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德
摘要:林下種植草珊瑚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林地的經(jīng)濟價值。通過對林下栽培草珊瑚技術進行分析,以期提高草珊瑚的質量,提升草珊瑚的經(jīng)濟價值。
關鍵詞:林下;套種;草珊瑚;栽培技術
藤縣位于廣西省的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02′35″~24°03′09″,東經(jīng)110°21′00″~111°11′27″,東連蒼梧縣,南毗鄰容縣、岑溪市,西靠平南縣,北接昭平縣、蒙山縣,北回歸線橫貫縣境,藤縣縣城距梧州市約50km、距桂林市242km、距南寧市350km。藤縣氣候條件優(yōu)越,北回歸線從境內中部穿過,屬于典型的南熱帶季風氣候,夏日長冬日短,年日照1742.4h,年極端最高氣溫39%,年極端最低氣溫-4℃,年平均氣溫21℃,年無霜期332d,年降雨量1472mm,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5%,5~6月為最高峰。境內春夏季多吹偏南風,水氣重,濕度大,秋季多吹偏北風,相對濕度小,氣候干燥。藤縣種植草珊瑚主要分布在塘步鎮(zhèn)、古龍鎮(zhèn)、平福鄉(xiāng),林區(qū)內溫暖、濕潤、陰涼小氣候環(huán)境適宜草珊瑚生長。
我國長期以來重視中草藥行業(yè)的發(fā)展,我國中草藥的種植從總體規(guī)模來說有擴大的趨勢,中草藥對經(jīng)濟的貢獻明顯提升。到2014年底,全國有中醫(yī)類醫(yī)院3732所,2014年中醫(yī)類總診療人次5.31億。草珊瑚是我國重要的中草藥,具有治療跌打損傷、腰痛、胃痛、傷口潰爛等極高的藥用價值,花色形態(tài)秀麗、四季馨香,有著很高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林下種植草珊瑚是一種可行的技術,能夠有效利用林地資源,探討林下套種草珊瑚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草珊瑚種植技術發(fā)展,提高草珊瑚經(jīng)濟效益有著重要影響。
1.林下套種中草藥的意義
1.1解決藥林爭地的矛盾
我國長期以來中草藥種植依賴土地,林下種植中草藥可以很好地解決中草藥種植土地緊張的問題,減少林地和耕地的破壞。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中草藥的需求越來越大,保護天林地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矛盾難以協(xié)調。林下種植草珊瑚改變了傳統(tǒng)中藥種植的模式,有效利用了林地空間,是解決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徑。
1.2以短養(yǎng)長,創(chuàng)造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
林木的生長周期長,經(jīng)濟效益要在若干年之后才能體現(xiàn),過長的投資回收期加大了經(jīng)營成本,對經(jīng)營者資金周轉不利。林下套種草珊瑚可以在短期內實現(xiàn)經(jīng)濟價值,緩解林地種植的資金壓力,提高經(jīng)濟收益,同時,實現(xiàn)多元化經(jīng)濟收入。
2.草珊瑚的生長習性
草珊瑚主要通過野生的和人工種植的方法獲取,野生草珊瑚一般生長在海拔較高地區(qū)的溝谷和山坡的陰濕地方。草珊瑚適宜溫暖適宜的氣候,喜好陰涼,不能在陽光曝曬的地方生長。溫度過高和土壤水分過少都不適宜草珊瑚生長,喜好生長在腐殖質層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中。
3.林下套種草珊瑚栽培技術
3.1除草
通過中耕除草、施肥、保濕等措施促進草珊瑚水肥的吸收。1年要對草珊瑚中耕2次,保持土壤疏松,除去地上的雜草,減少雜草對水肥的吸收。草珊瑚種植期間要避免積水,以免引起爛根和病蟲害。在移植草珊瑚時要保證苗木種植質量。
3.2施肥
施肥時要根據(jù)草珊瑚的實際情況,對根部和葉面進行施肥。在春季,施肥1~2次,以氮磷鉀復合肥為主。秋季再施肥1次,每次施肥數(shù)量不宜過多,以免發(fā)生燒苗現(xiàn)象,不能把肥料直接灑在根系上。草珊瑚抽梢期間,定期施灑氮磷二氫鉀,主要在春夏至秋末進行葉面追肥。溫度對葉面吸收肥料效率有影響,溫度越高,吸收肥水越多,葉片正面吸水少速度慢,背面吸收肥水多速度快,因此,可以進行葉背施肥。
3.3遮蔭
由于草珊瑚喜好陰涼,因此,應選擇在郁閉度為0.6~0.8的林下栽種,當郁閉度過大時,可對林木進行砍伐,郁閉度過小,則要補種樹木或者采用遮陽網(wǎng)提高郁閉度,保證草珊瑚能夠正常生長。
3.4病蟲害防治
草珊瑚在種植過程中要用800倍液的多菌靈對其進行消毒,消毒時間以3~5分鐘為宜,通過消毒,可以減少草珊瑚根系腐爛的幾率。草珊瑚病蟲害主要有炭疽病、軟腐病、根系病等。需要重視對林地的管理,噴灑1%的波爾多液進行預防,還可以采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藥物進行防治。
3.5采收加工
草藥的質量與收獲的時間聯(lián)系緊密,在不合適的時間采摘藥物會降低藥物產量,并降低藥物的藥用價值。采摘草珊瑚時要采用專用的工具,避免弄斷根系,同時,草珊瑚的采摘不能影響林木的生長,不能折斷林木的根系。草珊瑚應在秋季進行采摘,清洗干凈曬干即可入藥。
現(xiàn)代園藝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