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雪梅
摘要:淮北市漢畫像石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每一時期的雕刻風格及特征都有較大差異。畫像石較具有本土特色,時代延續(xù)長,種類較為豐富,畫面布局別致,且不乏題材新穎的畫像。
關鍵詞:淮北市;漢畫像石;分期;特色
根據對淮北漢代畫像石的考古調查和整理研究發(fā)現,淮北漢代畫像石種類較為豐富,基本涵蓋了國內漢畫像石的所有類型。包括漢代石棺墓畫像石、漢代畫像石墓畫像石、漢代祠堂畫像石、漢代石闕畫像石,特別是淮北所獨有的抱鼓石形漢代祠堂畫像石,作為新的一種漢畫像石類型,填補了中國漢代畫像石種類的空白。[1]淮北市漢畫像石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研究價值,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挖掘淮北漢畫像石的內涵,對其進行分期及特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淮北漢代畫像石的分期及雕刻風格
綜合淮北漢畫像石的出土情況、雕刻風格的對比,可以將淮北市漢畫像石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且每一時期的雕刻風格及特征都有較大差異。
1、早期階段。淮北漢代石棺墓出現時間最早,流行于西漢中晚期。2009年4月,淮北市東區(qū)辦事處建設工地發(fā)現漢代畫像石棺墓,該墓歷史上未遭盜掘,保存完整。這座石棺墓時代為西漢中晚期,是淮北市目前所發(fā)現的時代最早的漢代畫像石棺墓,它的發(fā)現為研究早期淮北漢代畫像石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幢睗h代祠堂畫像石在西漢晚期開始出現。例如,在杜集區(qū)淮北市杜集區(qū)石臺鎮(zhèn)梧桐村發(fā)現的“抱鼓石”形漢代祠堂畫像石,石面加工粗糙,畫像拙樸簡單,雕刻技法為陰線刻加麻點,與山東滕州濱湖發(fā)現的西漢中晚期畫像石雕刻技法較為相似 。總之,這一時期出現的漢畫像石石面打制粗糙,雕刻技法以陰線刻為主,線條粗壯有力,圖像刻畫較為簡單,造型略顯拙樸,整體上顯現出漢畫像石早期的藝術特點。
2、中期階段。新莽至東漢中期,這一時期,淮北漢代畫像石墓大量出現,畫像石主要被配置在墓門位置,鋪首銜環(huán)、雙龍穿壁是最為常見的內容,少數畫像石上發(fā)現刻有四靈、車馬出行、祥禽瑞獸以及升仙、辟邪題材的畫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市煤氣公司工地發(fā)現一座磚石結構的漢墓,文物部門清理出一塊帶有紀年題刻的畫像石。這塊畫像石為墓門,除刻畫了常見的朱雀和鋪首銜環(huán)圖像,還刻有隸書字體的“建初四年”榜題。“建初四年”畫像石是淮北迄今為止所發(fā)現的第一塊紀年畫像石,為考證和研究淮北漢代畫像石分期斷代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新莽至東漢中期,單開間平頂式的漢代畫像石祠在淮北出現。根據考古發(fā)現,這種小祠堂一般建立在墓葬的上端,一般后壁石刻畫樓閣、墓主人夫婦跽坐、拜謁 、羽人朱雀等場景,兩側壁石刻畫建鼓舞和宴飲圖像,屋頂蓋石內壁刻畫金烏和蟾蜍圖像。這類祠堂淮北市發(fā)現較多,例如,市博物館收藏的一塊畫像石祠堂構件,圖像為樓閣人物,刻畫內容以及雕刻技法與徐州銅山縣發(fā)現永平四年畫像石祠堂較為相似?!氨Ч氖毙螡h代畫像石祠在這個時期制作趨于精致,圖像刻畫技法成熟,畫面配置井然有序。如淮北市杜集區(qū)石臺鎮(zhèn)梧桐村出土的兩塊畫像石,這一時期的淮北漢代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為剔地淺浮雕、減地鑿紋平面線刻、減地平面線刻,在少數的畫像石上還發(fā)現朱砂在畫像上描繪的痕記。畫像布局疏朗,內容刻畫較為準確、生動。畫像周邊出現裝飾性邊框,但是邊框紋飾簡單古樸,少有繁縟復雜的刻畫,這種風格也成為淮北漢代畫像石的重要特色。
3、晚期階段。即東漢中晚期,這一時期的淮北漢代畫像石墓依然是多見于小型墓葬中。大型多室磚石結構的畫像石墓則以古城漢墓最具代表意義。尤其重要的是在一號墓出土了陰刻隸書“光和五年”四字的紀年磚,為古城漢畫像石墓的斷代提供了有力佐證。根據現有資料,淮北漢代畫像石祠堂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依然是單開間平頂房屋式和“抱鼓石”形兩種類型的祠堂。2016年淮北市上海餐廳建設工地發(fā)現的一套比較完整的小型畫像石祠堂有比較詳實的考古發(fā)掘資料,可以明確判斷為東漢中晚期的作品,更為復原單開間平頂房屋式祠堂提供了實物依據。這四塊石祠畫像石包括石祠的后壁石1塊、側壁石2塊,蓋頂石1塊。 “抱鼓石”形漢代畫像石祠在這一時期趨于精致,圖像刻畫技法成熟,畫面配置井然有序。制作更加考究,剔地平整,圖像配置有序,刻畫非常精美。如淮北市杜集區(qū)石臺鎮(zhèn)梧桐村出土的幾塊“抱鼓石”形畫像石。其中一塊畫面內容為伏羲、女媧、陸吾、車馬出行。目前,對淮北漢代石闕畫像石的研究尚處于認知階段,但是從已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淮北市所發(fā)現石闕上的畫像雕刻技法成熟、制作工藝精致,應是東漢中晚期的產物??傊?,淮北漢代畫像石墓、畫像石祠堂、畫像石闕在東漢中晚期皆有發(fā)現,內容多是以象征祥瑞、辟邪、升仙的圖像為主。雕刻技法基本上采取減地淺浮雕的方式,陰線刻的技法伴隨淺浮雕運用更為成熟,作品風格趨于細膩,刻畫形象亦更加生動。
二、淮北漢代畫像石的特色
1、淮北漢代畫像石出現時期早,時代延續(xù)長,種類較為豐富。
根據考古發(fā)掘資料和多年來的整理研究,淮北漢代畫像石最遲于漢武帝后期出現,其后不斷的發(fā)展、不斷的興盛,直至東漢晚期的大型漢墓中畫像石依然在使用。在兩漢近四百年的的歲月中,淮北漢代畫像石由刻畫在石棺上的簡單畫像逐步向復雜的漢代墓葬畫像、漢代祠堂畫像、漢代石闕畫像過度發(fā)展,其中還形成了一種獨特漢代畫像石祠堂——“抱鼓石”形畫像石祠堂。目前,漢畫像石學術界對于漢畫像石認識和研究的范疇為墓葬畫像石、祠堂畫像石以及石闕畫像石三個種。根據公布資料,迄今只有山東南部相關區(qū)域和江蘇徐州發(fā)現墓葬畫像石、祠堂畫像石以及石闕畫像石。因此,淮北市應是國內第三個同時擁有墓葬畫像石、祠堂畫像石以及石闕畫像石的地區(qū)。
2、淮北漢代畫像石風格獨特,畫面布局別致,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淮北漢代畫像石成熟時期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同時輔以陰線刻為主,通過剔地把所要表現的物體輪廓凸現出來,然后用纖細流暢的陰線刻刻畫出物體細節(jié);淮北漢代畫像石很少在畫面邊緣附加邊框,即使是表現幾幅內容不同的畫面,中間也不用橫框線隔開,畫面邊框很少用繁縟華麗的花紋加以修飾;淮北漢代畫像石的畫面布局追求疏朗簡樸、錯落有致的藝術風格。在構圖上,采取了非常飽滿的章法,即使畫面中只有一幅物象,也盡量占據空間,達到最大的飽和度,其四周空蕩無邊,不依賴于附屬物的襯托而獨立存在,好像一人一獸概括了整個世界,具有頂天立地之勢,畫面整體感的效果比較強烈,更致力追求恢宏向上的雄壯氣勢;淮北漢代畫像石上經??梢钥吹诫p面人的持戟門吏畫像。如右側這張“持戟門吏”畫面上頭戴進賢冠,持戟而立,按正常的畫法,只能畫出他的一只眼睛和鼻子,也就是側視圖像,而這幅畫像卻雕刻了兩只眼和鼻子,無疑,這是漢代雕刻工匠的藝術創(chuàng)造?;幢睗h畫學者高書林指出這種雕刻藝術形式是兩千年前的立體繪畫。實際上這是漢代匠師們在雕刻繪畫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作為一種特殊的雕刻形式的應用,它的藝術特點以及畫像中所蘊含的文化象征寓意尚需我們深入研究分析。
另外,淮北漢代畫像石中高浮雕的作品較為少見,但在個別畫像石上仍然發(fā)現了這種雕刻技法的出現。高書林先生《淮北漢代畫像石》收錄了一塊淮北市早期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已佚失),該畫像石為門楣石,中間位置刻有高浮雕的羊頭。
3、淮北漢代畫像石內容更加熱衷于描繪神鬼世界,同時不乏題材新穎的畫像?;幢睗h代畫像石描繪辟邪、祥瑞以及神鬼內容的畫像很多,祠堂里、漢墓內的畫像上類似題材多為常見。根據統(tǒng)計,已發(fā)現的淮北漢代畫像石,近60%的刻畫題材是雙龍穿壁和鋪首銜環(huán),這些題材的畫像石都出自于漢墓中,基本配置在墓門位置;這些墓葬大多體量不大,或是單室墓或是前后室墓,大型多室墓只有古城漢墓孤例發(fā)現。雙龍穿壁和鋪首銜環(huán)畫像石的寓意和功用就是辟邪升仙,它們在淮北大中小型畫像石墓中的大量發(fā)現,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這里的人們對光怪陸離神鬼世界的特殊偏愛,從而導致這類辟邪升仙題材的畫像廣受歡迎。在淮北漢代畫像石中,經??梢钥吹綕h代的雕刻匠師們在刻畫辟邪升仙的題材的匠心獨運。如淮北市看守所出土的“羽人引導龍虎交尾”的畫像石,用羽人引導青龍白虎交尾畫像來隱喻通過修煉房中術來得道升仙的方法,此類畫像是漢代的匠師們在表現升仙題材的創(chuàng)新之作,藝術風格上更具浪漫主義色彩。
結語:總之,我們認為淮北漢代畫像石內涵豐富,時代特點鮮明,特別富于神話性、歷史性和社會生活性,又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故有特別的研究價值。無論從內容、種類或數量上,還是它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方面,皆可以與全國各地出土漢畫像石相媲美,其蘊含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漢代畫像石祠堂[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