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菊紅
日前,經(jīng)人介紹,在大型超市買到一些三文魚骨頭,每條骨頭僅售十元人民幣?;丶蚁慵?、煲湯,都很受歡迎,于是想起幾十年來親嘗或耳聞的“廢棄制成美味”。
猶記20世紀70年代在上海,可以到菜場討些黃鱔骨頭,回家熬湯。10 min后,湯汁就像牛奶一般的白。人們認為美味而又營養(yǎng),而且不花錢。
那時候,黃鱔絲是家常菜,很大眾化。菜場里劃鱔絲余下的骨頭,本來只是垃圾,也沒有很多人會討要。后來才知道,用黃鱔骨之類燒湯增味原來是傳統(tǒng)。
蘇州湯面:這是我喜愛的美味,特色在于面和湯。淡醬色的面湯清澈見底,面條撩得緊緊的,齊整地盤放碗中,像剛梳好的仕女發(fā)髻。和著寬湯,略帶幾分飄逸與素雅。外形美觀,味鮮爽口。
據(jù)說面湯的制作是用黃鱔骨、青魚鱗、河蝦殼、雞殼骨,再加上去腥的十幾味中藥熬出來的。湯清味鮮,口感豐富,不油不膩。
昆山奧灶面:也是我的最愛。奧灶面的湯水制作更精致,原料更多,滋味更加厚實和豐富。文火煨著雞、鴨、魚肉,慢工出細活。煨出來的湯里一般還放黃鱔骨頭,一方面增加些鮮味,同時還有黏性,黏住了湯水里的粒屑。
蘇州楓鎮(zhèn)大面:吊湯時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是夏令季節(jié)蘇州名點美食。
百粵云吞面:20世紀60年代在廣州,很小的一碗云吞面,賣一角五分??梢约訙?,每碗五分,那碗兒,就更小了。足見湯的份量之重,占了總價值1/3。
云吞面的湯底,用火腿骨、豬大骨、豬皮、雞鴨頭、頸、腳、鮮蝦頭、蝦殼、老姜等材料先出水,去除血漬等不干凈的東西,用清水洗凈,加入大地魚(比目魚的干制品)、蝦籽,放進大湯■里,加八、九成水。先用大火煮開,再用慢火煎熬而成。
廣東生滾粥:也以鮮美著名。比如艇仔粥,以生魚骨熬瘦豬肉熬成粥底,再配以新鮮魚片、蝦仁、叉燒、浮皮、海蜇、花生、田螺肉,滾一滾,在上碗時加上鮮蔥和香口的薄脆,烹制成美味的八寶艇仔粥。
柚子皮:秋天柚子上市,我想起幾十年前的廣州,幾乎家家戶戶會用柚子皮燒菜,并且都認為是絕味。
柚子皮又粗又老,還有澀味。去掉青皮,把又白又軟有點像綿花似的內(nèi)瓣留下,切成一片一片,放在清水里泡。每天換一次水,這是為了去掉果皮的澀味。如是泡上幾天,柚子殼的澀味就大部分去掉。撈起來,榨干水。
最簡單的料理方式則是放點油鹽,加點豬肉,放飯面上蒸一蒸就可以吃。
蝦籽燜柚皮:去除澀味后,以上湯燜8 h,配料包括鯪魚肉、豬腩肉、蝦米、牛肉及瑤柱等,目的是使柚皮入味。最后,將燜好的柚皮扣上蝦籽及蠔油煮成的汁液。
麥芽糖柚皮:柚皮還可以做成蜜餞。廣東東莞石龍鎮(zhèn)位于廣深鐵路的終點,石龍?zhí)禺a(chǎn)之一的麥芽糖柚皮,在石龍火車站月臺銷售了幾十年,至今馳名海內(nèi)外。
西瓜皮:近兩年,我們吃西瓜都留皮,特別是薄而脆的,或者炒著吃,或者處理后做成酸菜。
洗凈切好,均勻撒上少許鹽。腌30 min,用手輕微捏一捏,捏去帶鹽的水分。取出涼干后,放進有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白米醋和白糖。醋的量要能浸過材料表面,糖的用量會很大(以前多用糖精)。腌好放到冰箱里,可以吃上一星期。西瓜皮爽口開胃,又兼清熱,真是好東西。
西瓜醬罐頭: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獨家生產(chǎn)的梅林牌西瓜醬罐頭,色澤淡黃,呈小粒的塊狀體,形態(tài)美觀,風味清香。在上海曾一度風行。外銷以科威特、巴林等地為主,1982年被評為上海市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據(jù)說它就是選用西瓜“內(nèi)層果肉”,配以砂糖、果膠、香料等精制而成。
萵筍葉:吃萵筍,葉子一般都丟棄。然而,萵筍葉子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非常豐富,營養(yǎng)價值要高于萵筍莖。
萵苣葉子菜飯:江浙地區(qū)曾經(jīng)流行,將咸肉切丁、萵筍葉子切碎制成,竟成了清香可口的江南時鮮。
筍蝦、芋莢:一甲子前,筍蝦、芋莢是珠三角老百姓的日常食物。筍蝦即筍干,芋莢就是芋頭的莖苗的部分。新鮮的芋莢味道很濃郁,而且多汁、鮮嫩,有人認為比芋莢干好吃。
豆餅、豆渣:江浙地區(qū)也吃過用來喂豬的豆餅。還有豆腐的下腳料“豆舶”(或叫豆渣、豆粞),用極少一點油,炒得焦香時撒一點青蔥花。上海人用來過泡飯,真是好吃極了。石庫門里一家吃,十家香。朋友說,現(xiàn)在這叫“素肉松”,是上好的下粥菜。如果用火腿末和火腿油來炒,那就媲美皇帝的御膳了。endprint