看不懂。值錢了在這里也沒人買。你買了也好?!?/p>
我上高中時,市面上有一套漓江出版社的村上春樹的集子。那時候,村上春樹還沒這么紅。我先讀了《象的失蹤》——里面包括了《且聽風(fēng)吟》《1973年的彈子球》等短篇;然后,尋思找同社的《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讀。卻是找不到,查圖書館記錄,明明是有的,雖然只有一本。
一個月后再去圖書館,有了。借了,回到家讀,發(fā)現(xiàn)書的封底書皮里,夾了張字條,字體很清爽,曰:“真是好書!但還不是村上最好的書!讀完這本,一定要讀《舞舞舞》!那才是村上最好的書!”
每個感嘆號,都是用鋼筆筆尖畫了一彎,然后狠狠一點,力透紙背。
這大概,是我見過的最可愛的村上迷了。
這種一茬又一茬的傳遞,大概也就是借書的樂趣:頗有點“上一屆學(xué)長的筆記,學(xué)妹你也拿去看吧”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