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宋康年
戰(zhàn)國時期三山鏡
在中國古代銅鏡發(fā)展史上,戰(zhàn)國時期銅鏡鑄造業(yè)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戰(zhàn)國銅鏡種類繁多,其中一種山字鏡更是獨具特色。這種山字鏡鏡背上的主題紋飾為“山” 字,因大多是楚墓出土,故又稱楚式鏡。山字鏡上的山字數(shù)目不等,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這些山字究竟代表什么樣的內(nèi)涵?其由來又是如何呢?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以一面戰(zhàn)國時期的三山鏡為例。該鏡包漿純熟,晶瑩锃亮,直徑13.5厘米,凸緣,三弦紐,圓鈕座,羽狀地紋的線條粗細起伏,鈕座外圍飾有三個斜向“山”字紋。整個銅鏡形制質(zhì)薄器輕,紋飾整齊規(guī)范。這種山字鏡鑄造和使用的地區(qū),只在長江中游、中下游之交、淮河以及漢水之濱的楚國屬地出現(xiàn),其他地方還沒有發(fā)現(xiàn),楚國之后亦沒有。了解這一情況,有助于我們?nèi)ふ疑阶旨y飾的起源、形成的因素以及山字鏡的文化底蘊等問題。
近年來,學者們有的說它是從商周青銅器上“丅”形勾連雷紋演繹或移植而來的,有的說它是大自然中崇山峻嶺象形地再現(xiàn)。上述兩種看法我更傾向于后者,“丅”形勾連雷紋的確在商周青銅器上屢見不鮮,但這種“丅”形紋,與“山” 字的獨立和三豎向上的字體并沒有多大聯(lián)系。且勾連雷紋線條彎曲,更是與“山” 字紋沒有什么淵源。
山字紋起源于自然界中真實的山,首先從理論上來分析,人們生存在天地之間,外界一切事物賦予他們的感覺和所帶來的形象思維,必然是大同小異,這是一種共性,也是馬克思的認識論。盡管起初或許不知什么是山,也不知其名叫山,但那地表上髙高起伏凸起的物象,反映到人們腦海里就很可能形成了象形“山” 字的雛形也不無可能。正如《爾雅》:“土高有石曰山”,《說文》:“山有石而高,象形也”,《荀子》:“積土為山”,《國語》:“山者,土之聚也”,《詩經(jīng)·小雅》:“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這些都充分反映在人們的觀念中,土地隆起便成了山的存在,而且在古人心目中,山是最崇高的形象,也是最神靈的形象。自然山的形象對人們會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
四山鏡
六山鏡
其次,山字組合一起,可喻為三山五岳,也可喻為江山一統(tǒng),以及有巍峨壯觀和巋然不動的意思。梁廷先生認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此外,從甲骨文金文的角度看,山字形象有山峰并立的形狀,即地面上由土石構(gòu)成的隆起部分。日本學者駒井和愛在《中國古鏡研究》一書中就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寫法與今天的山字寫法,幾乎沒有多大差別?!鄙皆谥袊磐駚砼c不動、安靜等觀念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在銅鏡上使用山字表示山的圖樣,也如同福、祿、壽、喜等字一樣,含有強烈的吉祥寓意。
最后,古人將“山”視為神靈崇拜之說,《淮南子·地形訓》云:“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蛏媳吨司S上天,豋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就連甲骨卜辭中也有許多祭祀山岳的內(nèi)容,殷人已把山當成求雨、止雨、祈雨的神靈,這種對山神的崇拜和信仰,一直流傳至戰(zhàn)國時代。
我們從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國王墓葬出土的山字形銅禮器,以及湖北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的竹編器物上的山字形紋飾可以看出古人祭山拜山的習俗。戰(zhàn)國時期楚國疆域比較大,西北到武關(guān)(今陜西南部),東南到昭關(guān)(今安徽含山),北到河南南陽,南到洞庭湖以南,東北到山東南部,這些地區(qū)地勢地貌多為丘陵,崇山峻嶺特別多,所以人們自然會通過器物的紋飾來把山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
山字鏡的鑄造和使用是戰(zhàn)國時楚國獨有的,這就充分證實了山字紋的源頭。透過這些山字鏡,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管窺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和對山的信仰,同時也能體會到象形文字的誘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