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齊 欣
提煉視覺趣味點
圖文|齊 欣
圖1 新安江的早晨。在晨光、霧氤的江面,作業(yè)漁舟成為畫面趣味點
什么是趣味點?趣味點就是人們所要表現(xiàn)的視覺中心,簡單的說就是畫龍點睛。在攝影里,我們把想通過照片去表達的主題或主體,稱為這張照片的“趣味中心”(或“趣味點”)。
趣味中心之所以重要,是當人們看一幅照片時,人的眼球需要一個位置進行“休息”,讓視線停留在一些有趣的東西上面(圖1)。如果沒有這些中心點的話,人的目光會快速掠過而轉(zhuǎn)移到下一幅。對于攝影來說,從平凡世界里提煉視覺趣味點,原則上可以使影像產(chǎn)生陌生感,達到畫面既從現(xiàn)實中來、又與現(xiàn)實不同的效果,這是拍攝一幅優(yōu)秀作品的要素之一。
不同的人對趣味中心點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趣味中心點是樣很主觀的東西,可以是物、是山、是水、是云、是樹,也可以是人、是動物,甚至可以是一朵花、一把草。
需要明確的是,之所以被稱之為趣味點,強調(diào)的是“點”,而不是“面”。如果主體太大了,就不能稱之為點了,這樣整幅圖像便沒有了趣味點構(gòu)圖的特點(圖2)。同樣,趣味“點”也不能太小,太小則不突出,不易被發(fā)現(xiàn),甚至被淹沒;即使被發(fā)現(xiàn),給人的感覺也很平淡(圖3)。
圖2 主體人物充滿了畫面,不能成為趣味點
圖3 太平湖上一葉舟。主體過小,導致趣味點不突出
那么,建立和提升趣味中心點,都有哪些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呢?
主體的安排畫面中對主體的擺放,需要根據(jù)畫面中所出現(xiàn)的元素和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視覺思維習慣,讓主體自然形成其在畫面的主導地位。畫面上的主導地位就是主體趣味點適宜放置的位置,按照構(gòu)圖法則畫面上共有4個重要點。
圖4 “九宮格”構(gòu)圖方法。4個交叉點是畫面重要位置,符合心理需求能成為趣味點
圖6 《渡口》聚泊的小舟是表現(xiàn)主體,但趣味點卻是夕陽倒影
圖5 《潤雨無聲》主體被安排在畫面下部偏右,黃金分割點附近
這里要涉及我國繪畫中很早就有的“九宮格”概念——試驗證明,人看畫面的中心時間長了會產(chǎn)生視覺疲勞。如果把畫面當作一個有邊框的面積,把上下左右4個邊都分成三等分,然后再用直線把這些對應的點連起來,畫面中就構(gòu)成一個“井字”,畫面面積被分成九等分,俗稱“九宮格”,井字的4個交叉點是畫面的黃金分割點,自然是趣味中心點(圖4)。
圖7 《霧暮公盂》以藍天、暖云為背景,利用明暗、冷暖差別,讓飛燕成為趣味點,畫面因此生動起來(齊備 攝)
把主體安排在黃金分割點或者附近,是最常用的方法,符合人的視覺心理。主體置于這范圍不僅突出,而且協(xié)調(diào)、靈活,不像幾何中心那樣缺乏變化(圖5)。
圖8 《昨夜又東風》靜態(tài)明月及建筑物、燈光,與風拂的樹枝和飄云形成動靜對比,皓月是趣味點
圖9 《山村夕照》竹山被陽光照耀的部分構(gòu)成了明亮的框架,把小村落包圍起來,讓其成為趣味中心
在趣味點構(gòu)圖中,有的趣味點本身就是畫面的主體。但并不是所有的趣味點都是畫面的主體,有的只是作為點綴,成為畫面上的陪襯,以增加意境(圖6)。
與背景分離與背景分離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運用主體與背景之間的影調(diào)差異、顏色差異以及輪廓差異等手段,使主體與背景產(chǎn)生差異,將要表達的主體趣味中心在畫面中突顯出來,達到強調(diào)趣味中心的作用(圖7)。
形態(tài)差異形態(tài)差異是指元素形狀和輪廓的大與小、高與矮、粗與細、方與圓等不同;或者是人物的男與女、老與少等性質(zhì)上的差異;也可以是畫面中各元素的動與靜、新與舊、質(zhì)體表面的光滑與粗糙等狀態(tài)的差異。通過畫面中的類比,將要表達的主體襯托出來,從而成為畫面的趣味中心點(圖8)。
借助框架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只要畫面中有形狀或輪廓的框架出現(xiàn),在框架內(nèi)的被攝主體就很容易把觀者的視線引入,從而成為畫面上的趣味點(圖9)。將主體影像包圍起來,形成一種框架可營造神秘氣氛,就好像一個人從藏匿處偷偷窺視某個地方??蚣苁綐?gòu)圖能增加畫面的縱向?qū)Ρ群脱b飾效果,有助于將主體影像與風景融為一體,賦予畫面更大的視覺沖擊。
圖10 《仲春之月》為了突出桃枝和民居,原矩形畫面被裁成方幅而顯得簡潔,同時趣味點也得以強化
圖11 《豐雨季》利用線條引導觀者視線,讓目光匯聚到主體焦點上
要牢記兼顧前景與主體之間的平衡,不能讓框架太過突兀。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主體影像可能太小,而前景又很大,應向后退并使用中長焦鏡頭,通過改變透視比例,使主體影像自然增大。
圖12 《煙雨江南》風拂的枝條起到暗示引導作用,兩位雨中行者雖然占位不大,卻較為醒目
圖13 《晨光融融》雖然兩只鸊鷉很小,但處于前景,加之水波引導而顯得醒目
畫面剪裁由于時間、客觀條件的限制或者一些突然出現(xiàn)、意外的場景,會來不及認真構(gòu)圖,因而難以得到滿意的畫面。這樣,只能在拍攝完畢后在原圖基礎上將多余的元素去除掉,最后得到一個新的趣味中心(圖10)。簡約的構(gòu)圖可以排除與畫面無關的元素,有利于引導觀者視線。
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一個錯誤:明知道趣味中心的重要,但在構(gòu)圖時卻舍不得放棄許多無用的元素,結(jié)果眾多內(nèi)容納入一個畫面,造成觀者的視覺游離,從而使趣味中心的“趣味”下降。這時借助剪裁手段來提升畫面的趣味點,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有人說“繪畫是加法藝術(shù),攝影是減法藝術(shù)”,而對畫面的剪裁恰恰是發(fā)揮攝影“減法藝術(shù)”的一種手段,可謂二次構(gòu)圖。
關于剪裁,一定要認識到剪裁畢竟是截取部分畫面,是被動的、有減無增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剪裁只是后期的事,在照片的前期拍攝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講究畫面構(gòu)圖,盡可能一次性拍攝成功,后期剪裁只能作為對前期拍攝不足的一種補充或補救手段。對剪裁原圖的要求是,拍攝時相機拍攝設置的像素應該較大,鏡頭成像也要好,畫面還應留有一定的裁切余地。
線條引導線條的引導,分為無形線條引導和有形線條引導2種。有形線條,不言而喻具有明顯的指向作用,能很順利地引導視線(圖11)。只是引導線條不能太多、太雜,否則會令人感到混亂。無形線條的引導,則通過眼睛的視線、手的指向,以及特殊符號的暗示等,來引導出畫面的趣味中心點,這也是強調(diào)趣味中心點的一個重要手法(圖12)。
元素對比通常情況下,同等條件的視覺元素在畫面中出現(xiàn)時,占較大面積的元素容易成為畫面的趣味中心。然而并非尺寸小的元素不能成為趣味點,但要想成為畫面的趣味點,必須要有其它附帶條件才有可能吸引觀者的注意力。比如:小的元素在畫面的擺放和焦點上被有意安排;畫面中有明顯的線條指示、符號暗示指向小的元素;再就是影調(diào)的作用使得小元素被明顯地突出而分離出來(圖13)。
圖14 《呼喚》兩只幼雛為畫面焦點,同時兼顧景深以控制環(huán)境的虛實
圖15 《日夕炊煙起》影調(diào)對比體現(xiàn)在明亮炊煙與深色環(huán)境的亮度差異,炊煙為視覺亮點
圖16 《山鄉(xiāng)最美的時季》一排攝影人成為畫面上的趣味點
焦點的選擇當各視覺元素以清晰和模糊影像同時出現(xiàn)于畫面時,清晰的元素容易吸引觀者目光,成為畫面的趣味中心,而模糊的元素只能作為畫面的背景或陪襯。選擇焦點并不僅僅為了求得畫面影像的清晰,有意識地選擇趣味中心視覺元素作為畫面的焦點,是建立畫面趣味中心的一種有效方式。因為焦點不僅是圖片中最實的區(qū)域,往往也是畫面的重點所在(圖14)。
所謂選擇焦點,就是將主體以外的景物置于成像的清晰范圍以外,即景深以外。景深的大小,通常由光圈、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等決定。在選擇焦點時應知道,開大光圈是傳統(tǒng)理論上獲得淺景深的一種方法,但此方法往往會帶來成像質(zhì)量下降的負面效果。
影調(diào)反襯就是利用影調(diào)對比。影調(diào)對比是畫面中高光區(qū)域與低光區(qū)域共存時,所產(chǎn)生的對比??梢岳糜罢{(diào)在視覺上的差異效應來確定畫面的趣味中心處,通常畫面中大面積的明亮(或深暗)影調(diào),容易反襯小面積的明亮(或深暗)影調(diào),也就是說讓大面積的影調(diào)成為背景,小面積影調(diào)成為趣味中心點(圖15)。
制造趣味點我們常常會尋找到一些很大氣的風光景物,盡管頗為漂亮,但因缺少真正的趣味中心而感到遺憾。實在沒有趣味點,怎么辦呢?那就讓自己或朋友來做趣味點。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很有趣的,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由于他們的出現(xiàn),畫面立即變得生動起來(圖16)。
對于攝影新手來說,當你面對好的景物,卻發(fā)現(xiàn)身邊缺少趣味中心點時,應該人為安排,用更好的手法把這些中心點帶入畫面,且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